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时间不多,微微的犹豫了一下,随后便把蒙古大汗蒙古蒙哥给赵志敬的书信收藏了起来。随后在书桌上随手那了一张信纸,折叠了起来装了进来,随后按照原样排放在桌上!说实在的,我也不想如此做,可时间留给我的不多,想伪造可时间不够,唯有一赌,赌赵志敬回来后不会看这书信,或者将就地销毁书信。毕竟留下这个东西,对赵志敬也是有很大的风险,要是被人发现了,恐怕他要进入万劫不复的地步。当然他也可能留下,作为将来对蒙哥给他承诺的证词。
忽然轻快的脚步声慢慢传来,见此,我知道肯定是赵志敬送那蒙古男子回来了。于是我连忙翻身躲在床底下!
“吱~”房门被缓缓的打开,只见赵志敬缓缓的走了进来,随后将门关了上。静静的走到桌前,将桌上的书信拿了起来。见此,我紧张的看着赵志敬!只看他看着手中的书信犹豫一下,随后走到灯前,将书信放了上去。片刻见书信就被大火所侵蚀,看着被烧成纸灰的书信,我心中一阵高兴。
总算老天有眼,让我赌对了一次。不然等赵志敬把书信收藏了起来或者把真的书信烧了,想来不仅打草惊蛇而且想揭发他都是难上加难了,为嘛?口说无凭啊!再说赵志敬也是全真教的鼎梁之柱,没有真凭实据是不可能将他揭穿的。弄不好,可能还要引发我中原武林的内部矛盾!见赵志敬烧掉假书信,我心下大定。随后又看向赵志敬,见他在书桌上待了一会,便出了房去。
等赵志敬远走之后,我连忙从床下出来。随后出了房门,向自己的房间跑去。来到房间的我,再仔细将怀中的书信了看了一番。忽然觉得这件事情有点重大,虽然他赵志敬暗通敌国,卖国求荣,为天下有志之士为不耻!但如果运用的好话,可能将是击败蒙古大军的利剑!
于是我连忙收拾好行礼,连夜乘骑宝马向襄阳奔去。经过一夜的赶路,终于在第二天已时十分,到达了襄阳城外。
看着这座千年的古城,心里别有一番滋味。据我所知,襄阳城位于汉水中游南岸。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故为历代兵家所看重。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襄阳城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全城周长为7322米,原
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文昌、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 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其布局严谨,形势险要,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
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
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
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其历史要追溯到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
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 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崐道,治所在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 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
清朝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中华民国2年,直属湖北省政府。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黄龙 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后,属湖北省襄阳专员公(1968年8月改称襄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改称襄阳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属湖北省襄樊市。2001年改为襄樊市襄阳区。
望着这座据离后世2800多年,现在2100多年的古城襄阳,我不由的感叹一番。随后跟着来往的人流,向襄阳城走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