第9章:宋郡策略【二合一】(1 / 1)

『PS:唔,昨天忘记说了,10.1到10.7日为打赏加更活动,这段时间内每打赏万起点币加更一章,别嫌时间少,我怕我还不完。另外,之前还欠诸书友3章,因此目前是【0/3】。』

————以下正文————

“太子方才召你入宫,意在出兵睢阳?”

在南梁侯府的内庭,因为牵扯叛乱而刚刚被削爵为「南梁侯」的赵元佐,微皱着眉头询问着面前的庞焕。

现镇反军主将庞焕点了点头,恭敬地说道:“是的,王爷。”

南梁侯赵元佐看了一眼庞焕,微微皱眉说道:“我已被太子削爵为侯,未免节外生枝,改改称呼。”

听闻此言,庞焕轻笑着说道:“以那位太子殿下的器量来说,应该不会在意这些小事……我想这次过后,王爷就能恢复爵位了。”

在庞焕看来,如果太子赵润要弄死他们,借前一阵子的叛乱之事就足以置他们于死地;然而那位太子殿下既然肯继续用他们,那自然不会计较这种小事。

南梁侯赵元佐闻言摇摇头,叮嘱道:“太子不介意,并不代表别人不会找咱们的的麻烦。”

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在国内的政敌还是有不少了,哪怕刨除魏天子赵元偲、禹王赵元佲这两位的宗卫们,纵使在国内的姬赵氏王族子弟当中,亦有许多人对他这个与陇西魏氏关系密切的族人心存芥蒂。

除此之外,在礼部、在翰林署、在御史监,亦有不少官员因为他的做事风格而对颇有成见。

虽然总得来说有太子赵润庇护着,但要是三天两头因为一些小事而被人弹劾,纵使是南梁侯赵元佐也会感到很烦。

“总之这段时间,还是谨言慎行为好。……尤其是你,刚刚执掌镇反军,朝廷对此时颇有成见的。”赵元佐叮嘱道。

听到赵元佐的叮嘱,庞焕点点头说道:“末将记住了。”

赵元佐点点头,这才具体询问起庞焕接到的命令。

庞焕遂说道:“具体的,太子并未透露,他只是命我尽快整顿镇反军,恢复军队的战力,讨伐占据睢阳的大盗桓虎,作为将功赎罪。”

“桓虎?”

南梁侯赵元佐捋了捋胡须,皱着眉头说道:“这个桓虎,是个硬茬啊。”

庞焕亦点了点头。

其实在近一年多来,在南梁侯赵元佐率领镇反军围剿北亳军的期间,就已不止一次跟桓虎的睢阳军交过手,他自然清楚,桓虎早已与北亳军的首领宋云暗中勾结——桓虎需要宋云在宋郡的人脉与威望,好在宋郡站稳脚跟;而宋云呢,也需要联合桓虎这个拥有不俗军队力量的外来军阀,抵抗来自魏国朝廷的逼迫。

暗处的北亳军,再加上明处的睢阳军,这两者联合一致,亦曾使得南梁侯赵元佐当初在宋郡围剿北亳军时,一度陷入进退维谷的局面。

正因为清楚这一点,南梁侯在得知太子赵润的命令后,询问道:“除我镇反军外,可还有哪支军队参与出兵宋郡之事?”

在他看来,太子赵润倘若是当真想弄出什么成绩来,那么,除了他镇反军进攻睢阳外,也必须再派一到两支精锐之师牵制住北亳军,否则单单镇反军,只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局面。

听闻此言,庞焕遂解释道:“除了末将以外,太子还召见了百里跋的副将李岌,徐殷的部将蔡擒虎,以及朱亥的部将周奎,令他们三人将各自的原班人马,从禁卫军中再拉出来,恢复浚水军、成皋军、汾陉军三支军队……听太子的意思是,他有意叫这三支军队驻守睢阳、昌邑、任城,牵制北亳军。”

“唔?”南梁侯赵元佐闻言皱了皱眉。

他倒不是看轻浚水军、成皋军、汾陉军这三支军队的实力,问题是,这三支军队的人数加起来也不见得超过五万,这点兵力,如何压制地住北亳军?

纵使是南梁侯赵元佐,此时不禁也有些迷惑。

而与此同时,赵弘润已在沈淑妃的凝香宫陪母妃一起用过了午饭,又在文德殿小歇了片刻,这才回到了垂拱殿。

此时,垂拱殿内的诸位大臣,已在偏厅用过了由尚膳局准备的饭菜,随即便继续开始了批阅奏章的任务。

而待等赵弘润来到垂拱殿时,殿内的大臣正因为个别几份奏章闲聊着。

“聊什么呢?”

见几名大臣聊得热切,赵弘润笑着走入了殿内。

由于一个时辰前,赵弘润就已经吩咐小太监高力传达垂拱殿,令垂拱殿这边一连草拟了好几份诏令,因此,殿内的大臣们倒也不怀疑这位太子殿下是在偷懒。

“太子殿下。”

原户部尚书李粱手中捏着三份奏章,笑着说道:“我等是在讨论这三位大人的辞表。”

赵弘润接过那三份奏章瞧了两眼,这才明白,李粱口中所说的「三位大人」,指的即是吏部尚书郑图、兵部尚书陶嵇以及户部尚书杨宜这三人。

“几时呈上来的?”赵弘润随口问道。

“估计有几日了。”蔺玉阳回答道。

赵弘润翻开奏章,瞥了一眼内容后落款处标注的日期,换算了一下后,这才发现正是他父皇于甘露殿下诏册立他为太子的当日。

“呵,挺识趣的嘛。”

赵弘润哂笑一声,不过再一看奏章的内容,他脸上的表情就变得有些微妙起来。

也难怪,毕竟郑图、陶嵇、杨宜这三人的辞表,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讯息,证明这三人根本就不是真心辞官,而是以退为进、借表达忠心想保留如今的官职而已。

不过这也不奇怪,刚刚当上尚书没几日,谁肯真心退下来呢?

“唔……”

沉吟了一番后,赵弘润走到自己的座位,随后将这三份辞表丢在案几上。

由于前几日事物繁多,他还真没闲情处理这件事,不过既然今日碰到了,赵弘润倒也不介意听听这些内朝官员的意见。

“诸位怎么看?”赵弘润问道。

可能是还没有适应「内朝大臣」这个角色,殿内诸大臣面面相觑,似乎仍无法接受太子殿下竟然会询问他们有关于任免尚书一事的意见。

而就在这时,就听有人镇定地说道:“在下认为,应当另择人选!”

“……”

殿内诸人下意识转头看向声音传来的方向,这才发现,方才说话的竟是张启功。

“另择人选?”虞子启露出几许古怪之色,略带讥讽地说道:“若是我没有记错的话,这三人,可是张大人推举的吧?这今日张大人却……呵呵,张大人还真是薄性啊。”

张启功当然知道虞子启这是故意刁难他,毕竟他曾力主旧太子赵誉罢黜了蔺玉阳、虞子启、冯玉三人的官职。

“此一时彼一时也。”张启功站起身来,正色说道:“所谓食君禄、忠君事,当初雍王殿下委用在下,在下自然要为雍王的利益考虑……包括罢黜蔺大人、虞大人与冯大人;而如今,在下已决心为太子殿下效力,自然一切要以太子殿下的利益为主……”

“……”

听着张启功那直白的话,内殿诸大臣不由地眼角抽搐了几下。

其实道理他们都明白,而虞子启也只是看张启功不爽而讥讽了一句而已,只是没想到的是,张启功居然解释地如此直白,这反而让虞子启感到有些尴尬。

见殿内的气氛有些尴尬,赵弘润笑着岔开话题道:“既然内朝出现分歧,那投票表决好了,唔,启功的意见是「罢黜」,诸位呢?……李粱大人,要不你先来?”

李粱知道赵弘润是想缓和气氛,非常配合地故意叹了口气,随即表情古怪地幽幽说道:“既然太子殿下询问在下这个被杨宜取而代之的原户部尚书,那在下可就要站在张大人这边了……”

纵使赵弘润等人明知李粱是故意作怪,却也忍不住笑了出声。

而此时,李粱这才摆摆手,笑着说道:“玩笑玩笑,李某可不敢假公济私、伺机报复。”说罢,他收起了笑容,正色说道:“李某以为,郑图、陶嵇、杨宜,太子殿下不妨先用他们一阵,这有利于太子殿下将朝野的势力拧成一股……”

“臣附议。”礼部尚书杜宥符合道。

一圈下来,除了张启功表示反对委用外,其余内朝诸臣都倾向于李粱的意见。

道理很简单,郑图、陶嵇、杨宜,这三位朝臣是由旧太子赵誉提拔起来的,若是太子赵润将其罢黜,难免就会让雍王党这一撮人失望——虽说以目前赵弘润的权势来说,就算雍王党势力不支持他,也丝毫不会影响赵弘润的太子地位,但说到底,这对于日后要执掌整个魏国的赵弘润来说,也是非常不利的。

皇子可以朋党,但对于君王,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因此,依旧重用郑图、陶嵇、杨宜三人,借此将雍王党那一撮人拉拢到太子赵润这边,这才是上策。

至于日后郑图、陶嵇、杨宜三人若是犯下了什么过失而遭到罢黜,那就不关赵弘润什么事了。

“好,那就让他们三人留任吧。”

赵弘润轻飘飘地就决定了郑图、陶嵇、杨宜三位朝中尚书的任免之事。

看了一眼殿内诸人脸上的笑容,张启功面无表情,一言不发。

别看七票对一票,仿佛张启功输了,但事实上,以张启功的才智来说,难道果真不懂得这个道理么?

当然不是,只不过,以他目前的立场来说,他必须这么说,借此向太子赵润表明,他已跟过去、与雍王党划清界限。

也正是因为这个道理,诸位内朝官员,都没有奚落张启功仅仅只有他自己一票的事,哪怕是虞子启都不曾开口,因为他们也清楚,张启功非但没有输,而且还赢了——赢在了另外一件事上。

在庆贺了一番内朝首次集体表决的大事后,赵弘润询问道:“对了,那四份诏令可曾拟好了?”

他所说的四份诏令,即是指「恢复浚水军且由李岌担任主将」、「恢复成皋军且由周奎出任主将」、「恢复汾陉军且由蔡钦出任主将」这三份诏令,再加上「令庞焕率镇反军征讨宋郡睢阳」的这一份诏令。

总共四份。

“已拟写好了。”礼部尚书杜宥将几卷诏书递给了赵弘润。

赵弘润逐一摊开这四份诏令,见没有什么差错,遂又递给介子鸱,吩咐道:“盖上(太子)印玺,发下去。”

“是,太子殿下。”介子鸱拱手接过。

片刻工夫后,介子鸱便盖好了印玺,随即将这四份诏令又递给了小太监高力,由后者代为派人颁布。

期间,原兵部尚书徐贯好奇询问赵弘润道:“太子殿下欲出兵宋郡?”

因为在座的皆是赵弘润自己钦定的内朝官员,他也不隐瞒,摇摇头说道:“恰恰相反,本王决定尽快落实出征河套一带的准备,宋郡这边……我打算暂时搁置。”

在座的诸臣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自朝廷与宋郡的北亳军撕破脸皮后,朝廷至今为止已组织过两次出征宋郡的战事,第一次,即是指雍王党、庆王党、肃王党这三方国内贵族的私军,但期间因为惹出「金乡屠民」之事,而令诸魏国贵族的私军陷入了泥潭。

而第二次,则是在旧太子赵誉执政期间,赵誉分别派遣了魏武军与镇反军,前者负责维持梁鲁渠的运作,而镇反军则主要负责围剿北亳军。

但由于北亳军藏得太深,纵使是南梁侯赵元佐,也没有什么太大的进展——主要是北亳军根本不露面,南梁侯赵元佐再有能耐,也没办法从那么多的宋民当中,将北亳军士卒一个个揪出来。

正因为这个原因,朝廷对于出征宋郡的热情,已然没有曾经那样热切,原因就在于投入多过回报。

相比之下,出征河套,这才是一本万利的事。

以目前魏国的兵力而言,是有能力将林胡驱逐到更遥远的北方,继而占领整个河套地区,使之成为魏国的牧场的。

刨除掉必要的留守军队,赵弘润准备在出征河套时一口气动用全国七成的军队,以雷霆之势,尽可能在半年内结束战争。

不得不说,当听到赵弘润的暂定部署安排后,殿内诸臣不由地倒吸一口冷气。

也难怪,毕竟在赵弘润的暂定部署安排中,这次魏国对河套地区的林胡与匈奴动兵,将出动

鄢陵军、商水军、游马军、羯角军、河西军、河东军、北一军、魏武军等诸多军队,而将领则有南梁侯赵元佐、庞焕、司马安、临洮君魏忌、韶虎等魏国数一数二的将帅。

这股强大的军事力量,简直足以将九年前的魏国犁一遍,相信就算是河套的林胡,也抵挡不住如此强盛的魏国军队。

“就怕北亳军趁机作乱。”徐贯皱着眉头说道。

在他看来,以目前魏国朝廷与北亳军的关系来说,后者见魏国将举国七成的军队都派往了河套,相信不会安分守己,多半会弄出什么事来,逼迫朝廷对宋郡自治一事妥协。

听闻此言,赵弘润笑着说道:“所以在此之前,先要收拾一下北亳军……”

说到这里,他环视了一眼在座的诸臣,虽然他心中也已有了针对北亳军的策略,但这并不妨碍他咨询一下这些大臣的意见。

于是他问道:“关于北亳军这个隐患,诸位有何高见?”

殿内诸臣相视了几眼,最终,除张启功外,其余诸臣的目光皆落在介子鸱身上。

见此,介子鸱也不心怯退缩,拱拱手笑着说道:“既然如此,就由在下抛砖引玉……”

说罢,他的神色逐渐变得严肃起来,正色说道:“臣以为,北亳军之所以棘手,是因为有宋民庇护,好比深潭中的游鱼,滑不留手……既然如此,不妨抽掉潭中水,令潭中的游鱼无所遁形。”

“具体。”赵弘润微微一笑,因为介子鸱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

只见介子鸱朝着赵弘润拱了拱手,继续说道:“其一,诱使宋民搬离宋郡;其二,官府征收宋郡的产粮……”

当听到介子鸱那第一条建议时,张启功暗自哼笑了一声,但当听到介子鸱第二条建议时,他眼中却露出了几许惊讶之色。

赵弘润注意到了张启功的表情,笑着问道:“启功,你想补充两句么?”

听闻此言,介子鸱便停止继续讲述,很大度地朝张启功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见此,张启功犹豫一下后,说道:“那……在下斗胆插几句嘴。介子大人所言第一条计策,张某以为并不可行,除非是生活所迫,否则有几人愿意背井离乡?纵使朝廷许以「田屋之利」,恐怕也不会有多少宋民愿意离开故土,除非……”

“除非什么?”赵弘润好奇问道。

“令宋郡贫穷!”张启功顿了顿,沉声说道:“这很简单。……由朝廷将巨量粮、油、丝麻、漆器、木器等物运入宋郡,以贱价扰乱宋郡的市价,冲垮宋郡的民间作坊……”

“嘶——”

还没等张启功说完,殿内诸臣便齐刷刷倒吸一口冷气,一脸惊骇地看着张启功。

他们心中直说:这个张启功,着实也太狠了!

『这岂非就是「恶意倾销」么?而且还是以朝廷,去作为宋郡民间作坊的对手……』

纵使是赵弘润,眼角亦不禁抽搐了两下。

“张大人,你可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么?”原户部尚书李粱皱着眉头问道:“若朝廷按你所言,将有几十万甚至更多的人饿死。”

作为原户部尚书,李粱当然知道,倘若朝廷果真这样做,那么,宋郡的贸易经济将会变得一塌糊涂:宋郡出产的货物将大量滞销,宋郡的工坊将大规模倒闭,从而使得宋郡的作坊劳动力将大批失业。

最终结果,宋民将会逐渐失去购买米粮的财力。

听了李粱的话,张启功平静地说道:“只有令宋民贫穷,他们才有可能被朝廷的「田屋之利」诱惑。再者……宋民既然不肯降顺,便不算我大魏国人,彼是生是死,与我大魏何干?”

“你……”李粱手指张启功,被后者这番草菅人命的话气地说不出话来。

但仔细想想,他又不知该如何反驳张启功——既然宋民不肯真心降顺,朝廷为何要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子民呢?

『毒士之名,名副其实。』

赵弘润看了一眼平静的张启功,心下暗自说道。

想了想,他摇头说道:“太狠了。”

赵弘润的话,张启功显然还是听得进去的,闻言又说道:“如此,张某还有一计,既然宋民不肯并入我大魏,那就划作「次等国民」,设重税。首先,抽宋商重税,魏商取一分税、则宋商取三分税;其次,由朝廷出面管制宋郡的作坊……”

殿内诸臣面面相觑,而赵弘润则是听得苦笑不已:虽然这一计稍微有所收敛,但还是太狠、太激进。

居然建议朝廷去控制宋郡以及宋民的命脉,这样做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宋民妥协服软,要么,宋郡就会爆发前所未有的起义。

想到这里,赵弘润转头看向介子鸱,说道:“启功的计策,太过于激进,介子,还是再听听你的意见吧。”

看了一眼面无表情的张启功,介子鸱暗自摇了摇头,给前者留了几分颜面:“听了张大人的建议,臣亦有所得……臣以为,既然太子殿下决定对河套用兵,无暇顾及宋郡,索性不如应允了宋民「自治」的要求,而作为条件,朝廷不妨以即将「出兵河套」作为借口,向宋郡征收粮食,令宋郡境内的粮食产出,皆售于朝廷,不得私下出售,否则,便以「私通北亳军」的罪名论处……”

“你的意思是?”赵弘润眯了眯眼睛。

只见介子鸱拱了拱手,正色说道:“赦宋民、不赦北亳军!……只要宋郡的米粮一事,掌握在朝廷手中,北亳军就翻不起什么风浪来。”

赵弘润闻言摸了摸下巴,皱眉问道:“倘若宋民有人不合作,亦或是北亳军从他国收购粮食呢?”

介子鸱沉声说道:“可在诏令中规定,一户人家,只允许储藏三月之粮,违令者,以叛军党羽论之。对待叛军党羽,我大魏的军卒,自然是无须客气的……另外,只要朝廷出面稳定宋郡的米价,相信不至于会激起民怨。如若还有宋民抨击朝廷,那他多半就是北亳军的细作。”

纵使是赵弘润,在听到这番计策后亦连连点头。

而就在这时,忽听张启功说道:“介子大人之计虽好,但仍有漏洞。倘若北亳军,假借宋民的名义,至朝廷设立的米铺,反复购粮,这该如何是好?”

“这……”介子鸱微微一愣,还没等开口请教张启功,就听后者说道:“可让朝廷铸造新币,每三个月,可派人挨家挨户向县内宋民,以旧币换取一定数额的新币,只允许宋民凭新钱购买米粮。”

介子鸱闻言眼睛一亮。

而此时,原户部尚书李粱亦忍不住补充道:“这样还是不妥。……难保不会有宋民取巧,以野物充饥而将新币私下赠予北亳军,我觉得不妨这样……”

渐渐地,殿内的诸臣皆参与到了对此事的讨论中。

听着这些大臣们逐渐将针对宋郡、针对北亳军的计策变得愈发完善,赵弘润忍不住在心中暗暗感慨:集思广益,这确实比他一个人苦思冥想要高效地多。

这不,相比较他原先的打算,内朝诸臣讨论出来的策略,更高明、更稳妥。

『待一段时日之后,就算没有我,相信内朝也能带动朝廷,处理好朝中事务……』

在几乎没有人注意到的情况下,赵弘润的嘴角微微上扬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