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重大发现
对于破解密码这种事,李毅还是比较喜欢简单粗暴的办法。
把电脑主机箱拆开,将主板上的纽扣电池拆了下来,随后关掉电源插座,然后狂按了十几下开机的按钮,随后李毅才重新将电池装了回去。
打开插座的电源,李毅从口袋里掏出一只优盘,直接插在电脑后面接口上,随后快速按下了开机键。
一连串的命令被李毅输入进去,优盘中特定的木马程序直接被他植入到电脑系统当中,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密码的底层文件就会被破坏,从那时起随便输入任何密码都能打开这台电脑,并且输入真正的密码同样能够打开,除非是刻意用假的密码去试,否则电脑的主人都很难发现它被人动过手脚。
趁着木马大肆破坏的功夫,李毅来到窗边,开始动手破解这台金色的保险柜的密码。
刘所长家的保险柜并非那种电子密码的款式,估计这老家伙还是觉得纯机械式的产品更加靠谱。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某国存储机密文件的那台号称最安全的电子式保险柜,让无数入侵者无计可施,直到后来还是李毅的成功破解,才让它的神话走向了终结。
其实对于那台保险柜,李毅原本也无可奈何,只是他临走前泄愤似的割断了它的电力系统,结果那台无人可以破解的电子密码系统在断电之后几秒钟彻底停止了工作,而且更可笑的是,那台保险柜在断电后如同欢迎他们一般,主动打开了门,让李毅等人哭笑不得。
以前谁都没有想到,那台设计得无比安全的电子保险柜,在断电之后的安全系数竟然和一个普通的抽屉没什么两样。
纯机械结构的密码想要破解十分困难,不像电子产品有很多漏洞可寻,这种过分精巧的手艺对于手感和听力的要求十分苛刻,所以在全国范围内也只有极个别的人才懂得这项技术。
十分不巧,李毅就会这门手艺。
灵活的手指不停拨动多层的密码旋钮,李毅把耳朵贴在保险柜上,仔细去听里面发出来的微弱响声。
听到有人上楼,李毅连忙停止手上的动作,一个箭步窜过去将电脑显示器关掉。
听到钥匙插入锁孔的声音,李毅连忙打开窗户跳出去,并且从外面将窗子推紧,然后像蜘蛛人一样挂在窗台上。
悄悄探出头,在窗帘的遮挡下,李毅向屋子里偷偷望去,只见刘所长开了灯,然后向窗口走了过来,吓得李毅连忙锁了回去。
好在对方只是拉上了窗帘,通过窗帘和窗台间的缝隙,李毅依旧能看个大概。
刘所长蹲在保险柜的前面,从里面拿了点钱,将保险柜锁好之后便离开了。
刚才他在窗口附近转悠着实把李毅吓得够呛,好在对方并没有注意到电脑主机正在工作,要不然肯定会有所察觉。
毕竟李毅植入的程序一旦运行就不能停止,否则前功尽弃不说,电脑里面的数据也会因此而彻底损坏。
虽然不知道里面存储的资料对刘所长来说有没有用,但是对李毅来说,里面很有可能就有对方的犯罪证据,如果真是这样,如果帮他把犯罪证据销毁,李毅就算得上助纣为虐了!
在窗外等了几分钟,李毅见他没有回来,于是重新回到书房。
走到门口确认对方已经将门锁好,猜想他应该不会再回来了,于是李毅连忙回到电脑前,将显示器打开之后,看到上面成功的提示心中暗喜,他没想到这么快就成功了。
成功入侵了电脑之后,李毅没有急着翻找里面的数据,而是再次在里面植入了木马程序,电脑里的所有文件都会陆续发送到他提前设置好的邮箱里,到时候他只要筛选一下就好。
至于多久能发送完毕李毅但是不太担心,因为他自己编写的这个软件,杀毒软件根本识别不出来,而且还有断点续传的功能,就算电脑关机,下一次打开的时候,它还是会继续执行它的任务。
看了一眼时间,现在距离天亮还有不到两个小时,足够他搞定所有事情之后,在不惊动任何人的前提下全身而退。
用了五六分钟将保险柜打开,里面的金条和现金李毅看都不看一样,毕竟他当年执行抓捕任务的对象中,家里存了好几吨黄金或者现金的奇葩比比皆是,就他这点家当不过是人家的九牛一毛罢了,距离能让李毅动心相差甚远。
在里面找到了一个档案袋,李毅将其打开,看到里面是户口本一类的东西。
翻开户口本,李毅才知道刘所长的大名叫刘德光,他现在的夫人名叫范文文,足足比他小了十四岁。
刘所长的女儿,也就是方才李毅看到那个小丫头名字叫做刘芳菲,如果户口本上的信息准确,再过几天就是她的十八周岁生日了。
将户口本塞了进去,李毅拿出下面的几张纸,发现都是保险单据一类的东西,一样他想找的东西都没有。
将东西按顺序放回原位,李毅将保险柜的密码拨乱之后,起身准备离开。
给电脑设置了定时关机,李毅直接从书房跳了出去,临走之前回头看了一眼,当他看到别墅外面的墙体以后突然愣了一下。
回想了一下刚才主卧室的卫生间靠近书房一侧,而书房确是完整的正方形!也就是说,在两间屋子中间,有一个至少十平米左右的空间不翼而飞了!
对于现在寸土寸金的房价,哪怕买一栋别墅也绝不会如此浪费空间,所以李毅觉得,这部分空间就是问题的结症所在。
没有丝毫犹豫,李毅一个助跑之后,手脚并用地爬回了二楼。
在脑海中计算了一下位置,李毅知道靠墙的书架后面,就是密室的所在。
如同在国外见过的那种不存在于建筑结构中的安全屋,像这种将室内墙壁设计成弧形,从而达到隐藏一部分空间的目的,两者做法如出一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