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赵池璧(1 / 1)

上阴郡曾在西吕国内乱时短暂的自动归属过大郑,后被西吕叛将邹天养攻取,由于地理因素大郑一直没有出兵夺回上阴郡,但是却一直认为上阴是大郑的领地。

有意思的是,西吕国虽然对大郑称臣,但是却在上阴郡一事上从来没有松过口。西吕国对内对外一直宣称上阴郡是其所有。

而在上阴郡的民间,也一分为三。

有老一辈的人自认为西吕国人,又一帮读书人自认为自己是大郑人。但也有一些投机的书生投向了邹天养的怀抱。邹天养在近几年举办了多次科考,一些投机者轻轻松松的就获得了秀才功名。

邹天养既然归顺了大郑,对于邹天养手下这帮“秀才”的处置,朝廷直接将他们交给了武陵郡学判衙门来处理。

学判高以森,年过六十,是治学极严的儒者。

他对上阴郡自己组织的科考嗤之以鼻,邹天养回上阴的时候,武陵学判衙门的一道公文就发到了上阴。邹天养自立时期,三年所取“秀才”,大郑一律只认作童生,须参加武陵郡府试方可重新认定功名。

省道学政衙门也将武陵郡今秋的秀才名额从取中二十人提升到了三十二人。

高徒林甚至在公文中说明:就连这个童生资格,也仅在今年有效。

上阴士子一片哗然,虽然愤懑不满,但毕竟胳膊拧不过大腿。

这些天,大批有意功名的上阴士子乘船顺流而下来到武陵。

府试年份的八月,本就是文会最为集中的日子,今年却多出了上百位“上阴秀才”,文会愈发多了起来。这些日子,武陵上阴两地的士子多有“碰撞”。

在上阴士子有意骚扰武陵女眷的“赏桂会”之后,将此事闹到了巅峰。

云音阁位列武陵四馆八坊之一,最大的特色是娱乐与食宿并重,也是武陵郡内能住宿最多客人的花楼,便有好些上阴士子的领头人物都住在这里。

西楼雅间,几位上阴士子正在议事,身边无一阁中女子陪伴,而日间带头骚扰赏桂会的赵池璧就坐在正中。

“今日行事,吾等已经将事情闹到了极致。那张信之也入吾彀中,只要他还要三分颜面,必定参与今秋府试,”赵池璧轻摇折扇,一副成竹在胸的姿态,“呵呵,吾等若是静静的来,又静静的去,说不得这武陵学判会将秀才功名暗中尽数给了武陵士子。如今声势已大,他们便是想设计我等上阴士子,也须有三分顾忌。”

另有一人却有些不喜:“我们行事不过是为了本次府试,缘何与那武捷生混到了一起。那厮莫说在此地声名狼藉,便是在我们上阴也是臭不可闻。”

赵池璧却笑了:“正是有此人在,才是我等的后路。待府试一过,我们占尽了风头。届时再办一会,邀尽武陵人士,好言相说。只说之前种种孟浪皆是这武捷生所误,双方以他为壑,各自下台,岂不妙也?”

另外四五人也恍然点头,暗自说好。

又有一士子犹疑问:“潭玉兄,今日惹了那张信之的娘子。便是日后胜了,于风议怕是也有些不妥。”

赵池璧却露出了冷笑:“我等若以完人之姿进学于大郑,我料朝廷必然忌之。若不露出些破绽,如何能让学官们取中我等?我故意显露这风流习性,虽然有所诟病,但是却可彼安心用吾。再说,张家娘子,天人之姿,我自爱之,不过人之常情罢了。”

他这里调笑,有人就捧他:“我看赵兄才学、见识都要比那张信之高明,不见得日后这位娘子却一定还是张姓。今日我见满街美人都是有人扶着上车入轿,唯独这位可怜的孟娘子还要扶着那酒鬼丈夫一路步行,委实可怜啊。”

听到这话,赵池璧的脸上也露出了迷醉之色。

“武陵春来早,桃色侵柳城。这般才华与颜色俱出尘的女子,竟落到了一个胸无大志的人家。赵某若有幸得之,必以车马载之,金屋藏之。赵某虽不能为其正名,但贵妾之礼却是必然相与的。”

座中有老成的忍不住提醒他。

“潭玉老弟,文采是极好的,可我听闻这张信之也着实不凡。这几日在武陵,满耳朵都是他的名字,就算在这云音阁,娘子们唱的也是他的诗句。我日间也读过那《石潭记》和他几篇诗作,委实不俗啊。潭玉,切莫轻敌大意。”

“呵呵呵呵,”赵池璧仰头笑了起来,“多谢高兄提醒。我如何不知此人的厉害?若是论诗词文章,不是某说笑,我们在座的各位绑起来也不是此人的对手。可某偏偏要惹出了此人来,自有某的道理在。来来来,诸位饮了此杯,各自安乐去吧。”

四五个上阴士子散去,赵池璧却留在了原地。

不多时,外间有人敲门。

赵池璧心中暗喜,却不动声色,将门外人引进房中。

过了盏茶功夫,那人低头而去。

房中赵池璧满脸笑意的将一张纸条在烛火上点燃,只见那纸条上隐隐有些许蝇头小字。

与赵池璧相会之人,在街上转了许久,这才进了学判衙门后门,径直去了正衙西边的签押房。

房中并无其他人,只有一个中年官吏正在左右踱步。

“如何,那信可曾拿回?”

“回郎君的话,那姓赵的刁滑的厉害。拿了我们给的题目,还是不肯将那信交出来。说是要等他拿下榜首,才肯送还。”

“呸!就凭他,”中年官吏一脸怒火,“便是提前得了题目,他就能保证胜得过张信之?猪狗一样的东西,八字还没一撇就去招惹那人做甚?”

回信的人低头不看自家郎君,只能劝慰。

“大人,那姓赵的说,以他之见。那张信之长于做诗,然从不见其词作,想必是填词不善。故而请大人依他的意思,将今年府试的诗卷改为词卷,就用上次约定的题目。而文章么,也用他......。”

“混账东西,莫不如他来做本郡的主考?”中年官吏气得一身发抖。

“郎君,不合我家写给宋家的信却落到了此人手中,没奈何,只好依他一次,”这位世仆将自家郎君扶到了椅子上做好,还替他顺了顺气,“再说,这几年高学判都是委大人代为出题,我们做事却也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