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大明律之争(1 / 1)

魏忠贤则不打算理会这些言官,言官的职责说的难听一点,有不遵守道德礼法的地方就可以理解为跟泼妇骂街升华版的文化人不带脏字,尽管骂就好了。

“此事的具体改革希望周大人可以到我府上详细商讨,大学士也希望你们可以来我府上商讨一二,将大明律尽快做出修改,正式推出。”

叫上大学士和周睿到大都督府花上几天功夫修改大明律,魏忠贤就递了一个眼神给黄敬,火速退朝,让言官没地方骂。

当然也不是这样做言官就没办法了,雪花一样的奏折很快就送到了皇宫,小皇帝当然不会看,没有扔掉找不到都算是好的。

还是黄敬让小太监全部分门别类的收拾好在一边摆放好,离小皇帝远点就好,不然让小皇帝看到这些奏折肯定又要发火,小皇帝也是有脾气的。

大学士们和周睿如约而至,在大都督府展开了讨论,但没多久周睿就头疼的和魏忠贤倒苦水。

“大都督哟,你知不知道大明律有多长?就算是我从读大明律的第一天到现在,都没能熟读全部的大明律,你还要找出其中不满的进行彻底的修改,你这是在为难我等。”

周睿苦着脸和魏忠贤抱怨,其他正在翻看书籍的大学士也好不到哪儿去,对此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大明律留给后世的都有几十卷,更别提现在就在大明,没有任何人能够将完整的大明律清楚的背下来,最多做到的就是熟读。

并且对其中比较重要的常用的条款单独挑选背诵,这也就是能做到的极限了,别看早朝的时候言官跳出来比谁都着急,但他们实际上也不知道具体的条例怎么规定的。

“要更改成我嘱咐你们的那些条例需要花费多长时间?”魏忠贤第一个目标群体找的是有高度文化的大学士和周睿他们,就是为了更改的大明律更加易懂。

而且不会被人拿文字漏洞说事,但没想到工程量巨大,让他们感到为难了。

“难说,要是追求进度,礼部所有人都可以上,但很难说被改成合适的大明律。”周睿如实说出了难度,礼部的官员对大明律已经是整个朝堂了解最多的人了。

但也不是谁都可以修改大明律的,周睿的话就是这个意思,熟悉的人挺多的,还会写,可问题是真正懂的没两个。

“如果由你们把控,让那些人将所有的条例照常找出来,但是修改还是由你们来如何。”魏忠贤只能换一个方法,让礼部的其他人负责找,大学士们负责改。

周睿点头同意回应说:“这样的话,或许一个月就能改动完成。”

礼部的官员也不在少数,本身的大部分工作是在举办什么仪式的时候负责主持全程,等到皇帝祭祀的时候才凸显他们的重要性。

能做的事儿不多,和清水衙门差不了多少,魏忠贤刚好给他们找点事做。

不过他给礼部找事做的同时,言官也没忘记给他找事,一群人跑去国子监,想要拉同盟的学子又去皇宫跪着。

国子监,唐至清时期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或“国学”。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人,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起到难以估量的积极作用。

但是到了如今,国子监能够接收的学子不是官二代就是富二代,已经大大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这也是魏忠贤一直想要创办盛明学院的缘由之一。

“诸君,魏忠贤太监之身,本就算不得真正的男人,在朝堂之上更是大放厥词,竟然妄图修改祖宗留下的大明律,这般肆意妄为,皇上竟视若无睹,他这根本就是祸主误国,该杀!”

言官在国子监口沫横飞的演讲,就想把这些官宦子弟拉到自己这边,但其中关心的人根本没有,匆匆路过,都不看他一眼。

有探子将消息汇报给魏忠贤,魏忠贤听了都想笑,这都是什么人呢,居然跑到国子监去和那些二世祖拉关系。

那些二世祖什么德行,抠着脚丫子都能想出来,八成不是好东西。

不过虽然没有找来同盟,魏忠贤修改大明律的消息还是传到了顺天府的每个角落,修改大明律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最佳谈资。

“你们听说了吗?东厂头子要改祖宗规矩。”某个酒楼,一群文人聚集在一起,说出来的话却和街头巷尾的流氓差不了多少。

“别乱说话,让人听去告状可了不得,人家位高权重的,想干什么干什么,我们也什么都做不了。”

“王兄此言差矣,我等以后都会成为国之栋梁,家国大事匹夫有责,怎么能说出这样不负责任的话来。”

争吵就此开始,民间有人对魏忠贤修改大明律一事持观望态度,但也有些人不支持,毕竟大明律存在几百年了,都习惯了。

但还是有不少人是发自内心的在期待。

最起码对于并不是高等级出身的人来说是个福音,有些富商为了自己家族有好的将来,甚至会把儿子过继给有资格去读书参加科举当官的阶层当儿子。

要是那个儿子争气考上科举能在朝堂争得一席之地这个富商就光宗耀祖,还能保证以后商业上能够得到更多帮助。

对于这种身份造假一事户部也见怪不怪所以从来不计较,更何况开过皇帝朱元璋什么低等职业没干过,还计较这些。

“大都督,胡雄求见。”魏忠贤在书房翻看大明律最近整理出来的册子,礼部的官员确实是这方面的老手,收拾的很快。

刚上工几天时间就整理出一百多条法令可以进行修改。

“哦?让他进来。”魏忠贤喜上眉梢,过去这么长的时间胡雄还是第一次主动求见,难道是耕种工具的革新有所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