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云深不辨前方路——康熙朝废立太子事件(2)(1 / 1)

但是胤禔跳得太急,跳得太早了。康熙废黜二弟的当天,胤禔就迫不及待地鼓动自己的亲信大臣向康熙建议立自己为新太子。康熙对胤禔的心急表现很反感,明确答复说:“直郡王胤禔只要做好护驾工作就可以了,我并没有立他为皇太子的意思。”康熙还毫不客气地说:“胤禔这个孩子,秉性急躁,智商也不高,怎么可以立为皇太子呢?”

康熙的答复很明确,但是胤禔不死心。胤禔不再直接提名自己继任太子,而是拿废太子胤礽撒气。胤禔又对康熙说:“胤礽所行卑污,大失人心。如果父皇不愿意大义灭亲,儿臣愿意替父皇诛杀胤礽。”同时,胤禔顺便揭发八弟胤禩的“不法行为”:“相面人张明德曾替胤禩相面,说八弟日后必大贵。”

康熙果然没有把胤禔看走眼。胤禔这个人既急躁,又愚蠢。他揭发胤禩找人相面,相面人说胤禩日后大富大贵之类的,根本不能置胤禩于死地(康熙只把胤禩训斥了一顿,不许胤禩再搞封建迷信活动,然后把那个拍马屁说胤禩大富大贵的江湖术士斩首而已),反而暴露了他胤禔自己小心眼,经常留心这些肮脏的琐事而已。而胤禔请求诛杀废太子,完全暴露了自己不念手足亲情和对太子之位的觊觎之心。胤禔也不想想,康熙废黜胤礽就是因为胤礽不念手足亲情引起的,根本原因是胤礽觊觎皇位。那么现在,胤禔又和胤礽有什么区别呢?

康熙听了胤禔的蠢话后,雷霆大怒,把胤禔痛骂了一顿,赶了出去。

就像当年胤礽受到康熙痛责的时候,胤禔落井下石一样,现在胤禔受到康熙的痛责,皇三子胤祉跳出来落井下石了。诚郡王胤祉热衷于“文化事业”,对江湖术士们的把戏很了解。他揭发大哥胤禔之前和蒙古喇嘛巴汉格隆秘密会晤,胤禔指使巴汉格隆以巫术诅咒太子。

根据胤祉的检举,康熙找到了十余处诅咒废太子胤礽的神符。康熙对胤禔绝望了,革去他的王爵,将他永远圈禁起来。结果胤禔玩火,最早跳出来,也最早落入了万丈深渊,永世不得超生了。

神符事件引发了连环反应。首先,康熙皇帝神符事件联想到了胤禩找人相面的事件。结果严查下去后,给胤禩相面的张明德被凌迟处死,胤禩被革去贝勒爵位,贬为闲散宗室。其次,康熙同情起神符事件的“受害者”——废太子胤礽来。胤礽也趁机将自己之前狼心狗肺的事情归咎为受到了喇嘛诅咒。最后,这么多时间在短时间里高密度出现,让康熙防不胜防。他老人家对围绕太子之位展开的权力争夺战厌烦了。

思前想后,康熙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应该废黜胤礽的太子地位。

康熙四十七年(1708)十一月十四日,康熙皇帝召集贵戚重臣,要求大家推举新太子人选。

在推举之前,康熙皇帝“无意”地向一些大臣谈起废太子胤礽的情况,说胤礽这个孩子之前受了人的诅咒,行为失常,现在慢慢好转了。皇帝的意思是很清楚的,他想复立胤礽为太子。但是大臣们对康熙皇帝的意思理解贯彻得不太到位,只有很少的大臣建议重新立胤礽为太子,大多数大臣推举皇八子、刚刚被革去贝勒爵位的胤禩为太子人选。

这大大出乎康熙的意料。

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胤禩的情况。胤禩是众皇子之中名声最好的一个人。他不仅自幼聪明机灵,而且交际能力很强。胤禩给康熙留下的印象很好,对兄弟姐妹恩爱,对大臣谦虚有礼,而且礼贤下士,不论贩夫走卒还是江湖术士都一一交往,因此声望很高。朝野上下都盛传胤禩是个好皇子。但是康熙没有考虑过立胤禩为太子。因为胤禩的出身不行。胤禩的生母卫氏出身于皇室家奴,地位低微,因此胤禩成年后只受封了贝勒的爵位。

皇帝说你不行,你就是再行也不行。胤禩尽管民意支持率最高,依然与太子之位无缘。康熙坚持复立胤礽为太子。

胤禩知道情况后,自然不甘心了。也许正是母家卑贱的缘故,胤禩从小就工于心计。凡是他觉得有用的人,胤禩都不惜代价地交往。他在宫廷内外,朝野上下,都表现得谦虚谨慎。暗地里,胤禩交结了一批文臣武将,为自己摇旗呐喊。知道输给胤礽后,胤禩就暗中收买了一批戏子、孩童和下三烂的人,到处在人群密集的地方,说重新成为太子的胤礽的坏话。这些坏话有的是真话,有的纯属瞎编乱造,形成了不利于胤礽的舆论。

胤礽也实在是不成器,一点都没有从被废黜一事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成为太子后,胤礽马上重萌旧态,不仅大搞物质享受,在饮食服御陈设各方面追赶甚至超越康熙的待遇标准,而且重新纠集了原来的那些党羽,又耀武扬威起来了。胤礽自以为在短短几个月中废而再立,表明自己地位巩固,因此更加肆无忌惮起来。他派人去各地搜集美女,向地方官索要贡品。所有的恶行最后都反馈到了康熙那里。

康熙皇帝又为自己的举动后悔了。他想到再次废黜胤礽。但一想到在没有太子的日子里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和其他儿子的丑态,康熙宁愿将胤礽摆在那里,也不愿意看到儿子们争权夺利,丑态百出。对于不争气的胤礽,康熙严令他“不得须臾离侧”,幻想能够日夜盯紧胤礽,不让他胡作非为。可腿长在胤礽的身上,胤礽想跑到什么地方去,康熙皇帝也不能时刻盯牢。胤礽我行我素。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十一月,安郡王马尔浑因病去世。

在安郡王的葬礼上,有许多王公大臣和武将饮酒行乐,连参加葬礼最起码的尊重都不顾。结果,有仇家就告发这些人“结党会饮”。

这原本是一件不大不小的案子,睁只眼闭只眼就过去了。但是日理万机的康熙皇帝从众多的政务中,单独将这么个案子抽了出来,大张旗鼓地审理起来。在审理的过程中又发现参与饮酒作乐的官员有经济问题,贪污了几千两银子。这样的经济问题如果要严查起来,相信朝堂上的衮衮诸公,谁都拿过这个数目的“脏钱”。可康熙皇帝还真就严查起来了。结果两案并举,将这些结党会饮的人安上了“谋逆”和“贪腐”两顶大帽子,判了死罪!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参加结党会饮的人,比如耿额、齐世武、托合齐等人,都是太子胤礽一党的人,而且都握有京城内外的军队实权,触动了康熙**的神经。康熙皇帝心想:胤礽还没有即位呢,你们这些奴才就这么嚣张,这还了得!如果这些手握兵权的奴才做起乱来,那还了得?

因为康熙皇帝早就对胤礽不满了,想给胤礽点颜色看看了。康熙皇帝查案事小,铲除胤礽的党羽事大。康熙皇帝需要杀几只鸡给胤礽这只猴子看看,打击一下胤礽的傲气和结党的风气。

当时的康熙已经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他感觉来日可能不多了,必须严肃地对待继承人的问题。扪心自问,康熙不愿意让胤礽成为接班人。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九月三十日,康熙下令将胤礽拘禁。十月初一,康熙正式宣布废黜太子胤礽,颁布亲笔诏书:“(胤礽)数年以来,狂易之疾仍然未除,是非莫辨,大失人心。朕久隐忍,不即发露者,因向有望其悛改之言耳。今观其行事,即每日教训亦断非能改者。”诏书表明康熙将胤礽认定是即使每时每刻耳提面命、事事教导也不能改邪归正的“朽木”了,因此康熙放弃了胤礽。

如果说康熙废黜胤礽是在人们意料之中,那么康熙同时明确宣布今后不再册立太子,则大大出乎朝野的意料之外。

康熙做出这个决定,是出于对亲情的失望。康熙一生妻妾众多,一生有子、孙、曾孙共150多人(其中儿子35个),是满清帝王中子孙最多的一位。这众多的子孙,本使康熙享有普天之下最欣慰的天伦之乐。但在皇宫内院,这人间的乐趣在康熙皇帝身上展现得很有限。胤礽的两立两废和胤禔等人的拙劣表演,让康熙很受伤害。他明确表示不再考虑继承人问题,是想通过这样的表态来杜绝朝野上下的争论和家庭内外的争斗——康熙也知道“明争”可以被压下去,“暗斗”是控制不了的。

可就有那么一些书生气十足的大臣们不能理解皇帝的苦心。康熙皇帝不愿意在提起册立太子的事情,却有许多大臣和书生们上书,要求确立太子。对于上书要求立储的人,康熙皇帝抓的抓,杀的杀,而不手软。

果然,太子之争的风波在表面上平静了下去。

兄弟相残

暗地里,众多皇子依然对接班人宝座虎视眈眈。

康熙五十一年九月三十日,康熙第二次废黜胤礽的当天,皇八子胤禩有一场拙劣的表演。

胤禩一幅忧心忡忡的样子,跑到康熙跟前说:“父皇,今后如果有大臣推荐儿臣为太子,儿臣应该怎么办?”胤禩装模作样想了想,又说:“要不,儿臣装病隐居吧。”

康熙严厉斥责道:“你以贝勒的身份,心存如此越分之想,妄行陈奏,试探寡人,安的是什么心啊?这难道不是大奸大恶的行为吗?”

胤禩要求继任储君虽然被康熙断然拒绝,但他依然是众皇子中名声最高,最有希望冲刺接班人宝座的人选。朝野许多大臣和多位皇子也属意于他。胤禩之后更加注意言谈举止,颇有对接班人之位志在必得的意思。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康熙前往热河巡猎。胤禩为讨好康熙,向御营送了两只老鹰。

当警卫御营的大臣隆科多(注意这个人)呈上老鹰的时候,康熙吃惊地发现这竟然是两只奄奄一息的病鹰。

所有人都震惊了。年迈的康熙皇帝再一次发怒了:胤禩送给我两只死鹰是什么意思?这不是明摆着暗示我体弱多病,行将就木吗?胤禩的心肠也太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