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贤眉头一皱,这些人也太过放肆了,连内容都敢瞒报,那以往朝廷收到的奏报都有不属实的地方,那就不能拿来作参考了。
“这也是没办法,朝廷一直在关闭市舶司,剩下的市舶司官员总觉得朝不保夕,就会想尽办法存钱给自己一条后路。”
曹正淳倒是很客观,不会一面倒的夸奖,也不会一面倒的批评。
“我看也不止这个原因,是他们不懂得何为洁身自好还差不多。”魏忠贤坐在书房的主位上,对面站着曹正淳和文成,就连王成和李伟豪也在几句话的时间来书房报到。
一时间几个人都不敢说话,以为是魏忠贤看不起那些贪官污吏在这儿生气呢。
“王成,我记得你应该在宫里。”魏忠贤喝口茶,看着王成,他不在宫里的时候就会安排王成在宫里待着。
“属下知罪,实在是今天吏部和刑部争执不下才来请教大人。”王成半跪在地,说明了一下今天从宫里离开的原因。
在宫里,吏部负责一部分官员的调动,虽然因为李中正和魏忠贤的争执,吏部只负责给出调令和记录就好,但还有一些职位李中正和魏忠贤都没有关注。
就需要吏部自己出主意调度人员任职,其中刑部的官员最稀缺,需要大量调动,但是吏部优先给兵部和户部调动让刑部的人动了火气。
在宫里两边的人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现在宫里可热闹的很,一个大笑话就这样诞生了。
“不过是人手分配问题罢了,毕竟每年考上科举的人也就那么多,我上任后先是东林党后世裁员,能剩得了几个人,职位空缺不可避免,这样吧,传我的令,今年开恩科科举吧,等不到三年以后了。”
魏忠贤对这个现象倒是早有预料,平日里官员稳重其中一个原因是都是有文化的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明朝的制度有太多的官位不限制人数了。
所以一分摊,很多人的工作都过于轻松了些,现在被魏忠贤折腾了两三回,人员裁减之多闻所未闻,重担压缩在最后在职的那么两三个人身上。
不被累死就算是不错了,就是长时间劳作,精神上过于压抑,人员分派不及时只是导火索而已。
“以大都督的名义开恩科吗?”李伟豪有些惊讶。
恩科的意思一般是指有什么重大的庆祝,朝廷庆典此类的事情发生特别开科,要不然就是指皇帝亲自做主导的科举就是恩科。
如今魏忠贤打算亲自主动今年开的科举,但是没到科举时间,综合一下就是说用魏忠贤的名字开恩科。
这可是史无前例的说法,恩科,非皇帝不可用。
“大人恩泽惠民,开恩科又如何,天下百姓没有不欢迎的。”王成骄傲的抬起头,魏忠贤在民间的威望非常之高。
甚至不少人嘴中感谢的不是皇帝,而是魏忠贤,他们都已经不知道现在的皇帝是谁了,就算是魏忠贤要开恩科,相信一定不会有反对声的。
“首辅可不会轻易答应。”曹正淳说出心中的顾虑,就算百姓对魏忠贤感恩不会反对,可最后科举的拍板必须要内阁通过。
到时候李中正一定是不会同意的。
皇帝亲自主导的恩科,最大的含义就是那一届的学子都是皇帝的学生,也就是天子门生,走哪儿都要高人一等。
魏忠贤这样的行为无疑是将来科举的考生都变成了他的门生,那以后这些人见到魏忠贤都得喊一声老师了。
这和后世的蒋校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不同意也只有一票,其他人我谅他们也不敢。”魏忠贤面无表情的肯定了这件事的进行。
这也算是为以后的盛明学院打一个基础,他的名声出去了也好,小皇帝加上他再加上楚太傅,这样的师资力量,到时一定会让全国追捧。
其他人自然是无条件遵从魏忠贤的命令,在书房内又商议了一下最近的事就各自散了,等到第二天,内阁就针对魏忠贤开恩科一事严肃的讨论。
正如魏忠贤所说的那样,李中正断然不肯,没有首辅点头,只能让其他的人都点头,以数量再加上手里小皇帝的圣旨将这件事强行推进。
恩科的旨意也很快就传遍全国上下,百姓都开始沸腾,小皇帝登基后还没有进行过科举,这一出来就是恩科,百姓的积极性都被调动了。
尤其是这次还是魏忠贤亲试,他的好名声早就传出去,许多百姓都对他心怀感激,这次一听说能成为他的学生也是跃跃欲试。
杭州那边属于南边的学子更是高兴的不行,对于大恩人,都以为总算是到了报恩的机会,都整装待发了。
“大人!大人您在哪儿?”袁崇焕肆无忌惮的在大都督府横冲直撞,因为不熟悉不知道该去哪儿找魏忠贤。
其他锦衣卫又打不过他,反正都是自己人就让他在府邸自由活动了。
“书房。”还是有人受不了,指着书房告诉他魏忠贤一般都会在书房和别人商量事情或者一个人思考。
袁崇焕道了谢就去了书房,敲门后得到允许才推门进来。
“怎么这么急着找我?出什么事?”魏忠贤抬头看了袁崇焕一眼,就低头继续画图纸,对一些后世能够简单制造的小玩意儿都画出来拿到商铺去卖。
女人喜欢的和小孩子喜欢的都很好制造,原理也不难,材料简单,做好了一定都能成为爆款。
至于一些重要的东西,单纯靠工坊的人很难有这个思路,魏忠贤只能自己先画出一部分,再让工坊的工匠想一想革新了。
“今年的恩科,属下想和大人求一个恩情。”袁崇焕跪在地上,一脸严肃的和魏忠贤求情。
他在锦衣卫的表现很好,短时间内就已经升阶到百户的位置,要是继续让他待在锦衣卫说不定今年就能成为千户。
“说说看。”魏忠贤没有答应,听过以后再做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