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2序言(1 / 1)

科探柯菲 suejet 1493 字 9个月前

零2 序言

1关于本书的写作

时下思维科学是热门话题,因为思维科学贯穿人类一切活动,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关键。但关于思维科学的著作,一般侧重两个方面:脑科学、纯哲学。但目前我们对大脑仍知之甚少,以前者为基础自然不够扎实;而后者更是近乎臆断,大都是用固有的哲学模式、纯粹的理论来“套”出新理论。当然也有少数作品能够以事实案例入手进行探讨,但要么受“文理分科”所限,无法把自然科学相关思维案例进行有效整理,大多只能浅尝即止;要么因为引证内容不成体系,看起来有理有据,但是观点庞杂零碎,大而无当。有个别作品能够提纲挈领,但是分析又不够全面细致。

本书努力弥补上述缺陷,在具体写作中着力于“探索人类现有思维的局限”。以此纲领,尝试以各个学科思维发展历程,杰出思想家、科学家具体的思维方法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思维的演变规律、思维的有效方法。简单地说,本书研究的对象和目的有三个:影响我们思维的观念、科学思维的历程、具体的思维方法。所以本书尝试以充分的实例来分析探讨,并且尽量地涵盖各个学科,努力把握各个学科的关键思维历程与主要思维方法。这是本书在构思和结构上与其他思维科学著作不同之处。

为了更准确、完整地把握各个学科关键的思维,又为了能够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表达;本书在写作上,主要依赖三方面的素材:一是以学科的发展史资料来探索学科发展过程中思路演化以及产生影响的观念,二是以思想家、科学家的原著、传记资料来探索具体人物的思维方法,三是结合科普读物、新闻资讯、网络信息来寻求最好的理解、表达方式。为了确保资料的可信度,以及表达的简洁,本书尽量地采取多个资料进行比较,通过资料的相互印证、补充来展现更为全面的内容;也尽量地采取直接引用原文原句的方式(正文、注释中均以楷体字出现),做到高度、广度与准确度、精细度结合。

在具体写作中,主要是沿用《史记》以人物带出历史的方法,来展现理性思维的历程与丰碑。在具体不同学科中,根据其特殊性,在各个部分中具体写作构想和线索安排又有所不同。比如:在“文学”“中国传统思维”“佛教”等部分内容,针对其社会科学的特点,则强调对“思维局限”的思考;作为现代研究“思维”的两个切入口,附录“计算机与人工智能”“逻辑学的物质基础”部分则以整理目前成果为主;附录“鸡先蛋先”则是对科学思维的具体流程和关键做些探讨,以求与“中国传统思维”作对比,反思中国传统思维。

2关于本书的目的

本书着眼于远大的目标,但其实迈出的只是一小步。所以,这里将创作本书,以求实现的“未来”目标展现出来,以求更多的贤达补益,以寻同仁共同完成如此浩大工程:

第一,希望借助这部作品,发现现有人类思维的局限。跟随笔者的探索之旅,大家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人类的思想成果丰富,科技昌盛繁荣,但是思想家、科学家所使用的思维方法却是相当有限的。甚至这些有限的方法还可以使用更简洁的方式去表达,仿佛我们已经能够触及这一局限。当然,假如有一天,这一局限真正被掌握,那么至少对于发展人工智能来说,有着巨大的意义。因为思维模式的发现,对于发展人工智能来说,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思路:让计算机实现这样的“模式”,这样计算机就有可能像人类一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甚至考虑得比人类更遥远,更广泛,更快速,更有效。

第二,人类思维非常丰富,但其中有没有简单的“模式”?探索思维的局限,找到思维的基本模式,最实在的用途就是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水平,最理想的用途就是打破思维的局限,拓展思维的空间,创造思维的方法。不仅可以通过掌握思维的基本模式去创造新的方法,而且可以通过批判现有的思维模式去研究、创造新的模式,这样一来,对于人类思想才是一种“质”的推动。我们对于宇宙、生命及自身的理解依然相当有限,这样的局限很大程度上是受限制于我们现有的思维能力和水平。如果要提升我们的理解,那么我们就应该发展我们的思维,努力打破现有的思维模式。

第三,这本书主要是为自己,为所有中国人写的。中国传统的哲学,最受忽略的正是“方**”本身,这部作品的努力是希望能够提高我们对“方**”的认识。准确地说,我们之前的世界观、人生观,都是建立在“哲学”之上,与“科学”的关系过于疏淡。现实有一个世界,而哲学、科学、宗教、艺术所塑造的却是各各不同的世界,现实世界要么被缩小,要么被放大,要么被扭曲,要么被理想化。所以唯一有效的途径是借助我们所共有的思维方式,即便我们的思维方式彻底失败、错误,但它也绝对是我们无法舍弃的“一根稻草”。凭借我们共同的思维方式,我们就可以摆脱自上而下,从世界观推演人生观,再由人生观推演方**这单一路线的限制;通过由下而上,从方**,去检验人生观、世界观,探索我们建立起来的“思想体系”是否禁得起逻辑的推敲,是否自洽,是否完备。这也是本书名为“绝对理性”的原因。

当然,这样的检验是以后的工作。本书主要还是借助对科学成果的理解展现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通过数学、逻辑学,我们可以了解科学的系统与方**;通过物理、化学,我们可以了解科学的宇宙观;通过生物学,我们可以认识生命的本质,以此建立生命观、人生观;通过经济学,我们可以理解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形成社会观;通过文学、佛学我们可以尝试理解文艺观、宗教观……

3关于本书的阅读

笔者自身专业,既非哲学,更非科学。所以本书最直接的努力,就是实践“大文学”观。数学反映的是一种高级的抽象思维,语言文字则反映更广泛更主要也更自然更本质的思维。不管本书能否实现探索“现有思维局限”的目的,至少本书已经成功实践了“文学”不仅仅是“文艺学”“文学学”,并以自身的努力证明了“文学”是理解各个学科,把握人类思维奥妙的主要手段。

所以,阅读本书没有很大的“学科专业”障碍,因为笔者也只是一个“汉语言教育”的专业人士。本书对于各个学科的理解,其实都是笔者自己努力理解之后,简化、清晰条理化后的结果。本书尝试让“科学”走下高耸、神秘的殿堂,让普通读者更接近“科学”,理解“科学”。而且不是普及科学知识,而是普及科学家的思维。尽可能地通过对于相关历史的了解,真切地感受“科学家”的简朴与自然,知道“科学家”主要靠的是勤奋和努力,靠的是前赴后继的继承和发扬,他们能够想到的,其实我们也能够。

当然,虽然几经删改,但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字依然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为语言教育专业人士,笔者自己也无法容忍;但是天地日月皆有缺,何况个人狭隘的时空、纤小的力量,面对缺憾也只能横下心,放下笔。最终这本书也只能以这样的面貌面对大家,希望读者能够体谅。

另外,对于思想家、科学家研究、发现的过程,本书力求叙述详细;除了展现其思维的历程,也记录了一些公式和计算(基本上这些内容也是思维的关键),可能会阻碍读者阅读流畅性。这时,厌烦的读者大可跳过这些内容,直接阅读前后形象化的描述和分析。当然,如果花多点时间,对这些过程“意会”一下,还是别有收获的,这也是笔者自己的真实体验。

如果直接跳到“总结”部分,也可以先了解全书的观点。本书的结论,绝对算不上是创见,之前应该有不少人感受到、领悟到,甚至已经明确地表达了出来;本书的努力只是以具体的考证、分析来完成而已。这些努力大家可以在书中各个部分真切地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