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线,经过了五个小时的激战,刘家棋第二装甲师突破朱可夫布置的第一道防线。
尽管,朱可夫只布置了两道防线,刘家棋只用了五个小时便突破一道,可是,刘家棋知道,这场南线攻坚战,基本上,就算攻破朱可夫的防线,三十军与二十八军也无力再支援其他方向的战斗了。
第二装甲师,已经完全丧失了基本的装甲战斗力,下面,只有靠三十军与二十八军的步兵了。
在国内打内战的时候,刘家棋与很多大帅的军队交过手,甚至于与倭国鬼子交过很多次手,尽管鬼子也死硬死硬的,可是,刘家棋知道,只要你将他们打怕了,他们比狗还不如。
然而,现在面对的这些连冬衣都没有的战士,刘家棋第一次感觉到了震撼。
看到苏军士兵为了炸掉一辆坦克,十人,甚至于数十人在身上捆着炸药冲向坦克,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
这样的军队,别说百万,就是十万,也可以打的国内的那些大帅将军找不到归路。
在刘家棋的潜意识里,他不想与这样的军队敌对。
然而,现在,这样的军队首先入侵中华,对刘家棋来说,哪怕他们是钢铁铸成的,他刘家也要将他们给熔了。无论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这是作为一个中华的军人最基本应该拥有的东西。
前方战火隆隆,一波又一波的士兵冲了上去,然后倒在阵地前方。
轩辕新历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二日。
刘家棋指挥的第三十军,二十八军及第二装甲师发动了对南线朱可夫集团军群的进攻。五月二十二日中午十二点,第二装甲师突破朱可夫集团军群所设立的第一道防线,双方展开激烈交战,每一块阵地都反复争夺。刘家棋在攻占第一道阵地之后,开始全面压向第二道阵地。
西伯利亚雪原,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绞肉机,每一分钟都有数以千计的生命在这里倒下。西伯利亚的雪原,变成了一片血红。
在满是鲜血和尸体的阵地上,朱可夫所率领的远东军团第十二集团军顽强抵抗,在阵地上的每一处战壕,每一个雕堡,甚至于每一个弹坑内都发生了激烈的战斗。
刘家棋所率第三十军第二十八军死伤人数不断增加。尽管在优势火力及从库伦方向飞来的空中支援,对苏军阵地进行频繁的轰炸,但是苏军还是顽强抵抗着。
苏军预备队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面对优势装甲及空中支援的战术,朱可夫采取了贴身紧逼的策略,尽量将己方的前线与刘家棋所属军队贴近并交错绞在一起。这样导致了刘家棋的炮兵部队无法发挥远程攻击的优点。空中支援也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在阵地的制高点,一座名为哈哈契夫罗岗的小山丘上,发生了最为残酷的战斗。两方军队不断地交替占领这片高地。苏军在一次****中,竟然在两个小时之内牺牲了八千多名士兵。
最终,双方只能伏在山丘的背部,两军的士兵非常接近,甚至能够听到对方的呼吸声,每一个登上山丘的士兵,都会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而每一方都想将自己军队所属的旗帜,插到阵地的最高点上。为此牺牲的生命不下千人。
经过八个小时的苦战,在刘家棋不顾伤亡的进攻下,面对优势的装甲及空中进攻,苏军不得不从这里撤走。
而在另一个高地,由巴甫洛夫斯基指挥的一个小分队占据了一个小高地,顽强地进行抵抗。
并在高地的四周埋设了大量的炸药,最终,在巴甫洛夫斯基见无法守住小高地之时,点燃炸药,与攻上高地的所有中华士兵同归于尽。
对于刘家棋和朱可夫来说,第二道防线战役,都是事关成败的关键一战。
苏军指挥部便设在第二道防线的中间突出点上,并且调动了所有可以调动的力量量支持第二道防线。
而刘家棋也调用了所有可用兵力,包括第二装甲师,及库伦的空军。
经过三天血腥的战斗,刘家棋终于伤亡五万余人,损失数百辆坦克装甲车及近三百架飞机的情况下突破了朱可夫二十万大军布置的第二道防线。
并且,在活捉了包括远东苏军的灵魂‘朱可夫上将’在内的苏军五万余人。
与此同时,在西线,轩辕新历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五日,由古德里安指挥的西方面集团军以最快的速度朝伊尔库茨克推进。
古德里安认为,伊尔库茨克在政治和军事战略上具有重大意义。只要拿下伊尔库茨克,便证明了,苏军最高统帅部制订的全歼李峰北方面集团军群的计划彻底失败。
而伊尔库茨克却是苏联军队的集结地,因此,在那里爆发了一场世界军事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坦克战。
伊尔库茨克会战是轩辕历一九三五年五月苏联军队与李峰的西方面集团军,在伊尔库茨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李峰在伊尔库茨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中华帝国崛起并全面压制苏联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战后,一些史学家根据解密的史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苏军在那场会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
相反,苏军在战役后期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并成为苏军防御斯大林格勒的重要力量。
这些专家认为,真正使苏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苏军在此次战役中的失利,而是斯大林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
从远东方面李峰挥军攻入苏联境内后,斯大林就准备着要歼灭李峰的整个北方面集团军群。朱可夫的原地埋伏计划,更是让斯大林相信,歼灭李峰的北方面集团军群只是轻而易举之事。
为了取得战役的胜利,苏军最高统帅部从一九三五年李峰突入西伯利亚平原之时,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准备,并制订了代号为“狩猎”的作战计划。
同年二月,苏军组建了以“中央集团军”和“坦克集团军”为主,共集结了八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和二十个步兵师,配有近两千辆T18、T34、T35等各式坦克装甲车、二百架作战飞机,约三千门火炮和迫击炮,总兵力达四十余万人。
此外,苏军还大量装备自主研发的T34坦克,为了使T34能尽快列装,斯大林甚至下达了‘要坦克不要面包’的命令。
苏军的战略意图是摆出攻击阵式,配合朱可夫的远东军团,及倭国的关东军精锐部队,合围李峰的北方面集团军群,并将李峰的北方面集团军群消灭在西伯利亚雪原之上。
在战区南线和北线,由苏军远东军团朱可夫集团组成的南北方集团军36个师的兵力,在适当的时候,切断李峰北方面集团军群的归路;在东线,倭国关东军最高统帅冈村宁次指挥15个师的兵力,由东向西进攻。
在西线,则是,以‘中央集团军群’以及‘坦克集团军群’为主的进攻力量,由西向东推进此外,苏军还准备了20个师为战略预备部队。按照其作战计划,四支部队将在乌兰乌德以东会合,完成合围。
面对西线苏军的强大兵力,古德里安决定以训练有素的装甲部队,撕开西线苏军的防线,将伊尔库茨克变成整个远东苏军的坟墓。
轩辕历一九三五年五月二十五日,双方完成了战略集结,数十万大军对垒,一场血腥厮杀一触即发。也就在这时,古德里安从捕获的战俘口中得知,苏军趁古德里安军队立足未稳将在五月二十六日拂晓开始进攻。于是,古德里安当机立断,决定先下手为强。
轩辕历一九三五十五月二十六日凌晨2时,伊尔库茨克会战以中华帝队的大规模炮击而宣告开始。
面对这一形势,苏军统帅决定改突袭为强攻,以坦克为先锋,大量步兵紧随其后。各路进攻的坦克排成楔型,以每平方公里100辆的密度实施冲击。
与此同时,120架苏军各式战机对中华帝队阵地展开了疯狂的轰炸。坚守在第一道防线的中华帝队同苏军展开了敌众我寡的激烈战斗,他们凭借坦克、88毫米防空炮,以及装满汽油的燃烧瓶给苏军以迎头痛击。一时间,整个战场上硝烟弥漫,火光冲天。炮弹的呼啸声,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自动武器的射击声,坦克马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惊心动魄。
整个伊尔库茨克,成为地狱的最真实体现。
经过三天激战,中苏两军均遭到重创。到五月二十九日傍晚,苏军突破了中华帝的第一道防线。然而,在随后几天的战斗中,尽管苏军连续发动猛烈进攻,仍未达到完成突破中华帝队第二道防线的目的。
六月三日,苏军司令官制订了新的作战计划,决定于四日在南线对中华帝队发起新的攻势。至此,伊尔库茨克会战进入了关键的第二阶段,这也正是战后史学家们存在争议的一个阶段。
为了取得第二阶段战役的胜利,苏军最高统帅将王牌全部装备T34坦克的第88装甲军和第28装甲军等(即斯大林装甲军)主力部队投入了战斗。
六月四日,以88装甲军为核心的苏军在俄里俄卡附近同古德里安埋伏好的第一装甲师遭遇。这一天,苏军出动约一千辆坦克,中华帝队则投入了约400辆各式坦克,双方在20平方公里的战场上进行了一场坦克“肉搏战”。苏军88装甲军的3个师齐头并进,T34式重型坦克在前,T18及T35型坦克在后,以每平方公里200辆坦克的密度向中华帝坦克埋伏阵地展开了冲锋。
尽管T34坦克机动灵活,同时数量庞大,可惜,新成立的坦克部队,终究没有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中华帝国第一装甲师强势。混乱的指挥,及坦克兵素质的低下,决定了这支王牌最终的归宿。
最终,在一片混乱中,苏88、28装甲军遭到重创,在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扔下了大约八百辆东倒西歪的坦克残骸,这次战斗彻底摧毁了苏88及28装甲军的战斗力,完全扭转了伊尔库茨克南线战局,并为古德里安装甲突进作战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使苏军整个‘狩猎’作战计划以失败而告终。
然而,根据战后,地球帝国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苏88、28装甲军的秘密文件,一些专家认为,以前对这场战斗的描述并不准确。这份资料显示,首先,苏88、28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一千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88、28装甲军也不过只有不到六百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
其次,在四日的战斗中,88、28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重。根据一份苏军1936年5月13日的内部统计,88、28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四百辆可以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不到二百辆。
这同中华帝第一装甲师的损失比起来差不多。
另据轩辕历1984年的一本中华帝国第一装甲师在四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有三百五十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中华帝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中华帝在这场战斗中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根据这些解密的材料,史学家们对那场发生在几十年前的战斗进行了重新描述:六月四日凌晨,中华帝国第一装甲师的阵地附近传来一阵震耳欲聋的坦克马达轰鸣声,这表明,正有一支苏军装甲部队向这里进发。早晨5点钟左右,近千辆苏军坦克出现在阵地前沿,这些坦克多为苏T-34坦克,分成40至50组铺天盖地向德军阵地冲来,坦克上还运载着步兵。见此情景,中华帝国第一装甲师立即投入了战斗。顿时,火炮、穿甲弹在双方阵地中爆炸,硝烟笼罩了整个大地。
战斗一开始,苏军T-34坦克就径直杀向敌阵。然而,T-34坦克的76毫米口径火炮及装甲兵素质的低下,在远距离无法击中中华帝坦克,因此,大量苏军坦克在接近敌人之前就已经被中华帝国各式坦克击毁。而中华帝的坦克兵素质虽然很高,可惜,因为主帅古德里安将大部分优质坦克放置阵地后方,以斯在苏军进攻线出现裂痕时插入。
因此,尽管第一装甲师的士兵奋力抵抗,并成功击溃苏88、28装甲军,可是,自身损失也相当严重。战斗结束后,战场上苏军坦克的残骸数以百计,苏181坦克团在战斗中全体阵亡。而中华帝的坦克也四处冒烟,很多都无法再次启动。第一装甲师的士兵,更是损失大半。
如果当时的情景的确如此,那么有关伊尔库茨克作战的历史应该重新撰写,六月四日的战斗也将不像传统观点所认为的是整个‘狩猎’计划的分水岭,更不是苏军西线全部撤退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四日的战斗后,苏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成功地抵抗住古德里安预备装甲部队的强力攻势,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苏军最终在西线放弃进攻,全军撤退的呢?专家们认为,导致苏军溃败的原因恰恰是斯大林本人。
一九三五年六月,整个苏联入侵作战进入了关键的阶段。三月初,在苏军制订了包围计划之时,德军开始在东线大规模调动,希特勒更是频繁发表关注远东战况的演说。
德国国内,从上到下都弥漫着发动对苏战争,以支援远东盟友的情绪。
与此同时,英法两国为了压制‘邪恶的国家’,纷纷表示对德国的支持,英国更是游说远东盟友倭国,让其放弃对中战争,对苏宣战。同时又劝说东欧各国在必要的时候允许德军‘借道’。
这一切,都让斯大林感到极大的不安。
因此,新组建的第88、28装甲军,也抽调了大部分力量,布置在波兰方向,甚至于一度要放弃‘狩猎’计划。
毕竟,苏联的重心,在欧洲,而不是亚洲。防御欧洲,才是重中之重。
苏军西线指挥因此对斯大林的决定大为不满,他认为如果坚持到底,苏军将有可能包围全歼李峰北方面集团军群主力,最终占领战略要地乌兰乌德,将入侵之敌赶出国土,并重新取得蒙古的控制权。
然而,刚愎自用的斯大林并没有采用西线统帅的建议,而是将88、28装甲军等主力部队调往欧洲方向。六月十日,第88、28装甲师主力被完全调离。前往苏波边境。
苏军撤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失去了战斗力,而是由于斯大林丧失了继续同中华帝队作战的勇气和信心。随着斯大林这一决定的做出,苏军在伊尔库茨克战场上最后一次争取战略主动的机会也就随之灰飞烟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