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理论学习(1 / 1)

要么就是“你的屁股撅得太高了,故意提醒敌人的机枪打死你么,老子先打死你”,“你扔的是手榴弹,不是臭鸡蛋,你想害死大家么,老子打死你”,接着就被教官们劈头盖脸的暴打。

最残酷的还是白刃训练,虽然是木棒包裹了棉花,海归们还是被教官打得浑身是伤,尽是青一块紫一块的,上药时疼的哭爹叫娘,鬼哭狼嚎,秦国洞还在旁边说风凉话,这可是为你们好。

这厮还嫌学员们不老实,还说鬼子的刺刀长1.7米,很多老鬼子兵都可以在一刺一拉之后,就将他们的心脏完整的掏出来,拼刺如此血腥残酷,将学员们吓的魂飞魄散,只好向温毕卿教官求教。

温教官也没什么好办法,建议大家去买美国的雷明顿,一发散弹下去,就可以清爽一大片,另外可以多备一把手枪,以便左右开弓,外加他独家发明的单手上弹夹,可以持续开火,让敌人无法靠近。

刘郧与海归们都明白了,最好别与鬼子打白刃战,能用子弹解决的,坚决要用子弹解决,“刺刀是懦夫,子弹才是勇士”,后来这些海归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是能配两把手枪,绝对不配一把。

拓展训练后,为了给海归们开开眼界,由校长杨耿光带队,去教导总队参观正则班的师兄,顺便看看现役的机枪大炮,诸如150mm重炮,120mm野炮,105mm野炮,75mm山炮和G34通用机枪之类。

事实很残酷,除了G34还有点意思,其他的重炮和野炮都是渣,大多是北洋时代的泊来品,最年轻的都比刘郧大,好在智脑不挑食,一股脑儿全复制了,然而装甲部队的情况,更令人目瞪口呆。

刘郧瞪大眼睛找了半天,愣是没看见一辆坦克,最常见的是“雷诺”FT-17,或者装上钢板的汽车,最奇葩的还是美式坦克,直接在农用拖拉机上,焊了几块钢板,可能是民国时期最弱的坦克了。

反正海归们的见识少,钢铁怪兽一堆,轰轰的开来时,看到就觉得恐怖,最后参观了航空部队与防空部队,这是南京国民政府,唯一拿得出手的高科技部队了,战机以美国的霍克Ⅱ型为主力。

还有些老旧的双翼飞机,作了运输机和侦察机,而刘郧看好的霍克Ⅲ,只有可怜的三架,所预定的其余几十架,要等到“远东军备销售配额会议”之后,才会运抵南京,目前只能当作教练机。

防空武器倒是齐全,37mm、47mm和88mm高射炮应有尽有,不过马克沁机枪与G34双联机枪,才是防空武器的主力,威武彪悍的88mm高炮,只有了了的几门,据说单价比得上德国150mm重炮。

参观回来的第二天,正准备与教官学习军事理论时,陆大发生了一件大事,据传杨校长在视察空军时,发现了空军中的贪腐问题,正准备去庐山告御状云云,反正是小道消息,大家就当笑话听了。

理论学习一共十二天,分为战术与指挥,革命战史,外军战史,以及政治与经济,四个大的科目,每天刚好上午下午各两堂,秦国洞还强调一点,理论学习后还要进行考核,顿时哀鸿一片。

“战术与指挥”,由德国人史培曼担任,此人是一战时的老军人,在华多年依然说不好华夏话,只好由翻译人员口译,没想到这厮又是一个二把刀,一直结结巴巴的,令海归们很倒胃口。

刘郧一怒之下,仗着有智脑同步翻译,毛遂自荐,亲自担任翻译,经过史培曼教官的验证后,同意先试用试用。

史培曼讲的很简单,以德国版的《军队指挥》为基础,总结了一战期间的经验教训,由于智脑翻译得比较准确,海归们听得也比较轻松,刘郧觉得德国人讲的很有用,因此想拿到第一手资料。

史培曼从组、班、排级的战斗队形讲起,重点讲解如何利用不同的地形,如何安排轻重火力,如何进攻与防守,如何迂回与反迂回,如何注意敌我事态的微妙变化,如何掌握一瞬即逝的战机等等。

之后逐渐过渡到营、团、旅级战术,一直到师、军、集团军级别,甚至方面军、集群军的大规模战术,不知不觉中,为刘郧这个21世纪的文科生,打开一扇新的窗户,通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德国教官再三强调,在战争中,要留意战略与战术的态势转换,注意地形的影响,以及与时空变化的关系,比如敌我的“远、近、险、易、广、狭”,他认为战争就是集中优势兵力,将敌人各个击破。

这个集中不是简单的集中,而是多个技术兵种的合成集中,比如海陆空各兵种的立体攻防,战争一旦爆发,就应该迅速夺取制空权,以技术兵种为前锋,快速突破敌人防线,从而速战速决。

“革命战史”,由校长杨耿光担任,以北伐战史(1924-1928年)为例,穿插拿破仑战史和日俄战史,而战史就是战术之母,熟读战史就能揣测各方的妙算谋议,用过去的战例,验证目前的战术原则。

GUO民党也居然讲“革命”,刘郧简直耳目一新,之前看到有“革命战史”一科,还以为是眼花,这时才知道GUO民党,也是以革命党自居,军队就叫“国民革命军”,历史叫“革命史”。

“外军战史”,本该德国人古希担任,被总顾问汉斯·冯·塞克特临时叫走,改由本土教官龚浩接任,好在教材是现成的,照本宣科就行,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穿插了普奥战史与普法战史。

本课目以“精确的后勤供应”为核心,讲解新兵器的推广,例如无畏舰和飞机坦克,新兵种的发展,比如化学兵、通讯兵和工兵,以及新思想的聚变,比如沟堑战、总体战、多兵种合成战等等。

“政治与经济”,由人口专家马寅初担任,他从传统经济着手,分析华夏目前的政治格局,最后歪楼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最后强调,“只有打倒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才会实现三民主义社会”,讲课生动,深入浅出,很受海归们的欢迎。

理论学习快结束时,杨校长与德国教官史培曼,联合布置了一个综合性的考核作业,“论南京的国土防御,以法国马奇诺防线为例”,必须综合四门理论学科,成绩将占结业考核的40%。

理论学习之后,就是为期三天的野外拉练,刚好与正则第十期的学员一起训练,因为他们还有三个月就将毕业,演习的区域就在南京周围的三大山区,即方山、钟山和牛首山。

由秦国洞、温毕卿等五六个教官带队,带着105个海归搞拉练,刚开始有些学员还自不量力,想与正则班的师兄瞄别头,不想刚出校门,就看到师兄们一骑绝尘,海归们只好望着滚滚尘土发呆。

这时才知道教官对他们有多温柔,海归们惭愧不已,士气顿时低落到了冰点,好在教官们早有准备,直接说明了原因,“他们练了多少年,你们才多少天,如果能再练几年,你们不比他们差”。

明知道是假的,但大家还是重新拾起了信心,阿Q精神再次闪光,海归们再次原地复活,高高兴兴的继续他们的野外拉练。

野外拉练,在于锻炼海归们的野外生存,野外行军,野外通讯,以及突**况的应对之类,教官们身传言教,在每个纵队挑选3名尖兵,组成5组斥候,分别向东南西北搜索一公里。

无论是否有情况,都必须每十分钟发回旗语,以示周围安全,另外从中选出一组,再加入一个班,组成10人的先遣队,专门负责寻找水源,侦查可能突发事情的位置,为大部队通行做前期工作。

当晚在牛首山宿营,教官现场讲解如何扎寨宿营,以预防野兽与可能的敌人袭击等等,大家都有些筋疲力竭,倒头就睡,半夜教官借口有人夜袭,吹紧急集合哨,大家弄不清真假,又是一阵惊慌失措,等安稳下来时,天已经快亮了,不得不睡意朦胧的继续出发。

后面两天,教官也一再制造恐怖气氛,警告可能会遭到埋伏,大家一直紧张兮兮的,也发现了好几个可疑之处,事实证明,都是自己吓自己,直到大家都以为没事的时候,被师兄们包了饺子。

回到招待所时,距军训结束只有几天了,是专门留给海归撰写论文,又或迎接老蒋的检阅之类,论文正是刘郧的特长,正好以战争的预测和假设,来阐述淞沪会战的情况,论文共有七个章节。

一,论证上海、杭州和南京的三角关系,分析彼此的区委战略价值,认为不能单独考虑南京防御,还应考虑区位一体关系,否则一旦上海与杭州沦陷,南京将无险可守。

二,分析大三角区的潜在威胁,以及马奇诺防线的未来挑战。

三,分析新式武器对俩者威胁,以及具体防御措施的差异。

四,上海-吴淞口的正面防御,以及法国-荷兰的弹性防御。

五,论述两者的防御死角,分析杭州湾登陆和穿越阿登森林。

六,敌军占领淞沪后,兵分三路合围南京,而杭州湾登陆的一部,迂回芜湖切断守军退路,导致南京沦陷。以及敌军主力穿越阿登森林后,切断马奇诺防线与外的联系,合围法军主力,导致法国投降。

七,新的战法与展望,分析闪电战与钳形攻势。

附录,重型坦克、中型坦克、自行火炮和装甲车,以及机械化车辆的通用化设想,并附上了各类的设计简图。

论文写好后,刘郧还译成了德文版,分别递给杨耿光与史培曼,希望尽量降低淞沪会战的损失,并为德国的未来征战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