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恩赏(2)(1 / 1)

“陛下,不知您对臣先后接手的两大逆案,心里可有什么想法吗?”

赵志伟神情严肃,对天启皇帝说道:“这两个无法推翻的逆案,在没有被我锦衣卫侦破以前。

陛下觉不觉得,他们就像两颗大毒瘤,牢牢依附在我大明身上,吸吮着大明的元气。

造成这样的结果,到底是什么形成的?”

天启皇帝的眉头皱了起来,陷入到沉思之中,显然在此之前,他并没有过多去思考这些问题。

毕竟大明幅员辽阔,每天都会有很多的政务,需要他这个大明天子处理,甚至还会出现紧急军政。

身处小冰河时期下,大明各地灾害频发,在地方无力承受的时候,就需要朝廷来统御调度了。

这也是为什么天启皇帝,在知晓能从八大家抄出这么多家财后,迫不及待的想要回宫盘算的缘由。

“说实话,赵卿所提及的这些,朕先前没有细想过。”

沉思片刻以后,天启皇帝正色道:“方才被赵卿这么一问,朕也发现自己对某些方面的疏漏了。

赵卿所讲的这些,就是此次上呈功勋奏疏的目的吧?”

“没错。”

赵志伟点点头说道:“李家、麻家这些功勋之后,先前都是父辈立下功勋,朝廷给予相应恩赏,且叫他们的子嗣拥有世职。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李家、麻家他们,算是我大明新兴的权贵派。

可惜他们没有把心放在正途上,相反却暗中勾结建奴,做出有损于大明的事情,使得他们迅速堕落。

原因为何?

一来他们所在家族,所拥有的那些恩赏,真真是拿到了手软,叫他们滋生出本就该如此的想法。

二来他们没有才能,朝廷在此之前,也对他们委以重任,可他们却贪生怕死,导致大明在外蒙受巨大损失。

恩赏容易,时刻牢记恩赏之情,却难啊,陛下,臣话虽说的有些不好听,但这就是人的本性。”

天启皇帝神情变得凝重起来,显然赵志伟所讲的这些,都是非常客观的存在,这的确是李家、麻家他们的问题所在。

不过一旁的魏忠贤,却脸色微变的看着赵志伟,在皇爷的面前,你个大明侯爵,讲这些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陛下,臣其实想对您说的,就是过去的就叫它们过去吧,想要再做出改变什么的,会遭遇到很大的阻力。”

赵志伟接着又继续说道:“但如果陛下想叫大明中兴,想叫大明强盛,那就要从眼下开始。

去有意识的收缩朝廷恩赏的力度,一切恩赏的标准,都必须变得严苛起来。

毕竟只有这样一来,在我们大明治下,才不会多出这么多的世职。

哪怕他们手里没有权力,可有了这样的头衔,真想做有损于大明的事情,那实在是太过于容易了。

大明官位,那国之公器也。

所以不管是擢升也好,降职也罢,绝不能随性而为,因弹劾而动。

像会推这种极容易滋生党争的体制,陛下应设法逐步将其取缔,并用更好的制度,来权衡这一重要权柄。

臣说的这些话,可能有些僭越,但这些都是我大明治下,为何不断滋生蛀虫,党争不断,吏治腐败的根由。”

魏忠贤彻底傻眼了,难以置信的看向赵志伟,又看着陷入沉思的天启皇帝,他万没有想到,赵志伟竟敢讲出这些话来。

今天这些话,要是敢传到朝野间,那弹劾赵志伟的奏疏,必定是铺天盖地的朝内廷这边蜂拥。

不过赵志伟之所以讲这些,是因为新政出现的契机来了,一些应有的土壤,需要适当的扩大一些了。

毕竟大明的中高层官位,多半都是通过会推来定的,这不就是变相滋生党争吗?倘若根源不斩断掉,那么啥样的改变,其实都是徒劳的。

按照赵志伟的想法,大明中层官位,就该有掌管官帽子的吏部,严守大明所定制度,或升迁,或淘汰,而不是只想着去做,什么党同伐异的事情。

像大明的高层官位,就要用另外的制度,通过类似于会推的形式产生,但绝非是不要脸皮的争斗。

赵志伟心里比谁都清楚,绝对杜绝党同伐异的现象,这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毕竟这才是人的本性。

趋利避害,这是一种本能,在仕途上那就更是如此了。

现在大明的游戏规则,叫一些人玩的处在崩溃的边缘,想要叫大明重回巅峰,就要重新树立起相应的游戏规则。

事情的确很难做,且期间必然阻力重重,但若真是能做成的话,那不管是新政也好,还是大明也罢,都将会有很好的结果。

“赵卿说的这些,朕都记下了,此事朕需要好好思量一番。”

沉思许久的天启皇帝,神情正色道:“不过赵卿所讲的一些,朕现在就能做到,收窄恩赏,的确是朕要做好的。

这次就按赵卿所呈奏疏来定,赈灾这边,孙传庭擢升南城巡城御史,兼外城改造指挥所主事一职,下辖的一众吏员,可入巡视南城察院,或者各坊为官、为吏。

蓟镇平叛这边,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人,擢为参将,另朕觉得他们,不用回天津直隶州了,留守蓟镇吧,麾下各级将校,皆擢升一级。

另神枢营这边,因随驾亲征有功,去掉各级将校署理之名,由中军都督府,给他们经办实授之职。

铲除八大家这边,朕决意擢升赵志锐,为锦衣卫指挥佥事,兼领南镇抚司事。

另特许南镇抚司下辖,增设五个千户所,实授千户、副千户等位,皆已此次立功表现来定……”

通过这次有节制的恩赏,跟随在赵志伟麾下的那帮人,虽说擢升幅度不大,但却在天子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并且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赵志伟一直在引导培养的这批人,算是在京畿一带,算是在大明官场,真正的站稳脚跟了,这为后续阶段的筹谋,可谓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