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江山未动名已成——南梁昭明太子萧统(3)(1 / 1)

就在萧统终日惶恐的时候,长期出镇外地的三弟晋安王萧纲突然被父皇征召入朝。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一天,萧统对左右人说:“昨天我梦见与晋安王对奕扰道,我把班剑送给了他。晋安王近日来到京师,难道是来接替我的地位的嘛?”班剑并不是普通的佩剑,而是有着严格标准规定,证明个人身份的宝剑。萧统的梦境和担忧说明他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

梁武帝萧衍在对待父子亲情的问题上并不能像处理***一样快刀斩乱麻。他苦苦思索,如何重新处理与儿子萧统的关系。萧衍思考的结果是找不到结果,只好在当年九月,在同泰寺出家,要做和尚。群臣赶紧凑钱把这个“皇帝和尚”从寺庙中赎了回来。十月,萧衍改元“中大通”。

萧衍保留了萧统的太子地位,在十一月任命南平王萧伟为空缺很久的太子太傅。南平王萧伟是萧衍的弟弟,以本宫领太子太傅并加镇军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衔。《南史》说他是“朝廷得失,时有匡正。子侄邪僻,义方训诱”,是个很严厉的皇族。选他为太子太傅,萧衍的用心很明显了。他觉得太子需要加强管教了。

那么萧统在做什么呢?他还在忙自己的选文大事。选文是一件没有经验和标准可以遵循的大事。在“蜡鹅事件”发生前,萧统虽然挑选了许多章赋诗文,但不够精简,而且编辑工作也没有做好。做过编辑工作的人知道,编辑文集并不像想象得那么简单。阅读、核对、通稿和校对是既费时又费力的事情。之前,东宫的选文事业因为北伐和多位学士的逝世一度受挫,但萧统始终在坚持高标准的同时保证进度。蜡鹅事件发生后,萧统似乎不想因为自己地位的可能动摇而影响到正在进展中的文化盛事。他更担心自己的被废而断送选文大事,因此仓促选定文章,将文选杀青。一部被后人称为《昭明文选》的宏伟大作正式成书了。《昭明文选》三十卷,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

萧统真可算是文学得意,政治失意。当然了,这要看他更加在意哪样。

第二年,(中大通二年,530年),萧统的政治地位进一步下降。

这一年,吴兴郡因为水灾失收,所以诏发上东三郡民丁开渠泻水。萧统上疏认为此举弊多,请求暂停,得到了父皇的同意。这一事件表明,萧统失去了几年前已经具有了参与决策的地位。他只能像普通大臣一样,事后对父皇的决策进行劝谏,而不是参与政策的制定了。是谁剥夺了萧统参预政治的权力呢?只有萧衍一个人能够办到。

这一年,萧统越来越少地出现在政治场合。因为父亲的猜忌和父子之间的巨大差异让他抑郁成疾,身体状况恶化了。

大中通三年(531年)的一个春日,久病的萧统乘舟采莲,愉悦身心。糟糕的是,由于侍从的疏忽,船只剧烈颠簸,将萧统晃入了水中。病中的萧统不仅溺水,而且伤到了髋骨。被人救起后,萧统的伤势日渐严重,最后发展到卧床不起的地步。三月,萧统病重。

太子果然仁孝。遇到萧衍来信询问什么事情,萧统为了怕父皇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而担心,都挣扎着亲手给父亲回信。东宫左右看到太子病情恶化,计划向萧衍报告实际情况,遭到萧统的坚决制止。萧统说:“为什么要让父皇知道我的重病呢?”萧统的言行其中有孝顺的一面,同时难免夹杂着一丝无奈、幽怨。父皇已经不信任我了,我和父皇还是存在重大差别的。病榻上的萧统常常为此低声哭泣。

熬到四月,萧统在宫中逝世,时年三十周岁。得到太子死讯后,萧衍赶东东宫,放声痛哭。萧衍的哭声中既有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伤,更有为自己先前对儿子的猜忌的懊悔。萧衍诏令用皇帝礼节将萧统入殓,上谥号为“昭明”。萧统因此被尊称为“昭明太子”。

萧统死后,萧衍面临着挑选新继承人的问题。

前太子萧统是病死的,没有被废。因此按照封建宗法,第一顺位的继承人应该是萧统的儿子。也就是说,萧统的太子地位应该传给他的儿子,皇位应该继续保持在萧统这一支血脉当中。萧统八岁就结婚了,留下多位儿子。其中长子、出镇南徐州的华容公萧欢成为皇太孙,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的呼声最高。萧衍在儿子死后,也马上就将萧欢召回建康,派人陪萧欢解发哭灵。萧欢作为嫡长孙,处在了嗣位的有利地位上。

萧衍在确立新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不决,拖延起来。他一度准备封萧欢为皇太孙,但蜡鹅往事始终徘徊在脑海中,让他难以释怀。四月,萧衍命令萧欢回归镇所。虽然萧欢的爵位被提升为了豫章王,但他已经在皇位继承人的名单上被排除了。

五月,萧衍选择三子萧纲为新太子。朝廷下诏说:“晋安王纲,文义生知,孝敬自然,威惠外宣,德行内敏,群后归美,率土宅心。可立为皇太子。”可能为了消除朝野对于为什么舍萧欢而立萧纲的疑惑,萧衍专门解释说:如今天下未安,择嗣须重贤德能力,因此效仿周文王舍伯邑考而立武王的往事立萧纲为太子。周文王在太子死后,曾舍弃了第一顺位的伯邑考而立小儿子周武王为新太子。萧衍抬出这两个圣君给自己立论,实际上最主要的考虑还是前面四个字“天下未安”。身逢乱世,权力对人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就是政治能力,因此他挑选了年长并且政治经验丰富的萧纲。这从反面也透露出了萧衍对昭明太子萧统的委婉否定。

萧统先前的梦境现在终于应验了,新太子萧纲就是日后的简文帝。

如果不说政治结果,萧统的死在其他方面都引发了积极正面的结果。

萧统仁德的名声远播在外。他的死使朝野一片惊愕惋惜的声音。“京师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徼之民,闻丧皆恸哭。”老百姓不知道深奥的政治运作和考虑,他们只怀念那位道德高尚、享有盛名的昭明太子。在充满血光的乱世中,这样的太子实在是太稀缺了。

就在萧纲被立为新太子的五月,萧统被葬在安宁陵。

从死亡的那一刻开始,萧统至今被人所怀念。东南各省,昭明遗迹,处处有之。昭明太子的安宁陵在建康东北三十五里地。一些地方却争夺萧统的陵墓所在地,比如上元县就说安宁陵在本县东北五十四里查硎山;池州西南秀山也有昭明衣冠冢。原来昭明太子曾在秀山一带旅游,死后池州请求朝廷葬萧统衣冠于当地。更多的地方则“考证”出诸多的昭明遗迹。笔者曾去著名的乌镇旅游,踏足过当地的“昭明书院”。据导游说,萧统曾随沈约来乌镇读书,并建有书馆一座。原来的书馆塌毁,只残存遗迹。后人修缮了遗迹,作为家乡一景。乌镇人茅盾就写过“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的佳句。这一切都表明了萧统在天下人心中的形象。能够获得如此的怀念,萧统无疑又是成功的。

宋朝徐钧专门写了一首《昭明太子》评价萧统的一生,代表了后世主流的意见:

有德无年亦可矜,腊鹅兴谤竟难明。

当时虽不为天子,文选犹传万世名。

从履历上来说,萧统的一生平淡无奇,本来可以顺利地继承皇位,但“蜡鹅事件”暴露出了萧统政治生命中存在的根本缺陷,那就是仁德有余,强硬不足。萧统缺乏刚硬的政治手腕和残酷的政治实践,并不符合父亲对帝王的要求。萧统可能是一位为治世而生的优秀太子,但并不一定是治理乱世的合格太子。如果真的由他扛起南梁的统治重任,我们有理由担心柔弱的太子在乱世中会将王朝带往何方。萧统死后,晚年的萧衍和梁朝遇到了接二连三的挑战,直到出现了几乎血洗萧氏皇族的侯景之乱。萧统如果尚在,能应付这样的挑战吗?

萧统过早成为了昭明太子,千百年来依然为人怀念,还留下了一部《文选》。对于他来说,这也许是最好的结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