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仿制武器(1 / 1)

影视世界生活录 静衍 2576 字 10个月前

影视世界生活录都挺好第四百五十二章仿制武器离开武汉,到了新加坡,想想接下来南阳大规模涌入的人口,李牧还是决定先采购粮食。

三万吨小麦,一万吨大米,五千吨大豆,三千吨白糖,刚好把空间占满。

没有多呆,很快就返回国内,刚在武汉下了飞机,就被眼前的情况惊呆了。

汉口街头的人流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更多了,到处都是拖家带口混乱的人群。

李牧找人打听了一下,才知道原因。这次小本子进军的路线是沿长江南北两岸,果府也计划沿长江南北两岸阻击。

长江南北两岸自来是繁华之地,分布着许多口岸城市,仗打起来,这些城市说不受到波及都没人信。

于是乎,更大的人流,更多的人群,拖家带口,开始西迁。

虽然大部分都去往西南,也有一部分迁往南阳及西北地区。

李牧乘坐汽艇,走汉水返回南阳的途中,汉水往来的船只比平日里多了十倍不止,大部分都是运送人员和各种物资的,也有一部分运送各种机械和设备,大概是西迁的工厂。

等返回南阳,休整的宽阔平坦的马路上,更是黑压压,拖家带口望不到头的人流,全都是逃难西迁的人群。

随后,李牧找来专门接收这些人流的机构负责人,看了看他们的统计数字,也是吃了一惊。

前些天还好点,每天只有一两万,最近这几天,每天涌入那样的人口,竟高达七八万人。

就这,还远远不是尽头,每天涌入的人流都在增长。南阳方面现在也是压力山大。这么多逃难西迁的人,或许身上带了点家当,但不可能带多少粮食,饭总是要吃的。

再加上,李牧以前立的规矩,对逃难来南阳的人,需要安排简单的食宿,直到他们能找到一份能湖口的工作。

尽管,有一部分身上有余财的人,适应不了这种简单的食宿,会花钱住旅社,租房子,自己买粮。剩余的一大批人,对于南阳来说仍然压力极大。

这也怪如今的南阳吸引力太大了,本来有一大批迁往西北的人,经过南阳,发现这里物价便宜、治安良好、吏治也极好…对待流民和西迁的人也非常好,竟然停了下来,不打算走了。

幸好,李牧前段时间启动的大工程够多,短时间能吸收非常多的劳动力,基本上这些流民来到南阳收容站,待不了几天,就会被安排工作,一家老小都能有口饭吃。

对于一些有些余钱的来说,短段时间内衣食无忧,也可以从容找工作。

如此多人口的涌入,又带来另一个问题,粮价似乎又开始抬头了。不但是南阳,西南、西北的粮价,都开始往上涨。

俗话说,湖广熟天下足,作为湖北首府,如果这次武汉丢了,粮价可能会进一步上涨。

反映到具体上,李牧为稳定粮价专门成立的粮行,下面开设的十几家粮店,每天排队买粮的长龙更长了。

很多人,即使排一天队,也轮不到,买不到一粒粮食,这进一步造成了恐慌,让粮价开始抬头上扬。

还好,李牧这次采购了大批粮食,还能应付一阵子。

不过,这样也不是办法,总要做出点改变。一来不能使真正缺粮的人来不到粮食;二来也不能无限制的卖粮,毕竟从国外采购粮食也不容易。

最终,李牧采用了折中的办法,一方面增加粮店的数量,一方面减少单人单次的采购量。

南阳城方面,粮店的数量增加到七个,下面的县城,根据人口多寡,粮店的数量增加到两到三个。让粮店的数量从十几个直接增加到三十多个,大大分流了排队的长龙,让大部分排队的人都能买得到。

不过,单人单次买粮的数量,也由五十斤降到三十斤。

与此同时,面粉厂生产的面粉,也由每袋五十斤,降到每袋三十斤,刚好每次限买一袋。

安排好这边的事,李牧再次飞到新加坡,趁武汉的民航还运营,他要多跑几趟。

这次,李牧增加了大米的采购比重,两万吨小麦,两万吨大米,三千吨糖,还有几千吨的炸药原材料和钢材。

谁让逃难和西迁的人,大部分是来自长江南北两岸,许多都是吃大米的。

就这样,李牧一连来回采购了三次粮食,到了第四次,刚在新加坡落地,就听到消息,汉口遭遇大规模空袭,其中包括民航机场,武汉的民航暂时都中断了。

李牧不知道接下来还会不会复航,但,可能性不大,即便有也只供专机或者运输机,民航不太可能了。

好在,这边总算有点好消息,他订购的那一批武器到了。一同到达的,还有他前段时间订购的那一批,生产青霉素需要用到的设备。

这些武器总共有:毛瑟98k步枪十万杆;捷克产lt-38轻型坦八十辆;射程超过九公里的博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五十门;捷克式轻机枪三千挺的订单;可以打穿坦克和装甲车的m2重机枪五百挺。

又采购了一大批军需物资,安排国内的人手去洛阳接自己,李牧这才坐上飞机。

从新加坡到曼谷,从曼谷到河内,从河内到昆明,武汉民航机场被炸,通往武汉的航线暂时是废了,李牧买了一张通往重庆的机票。

他倒也不怕有人认出他的身份,李牧通过牧武商行和南阳方面,早就办理了几十个以假乱真的真实身份。甚至通过远东商行,他还虚构了几个同样能以假乱真外籍的身份。

再加上,他在化妆方面有一点研究,小小的改变一点外表并不困难。

这也是他往返国内外那么多次,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的原因。

皆因他每次买机票,都会换个身份,比如从新加坡到曼谷,机票他会用一个身份买;下了飞机后,简单的画一下妆,他会用另一个身份买机票,坐飞机;到了河内下了飞机,又会换成另一个身份买机票坐飞机到昆明;从昆明坐飞机同样如此,他会再换一个身份买机票。

如此,这么多的身份交织下来,根本没有人察觉,更没有人相信他会如此频繁的坐飞机往来国内外。

飞机很快到了重庆,由于涌入了大批人流,此时这里也乱哄哄的,他运气不错,次日就有通过洛阳的民航。这种客运支流航线,平时一周也就最多两班。

李牧没有在这里多待,次日便坐上了飞往洛阳的飞机。下了机,这边接机的人早已安排好,也没多停留,直接返回南阳。

大战在即,航线也处于半中断状态,接下来就好好应对国内的局势吧。

首先是,加强十万民兵预备役的训练,除了农忙时节,由以前的一月集训一周,改为现在的一月集训两周,这次采购那么多毛瑟98k,就是为此准备的。

多占用的时间,李牧会给予一定的补贴,保证尽快形成一定的战斗力。

另外,这次采购的八十辆轻型坦克,李牧直接拿出三十多辆,拨给前沿装甲营,一部分弥补前线这段时间的损耗,一部分加强装甲营的火力和战斗力。

剩下的四十多辆坦克,李牧再次成立了一个装甲营,作为南阳的守备力量。

另外,这次采购的五十门山炮,除了一部分拨给的前线,弥补战争损耗和加强炮兵营的火力外,剩下的李牧又成立了一支炮兵营。

忙完这些,李牧藏在心头很久的一个想法冒了出来,以现在南阳的人才储备和工业实力,是不是能彷照,甚至自主研发创造一些武器。

李牧的第一个目标是“掷弹筒”,它的别名又叫超轻型迫击炮,主要装备小本子的军队中,口径在50mm以下,单兵携带,不占编制。

主要特点是射角大,弹道弯曲,射程不远。主要用来杀伤躲藏在工事和隐蔽物后的敌军,或者在远距离杀伤敌军有生力量。

操作也方便,可以伴随由单兵携带,随一线步兵移动,对一线步兵进行支援。隐蔽性也很强。

而且掷弹筒除了发射专用榴弹外,还可以发射制式手榴弹,不过手榴弹作为炮弹使用闭气性不好,射程大约在两百米左右。

论便捷比迫击炮强多了。

自然,抗战中,这种武器也让国内军队吃足了苦头。想从国外采购相似的武器,国外却很少。主要因为这种武器在欧洲战场没什么用,人家都是大炮几公里十几公里外对轰,掷弹筒根本挨不着边儿。

在国内战场,这种武器却如鱼得水,让军队苦不堪言。

当然,当时国内的军队也缴获过不少掷弹筒,然后加以彷制。不过因为各类物资奇缺,产量并没有想象中的多。

这些,对李牧来说都不是问题。

他最看重这款武器的两个特点:一是重量轻,易于携带,可提供及时的火力支援。

就像小本子知名的八九式掷弹筒,只有不到三公斤,比一把步枪的重量要轻的多,非常适合单兵携带。

九一式手榴弹也不过0.45公斤,一个弹药袋装弹八发也不过3.6公斤,加上掷弹筒,整个作战系统一共不到7公斤,比一挺捷克式轻机枪还要轻。

而且,由于重量轻,掷弹筒小组不会像迫击炮组或者重机枪组一样由于负重大,无法及时随一线步兵作战。实战中,掷弹筒小组甚至可以随着步兵冲锋。

第二个优点,也是李牧决心彷制的原因,威力不错,造价低,所使用的工艺也不高。

只要有材料,有原型,有一定的技术水准,很快就能彷制出来。

恰好,兰封会战,缴获了大量的掷弹筒,有足够的原型可供参考。

很快,一个有搬迁到南阳的几所大学的工科教授、学生、还有这段时间招聘的相关的技术人才,组成的武器装备研发研究院成立了。

一部分人手,去彷制、优化掷弹筒,争取尽快进行量产。

另一部分人手,研发李牧提出来的另一件武器,斯登冲锋枪。

这款武器生产技术同样简单、粗糙。但同时也是一把二战名枪,为盟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战期间一共生产了三百多万把。

二战初期,英军没有装备制式冲锋枪,面对拥有大量自动化轻武器的德军部队,在单兵火力上明显占下风。1940年,英国在法国的远征军由敦克尔克大撤退,尽管撤退成功了,但是大量武器都被部队扔在了海滩上。

当时,英国与陆、海、空都在扩编,什么样的武器都缺,不但缺武器,还缺钱。

于是斯登冲锋枪。

它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生产工艺粗糙。绝大多数组件是冲压而成,只有枪机和枪管需要机床作业。

枪托是一根钢条和一块钢板焊接而成,枪身是一根钢管,透过枪栓槽可以看见里面的弹黄。

不过,虽然简陋的看上去不伦不类,火力和稳定性却不错。

但,有优点,自然有劣势。这款冲锋枪虽然有着价格便宜、生产快速等优势,但因为其结构和技术,过于简单粗糙,也有着性能不稳定的缺点。整个斯登冲锋枪只有47个零件,其中有45个是直接冲压成型的,使用寿命很短,且非常容易损坏。

此外为了减少加工步骤,这支枪的枪管里只有两条膛线,这让这把枪的精度也非常低,子弹打起来会到处飘。

而且因为其过于简陋的设计,这把枪还非常容易卡壳和走火。再加上粗糙的外观。二战中,虽然盟军装备了三百多万把,却人人厌恶,给他拉起了一个别名“臭气枪”。

有一些士兵经过正在装箱外运司登冲锋枪的场地时,还会故作掩鼻状哼一声“臭不可闻”。

但,尽管缺点这么多。这款武器,却以其低廉的生产成本,简易的生产工艺,不高的技术要求,短时间内进行了大量的生产。

成为盟军,特别是英军的近战主要武器之一。

这样的武器,放在盟军手里,会被嫌弃。如果放到国内,绝对大受欢迎。

来这个世界之前,他简单的记了一些资料,其中就有斯登冲锋枪大致结构和工艺。主要还是来前考虑到,以抗战时期国内的工业水准,也只能生产这个水平的冲锋枪。给个汤姆逊冲锋枪的完整图纸,你也生产不出来。

好在,这把枪的威力和稳定性真不错。

随后,李牧把这把枪械的大致工艺和结构画了出来,让这些教授和技术人员,依葫芦画瓢,尽快开发出原形。

现在国内一些兵工厂都可以彷制捷克式轻机枪,生产这么一款技术粗糙的冲锋枪,应该不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