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二章 躁动起来(1 / 1)

魏忠贤将这精致小气的剑收好带走,便吩咐准备启程回京。

关西七州终于将毒害他们的毒瘤去除,剩下的人都感觉人生充满了希望,而这一切的转着是魏忠贤带来的。

因此百姓们都堵在潜山城,将自己拥有的最好的东西送过来,借此表达对魏忠贤的感谢,魏忠贤成了关西七州的大英雄。

甚至有老一辈的做主众筹给魏忠贤立了祠堂,这是这时才有的规矩,给深得民心,百姓心目中的英雄做祠堂,歌颂他的功德,万世万民敬仰跪拜。

他们相信这样的人将来也会成为神仙,继续庇佑他们,让人们记得大英雄的同时还能祈求将来风调雨顺。

魏忠贤还没有坐上马车离开府邸,外面就被百姓围得水泄不通,他们都翘首以盼的看着府内,期待着那个伟大的身影。

“大人,外面百姓越来越多,容我等先出去维持秩序。”曹正淳看过外面聚起来的百姓,知道他们是好意,但是不可避免的影响了道路。

让出行成为极大的麻烦。

“百姓都是好意,不要苛责他们,让他们让出路来就可以了,至于那些东西告诉他们不收,仓库里的钱支出一部分每人发放一两银子回去。”

魏忠贤从门后观察到这些百姓大部分都过得很寒酸,他实施的一些帮助贫困户的策略并没有在关西七州实行。

很显然是本地豪绅将这一切都压下来了,否则百姓中怎么会有衣不蔽体的人。

曹正淳出去站到台阶上,看着所有的百姓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神色,他就知道魏忠贤说的没错,这些质朴的百姓都是好意,不能对他们使用暴力手段。

“尔等百姓心存善意而来,大都督已经知道了你们的心意,然大都督今日便要回京,尔等也是因此聚在此处,若是当真有心感恩,劳烦乡亲们让出一条路来,让大人的车马离开。”

曹正淳和这些百姓说话,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只希望以最快的速度说通这些目不识丁的百姓,不然时间耽误了,回京的时间也会更晚,朝廷瞬息万变,可不敢耽误太多时间。

百姓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打算先让开自我,非常自觉的退开,拿着手里的东西视作宝贝,依然打算将这些送给魏忠贤。

“乡亲们,手里的东西大人心领了,还请拿回去吧,稍后何三久元帅会开仓给没人发放一两银子,某些人从你们手里抢走了不少东西,这是还给你们的,希望你们以后能不辜负大人的期望,好好干活。”

见百姓们渐渐散开,曹正淳又给了一记强心针,让百姓们激动的抱着身边人大呼千岁,就算是文盲也知道九千岁名声在外。

“九千岁千岁千岁千千岁!!”

即便是在偏僻的关西七州,九千岁的名号依然很响亮,他们也能跟着喊两嗓子,让开道路让的更加爽快了。

曹正淳趁机会叫上何三久带上他手下的兵力站在两边像是防护栏一样让百姓顺从的保持一个足够的安全距离。

仅仅靠他们自己是没有那个自觉的,说不定魏忠贤一出来就又挤过来,到时水泄不通的,又走不了,白出来疏通一次。

将现场交给何三久负责,曹正淳进去和魏忠贤请示。

“大人,请您上马车,百姓们会在外面夹道欢送您,盛情难却啊。”曹正淳也为这等盛况感到由衷的高兴。

这正是魏忠贤受到百姓欢迎,万民归心的表现,这样大的成就就算是皇帝也做不到,但是现在魏忠贤做到了!

“走吧。”魏忠贤点点头,也拿走了手里的兵书,何三久收集了不少兵书,此前就和他打过招呼,现在拿走几本也是说好的,何三久也巴不得送给魏忠贤他看中的东西。

马车缓缓离开,百姓们不舍的在外相送,一路送出去直到郊外做距离标志用的长亭才停下脚步,长长的队伍可谓是难得一见的奇观了。

在这样的欢迎下,魏忠贤总算是走上了回顺天府的路,而锦衣卫的传信同时传到了顺天府,很多人都在期待着他回来。

而李中正看到魏忠贤一方的人最近精神头越来越好,就算是得不到魏忠贤究竟在什么地方的情报也能敏锐的猜出来发生了什么。

“首辅大人,看来魏忠贤应该要回来了,只可惜他藏得太深,我们不知道他究竟在哪儿,否则就能派出手下的死士暗中杀了他。”

老管家一如既往的尽职尽责,站在李中正的身侧脸有不甘,可见魏忠贤一路上都让锦衣卫负责将他的行踪做好隐藏是正确的。

这些人巴不得他死,只想着和老天爷许愿求天灾是不太可能实现的杀人手段,还是直接派人暗杀来得快,可惜他们找不到人。

“魏忠贤是个谨慎的人,找不到他的行踪也算是情理之中,好在趁着他离开这段时间也安插了不少咱们的眼线,不算一无所获。”

李中正喝了两口茶,这些都在他的预料之中,想要暗杀魏忠贤哪儿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只要能在他离开的这段时间做成李中正想做的事儿就足够了。

“老爷,可皇上对您似乎越发疏远了。”不同于李中正的轻松,老管家难得眉头紧皱,对此事很伤心。

也是在刻意提醒李中正小皇帝现如今和他的关系不好,和魏忠贤关系更好,且魏忠贤离开后,李中正也没有和小皇帝修复关系。

而是继续我行我素的教导小皇帝,一直把自己摆在了舅舅和老师的位置上,不肯低头,小皇帝本就对读书极其反感。

李中正这么一折腾,小皇帝彻底对他保持了厌恶的态度,而他依然没有想到哄小皇帝让其和自己亲近。

“皇上年幼,十五岁登基,按规矩手里什么权利都没有,就连亲政也做不到,不必太迎合他,只有让他继续学,等到他真正学懂帝王之道,我才算是对得起大明江山。”

李中正重重的叹口气,操着忠心为国的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