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子总是和耀眼的皇权联系在一起。那么,离开皇权的皇太子会是什么样子呢?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亡国太子。他们的生活和境遇又会如何呢?我们可以从明朝亡国太子的悲惨命运中看到:皇太子和一个王朝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旦王朝灭亡了,不管太子愿意还是不愿意,他只能“以死殉国”。
紫禁城的冤魂
一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初一,沙尘暴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呼啸肆虐,遮蔽了太阳。
京城里的许多官员都精通天象,很清楚如此猖獗的沙尘暴是不祥之兆。有官员占卜一卦,卦文上说:这场沙尘暴预示着一场“暴兵破城之灾”。几天后,明朝的凤阳祖陵发生了地震。人们的心里感觉更加不祥了。
正月初九,明朝兵部收到“大顺皇帝”李自成送来的文书。李自成宣称如果崇祯皇帝不同意裂土而治,和他平起并坐,农民军就要对北京城发动总攻。崇祯皇帝断然拒绝了李自成的最后通牒。农民军随即完成对北京城的合围,京城岌岌可危。
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位志在有所作为的皇帝,可惜生不逢时,再加上个人能力实在有限,面对困居,举棋不定。无奈之下,朱由检向大臣们吐露了心声:“朕非亡国之君,事事乃亡国之象。天下是祖宗栉风沐雨才打下来的,如果在我手中失去了,我有何面目去地下见列祖列宗啊?朕愿意督师出城,与贼军决一死战,即使战死沙场也在所不惜。”皇帝都说要御驾亲征了,但群臣们既害怕战败,消耗实力,不愿意出战,又害怕承担放弃领土的罪责,不敢提议突围南下,迁都江南。结果君臣上下都瞻前顾后,挤在朝堂上大眼瞪小眼,坐视农民军将北京城围得水泄不通。
三月十八日,农民军对北京发起总攻。一夜之间,北京外城就被攻破。十九日,闯王李自成率军从承天门进入北京城。朱由检对于内城已经陷落似乎将信将疑,带领心腹太监王承恩跑到煤山(景山),四处瞭望,但见烽火烛天,确信内城陷落无疑,才返回乾清宫布置应急善后事宜。所谓的“善后”,其实就两件事情:送儿子出城,为王朝留下血脉;自己上吊,为王朝殉葬。
朱由检派人将三个儿子(十六岁的太子、十一岁的永王和九岁的定王)都叫到跟前。他叫宫女取来旧衣服,亲自给他们换上,系上衣带。朱由检看看这个儿子,端详那个儿子,谆谆告诫他们说:“孩子们,各自逃生去吧!你们往日是太子、亲王,逃难出宫后,就是平民百姓了。做小百姓,千万要小心谨慎。日后,你们如果遇到做官的人,年老的称呼老爷,年轻的叫声相公;如果遇到农夫,年老的要称老爹,年轻的要叫老兄;你们要叫读书人先生,叫军人长官。好了,我要为社稷去死了,不然我就没有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如果你们能够不死,长大后千万不要忘了为父母之仇,不要忘了父亲今日的告诫。”朱由检已经下定了殉国的决心,在去见列祖列宗之前还有很多放不下的心事。他既担心三个儿子能否逃出皇宫,又担心他们在深宫长大,不通人情世故,难以在乱世安身立命。朱由检无限感慨地注视着即将永别的儿子。终于,一生的无奈和失意都爆发了出来。朱由检大喊道:“你们何苦生在帝王家啊!”说罢朱由检嚎啕大哭起来,三位皇子也悲伤痛哭。周边的侍从宫人也都被这生离死别和父子真情感动,失声痛哭。最后还是朱由检咬咬牙,命人将三个儿子强行拉走,送往宫外,让他们各自逃难去吧。
痛别爱子后,朱由检先找来周皇后,让妻子自杀。周皇后自杀后,朱由检又去见自己的嫂子、明熹宗的张皇后,也让她自杀。张皇后隔着帘子和朱由检拜别后,自杀了。逼死亲人后,朱由检大受刺激,精神有些失常。他找到平日最疼爱的十五岁的长平公主,喃喃自语道:“你为什么要当我的女儿啊?”说着,他突然拔剑砍向女儿。长平公主赶紧用手臂遮挡,结果被砍断了一条胳膊,顿时晕厥了过去。发了疯的朱由检以为女儿死了,持剑闯入后宫,手刃袁贵妃、乐安公主、昭仁公主和太监宫女等多人。宫中的太监和宫女们四散逃命,最后后宫空荡荡地只剩下沾满鲜血的朱由检。
这时,农民军已经攻入了紫禁城。深宫中到处都是喊杀声。朱由检在大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踉踉跄跄地登上煤山(现在故宫后的景山),在寿皇亭旁上吊自杀,时年三十五岁。王承恩也吊死在他对面。
1644年3月,统治江山276年的大明王朝结束了。
二
侥幸逃出紫禁城的三个孩子,从此再也没有踏进紫禁城半步。
这三个皇子,分别是:皇长子、太子朱慈烺;三子、永王朱慈炯;四子、定王朱慈炤。崇祯皇帝朱由检一共生有七个皇子,但活下来的只有这三个。皇子是皇帝的候选人,是王朝的希望所在。现在朱由检死了,明朝在法律意义上也灭亡了,但是只要朱由检的儿子还在,明朝就还有复兴的可能,在理论上就可以延续王朝的血脉。朱由检可以自尽,可以殉国,可以拒绝突围南逃,可就是要让所有的儿子安全地逃出紫禁城去,为王朝复兴留下希望。多逃出一个儿子,就多一份复辟明朝的希望。
三个皇子之中,最重要的就是太子朱慈烺。朱慈烺生于崇祯二年(1629年),生母是崇祯的周皇后,因此是崇祯的嫡长子。崇祯三年(1630年),朱慈烺刚满周岁就被立为皇太子。他从此在宫中接受系统的贵族教育,为将来登基当皇帝做准备。朝野上下一致把朱慈烺当做是皇位的第一继承人。
太子朱慈烺被太监护卫着,冲出皇宫后,躲避在京城某处。他的两个弟弟定王和永王冲出紫禁城后,举目无亲,见满大街都是农民起义军,只好去投奔周皇后的父亲、嘉定侯周奎。周奎虽然是说皇帝至亲,却对明朝命运一点都不负责任。崇祯皇帝内忧外患的时候,号召贵戚大臣捐款充入国库。周奎非但一毛不拔,还赶紧转移财产。现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成了北京城的新主人,开始搜索前明的宗室,重点是搜捕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周奎这样的人渣,怕惹火上身,竟然主动将定王、永王两个孩子交给了农民军。太子朱慈烺也被农民军给搜索到了,逮捕起来。
李自成正忙着在北京建立王朝坐天下,还需要朱慈烺兄弟几个装点门面。于是,朱慈烺被封为宋王,交由刘宗敏看管。他的两个兄弟也被留在农民军中,好生看管起来。小兄弟几个的生命暂时没有什么危险了,前途又将会怎么样呢?
北京沦陷后,明朝在东北长城沿线还保存着相当的军队力量。吴三桂统率着强大的军队,抵御满清军队的进攻,对农民军持观望态度。李自成招降了吴三桂。吴三桂都已经承认李自成是“新主”了,又因为著名的“陈圆圆绯闻事件”,降而复叛,向关外的满清政权投降了。李自成率领大军东征吴三桂。朱慈烺兄弟三人也被带着,一起去打吴三桂。三位皇子哪里能打仗啊,带在军中无非是作为招抚、压制吴三桂的砝码。可吴三桂一点都不给朱慈烺三兄弟面子,对李自成的农民军照打不误,还引进清军,大败农民军。
李自成一度和吴三桂议和。吴三桂的议和条件之一就是要求农民军归还太子朱慈烺和两位小王爷。李自成没答应。后来,李自成在吴三桂和满清的双重打击下,节节败退,放弃了北京城。西撤时,农民军还裹挟着太子朱慈烺及两个皇子。途中,农民军在追兵和各地明朝残余的打击下,分崩瓦解,自顾不暇,对朱慈烺等三人自然也管不了了。此后,朱慈烺三人下落不明。
也就是说,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人的确切历史到此为此,以后发生的一切都没有正史的记录。
朱慈烺三人虽然下落不明,但他们身上蕴含的巨大政治价值不会因此减弱。那边,满清入关后装模作样地埋葬崇祯皇帝、周皇后,追谥崇祯帝为“怀宗端皇帝”。清朝建立后,宣称自己入关是“为明复仇”,宣传清朝的天下不是霸占明朝的天下,而是从李自成农民军手里夺来的。清朝依然奉明朝为正统王朝,不以明朝为敌,明朝的藩王在北京受到善待。当然了,清朝所作的一切无非是要减轻明朝残余和汉族人的抵触情绪,便于巩固统治。但在这样的逻辑下,朱慈烺依然是明朝太子,他的两个弟弟依然是明朝的王爷。如果朱慈烺跳出来,向清朝要回明朝的江山,清朝在理论上是不能拒绝的。
落入凡尘起波澜
一
事情也真是不凑巧,就在清朝大张旗鼓地埋葬崇祯夫妇,要为明朝“报仇”的时候,太子朱慈烺突然回到了北京城!
顺治元年、崇祯十七年(1644年)十一月,曾在宫中伺候过太子朱慈烺的前明朝太监常公公正躲在家里“夹着尾巴做人”,突然有个年轻人来投靠自己。常公公一看,这不是太子爷吗?原来,太子朱慈烺虽然在深宫生活,但曾经出宫“驾幸”过常公公家,记得常府的位置,所以就在乱军中找来了。在明朝的时候,太子“驾幸”茅舍,绝对是祖坟冒青烟的大好事。但现在是清朝了,太子“驾幸”茅舍,可是天大的祸事,说不定要招来杀身之祸。常公公哪里敢收留朱慈烺,忙对太子爷说:“长平公主(当日被崇祯砍掉了一只胳膊,没有死,苏醒后逃出了紫禁城)正在您姥爷家里休养,奴才带太子爷去周家吧。”
常公公也不管朱慈烺愿意不愿意,拉着朱慈烺就到了他的外祖父嘉定侯周奎府中。
老坏蛋周奎见外孙来了,大呼:“这孩子是谁啊?怎么乱往别人家里跑。”
正在周家养伤的长平公主听到喊声,出来看看情况,见是自己弟弟,上来就抱住大哭。这下子,周奎一家人没办法,只好跪下对太子朱慈烺行君臣大礼。
朱慈烺在周家待到晚上,长平公主把他拉到一边,把一件锦袍送给弟弟,嘱咐他说:“周家人不可靠,弟弟以后不要再来这里了,快快逃命去吧。”姐弟俩泪眼汪汪地分别了。
可朱慈烺是从小在紫禁城里娇生惯养的皇子。他孤身一人,怎么在兵荒马乱的北京城生活啊?朱慈烺饥寒交迫,在北京城里流浪了几天后,实在熬不下去,不顾姐姐的警告,一天夜里再次来到周家,要吃要喝,想在周家常住下来。周奎惹祸上身,就要朱慈烺对人自称姓刘,是投靠周家求学的书生。朱慈烺从小锦衣玉食、前呼后拥惯了,不愿意降低身份,过清贫的书生生活,断然拒绝,依然大呼小叫,说自己就是太子。周奎堵不住朱慈烺的嘴,只好让下人连夜将这个“不知道哪里来的野孩子”赶出门去。朱慈烺气极了,站在周府大门口破口大骂;周家的人也缺乏涵养,隔着大门和朱慈烺对骂。结果,双方把巡夜的满清官兵给招来了。一听有人自称明朝太子,官兵连忙将朱慈烺押送刑部。
负责审讯的刑部主事钱凤览认定抓到的就是真太子,如实上报。周奎又急又怕,连夜奋笔疾书,向满清摄政王多尔衮上书,信誓旦旦地说被捕的不是真太子。
“太子案”就此发生。
多尔衮找来一批前明朝的太监,去刑部辨认。所有太监都回报说是真太子;多尔衮又把朱慈烺接入宫中辨认宫中事物,结果确认无误;多尔衮还让十个侍卫太子的前明朝锦衣卫辨认来人,结果十个人都一齐对朱慈烺跪下,担保这是真太子。
多尔衮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这太子出现得真不是时候啊。满清刚刚进入北京,屁股还没有坐热,原来主人家的继承人就回来了。你让满清王朝怎么办?如果让天下的明朝残余、地方文武官吏和百姓们知道崇祯的太子就在北京城里,他们要求拥立太子登基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满清在关内立足未稳,崇祯太子的出现说不定能让满清重新退回关外去。多尔衮在心里暗暗发狠:“这个太子必须是假的!”但是多尔衮又不能自己说抓到的朱慈烺是假冒的,而需要通过其他人的嘴说出来。因此,他导演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太子真伪辨认”的闹剧来。
首先让亲属、宫人来辨认。皇家的长辈周奎一口咬定朱慈烺是假的;长平公主先说是真的,挨了周奎的一记耳光后不敢吱声了;明朝宗室晋王在辨认太子的时候,说自己没见过太子,不能确定真假;第一批辨认太子、说朱慈烺是真太子的太监全部被处死,第二批派来辨认太子的太监异口同声地“认定”朱慈烺是假太子。
其次发动前明朝官员来辨认。官员们的心思比太监、锦衣卫要严密复杂的多了,都揣摩到了新主人多尔衮的真实意图,为了保全荣华富贵,纷纷照着多尔衮的意思来“证明”此朱慈烺非彼朱慈烺。有的人围着朱慈烺装模作样地看了好半天,言之凿凿地说:“这是假的!”有的人笑容可掬地问朱慈烺:“年轻人,崇祯十年直隶一省人口多少啊?”朱慈烺哪里知道这种事情,于是发问的人就“确认”这是个假太子。清朝的内阁学士、曾任明朝太子教师的谢升也被安排来辨认太子。谢升也指认朱慈烺是假太子。朱慈烺急了,冲着谢升大喊:“谢先生,京城沦陷前您还教导我‘临危授命’一课,难道您忘记了吗?”谢升无言以对,只好对着朱慈烺深深作揖,默默地退了出去。
负责审理“太子案”的钱凤览全程见证了辨认过程。他虽然是关外汉八旗人,但也很为朱慈烺的境遇抱不平,对晋王和谢升等人的忘恩负义看不下去。钱凤览不禁怒斥这些前明朝官员无耻,当周奎的侄子来指认朱慈烺是假太子时还狠狠地打了他一顿。他向多尔衮报告,认为朱慈烺是真太子。多尔衮勃然大怒,将钱凤览送上了绞刑架。
对朱慈烺一案的长期审理,引起了京城附近的**。百姓们普遍认为刑部抓住的太子就是真的崇祯太子。宛平人杨时茂上书,谴责前明官员“逆臣无道,蔽主求荣”。顺天府杨博等人上书,直接斥责周奎、谢升等人卖国求荣。他们还幻想满清王朝能够像宣传的那样,是来为明朝复仇的,希望满清也让崇祯太子继续当汉人的皇帝。而一些百姓则直接以太子朱慈烺的旗号为号召造反。山东东阿祁八、杨凤鸣拉起武装力量,发文给清朝官员要求放还太子,不然就发兵“勤王”。多尔衮更加紧张了,忙派兵镇压各地骚乱,匆匆给“太子案”结案,认为朱慈烺是假太子。在公布的“证人”中除了宗室晋王外,竟然还有已被崇祯杀气的袁贵妃的名字,更加让人不相信审理的结果。第二年(1645年)四月,狱中的“太子”已被处死。轰动一时的太子案就此结束了。
杀死朱慈烺后,满清朝廷还传谕内外:“如果有人报告真太子的行迹,朝廷必加恩养。报告之人必给重赏。”可当满清镇压了各地的明朝残余,坐稳江山后,将原先“恩养”在北京的十几个明朝藩王全部残杀(包括“太子案”的重要证人晋王)。清朝对明朝皇室进行了“大清洗”,也就没有人相信朝廷所谓“恩养太子”的承诺了。
二
在北京处理太子案的同时,偏安东南的南明王朝也出现了“太子案”。
南明王朝是在北京沦陷后,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拥戴藩王福王朱由淞建立的王朝,年号弘光,定都“陪都”南京。福藩出自明神宗朱翊钧一系。第一代福王是争夺太子地位失败的朱常洵,朱由淞是第二代福王,是崇祯的堂兄弟、朱慈烺的堂叔伯。当初明朝残余拥立朱由淞,就是因为找不到朱慈烺,而选择了在血缘上与崇祯最近的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