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募捐(1 / 1)

“呵,呵呵。”回到市厅府后,李战一个人傻不拉几的坐在椅子上傻笑。

刚才在布纺见到的女子实在是太令人印象深刻了,以至于李战回到市厅府后,还一直傻笑个不停。

“古典美女啊!啧啧,那长腿,那胸部,就是那衣服太宽大了,看不到『臀』部曲线,不过想来也应该挺翘的!”李战留着口水,在那里意『**』。

有的时候,一个寂寞的男人可以就那么无所事事的为某件事某个人意『**』一整天。穿越前,李战就是典型,至于穿越后嘛,其实也没啥本质上的区别,只不过李战此时所面临的局面,所处的这个时代实在是让他无法安然意『**』。

嘉义、台南这才被打下两天,就几乎传遍了整个台湾,大多数台湾百姓都知道了李战这么一个人,一个带领着新式军队的将军。而且,更是有许多热血青年将其视为台湾新一代抗日领袖,摩拳擦掌欲赴云林参加李战的“义军”。

当然,有好处肯定也有坏处,连普通民众都知道了李战打下嘉义、台南两县的消息,那远在台北坐镇的儿玉源太郎就不可能不知道了,而且两天下来,估计战术都研究得差不多了。原本李战准备奇袭嘉义后,折返北上再袭彰化的计划铁定是不可能实施了。

不消说,李战现在当务之急便是稳定三县,迅速确立自己的威信,并组建一支完全听命与自己的军队。

没有办法,既然老天开了个玩笑,让自己回到了这个时代,且带着这么大一个外挂,如果李战不做点什么,那就真是对不起这个时代了……

第二天一早,清晨的云林才刚喧闹起来,街道上便出现了大队“义军”,他们手持传单,见人就发。整个云林,无论大小街道、几乎家家户户,每个人都得知了一个消息,咱们的大将军李战将在今日午时在太平老街西头讲演,号召每一位华夏子孙前去参加。

这一切,自然是李战安排的,传单上那极具煽动『性』的文字,李战相信,只要是个中国人,都会去参加。

市厅府,此时还是上午,云林几位有头有脸的乡绅再次被请了过来。

“各位不必拘谨,我李某人如何,想必各位应该都多多少少了解一点。自从我李某人进城以后,没向各位要过一分钱吧,没找各位收过一毫税吧,更没有强抢之事发生吧。那么,我想大家应该知道此番邀请各位至此的目的了。”李战轻咳了一下,打破场上的沉闷,悠然开口道。

“没错,就是筹钱,当然,是完全自愿,我绝不强迫任何一个人。午时,我会在太平老街西头讲演,届时将会举行一个小小的募捐会,为即将筹备的‘新义军’筹饷,还望各位鼎力支持。”李战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接着道。

“应该的,应该的,将军雄风一展,击杀倭奴上千,赶走了狗日的倭奴,为将军筹饷是自然之事。”某乡绅道。

“是啊是啊,将军为了台湾百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心为国,当捐!当捐!”众人纷纷附和。

“再说一句,我绝不会强迫各位,全凭个人意愿。还有,捐银,不是捐给我的,我不需要这钱。钱,是捐给咱们整个台湾为抗日事业而奋斗的战士的。信与不信,都随你们,我只解释这一遍。”李战徒然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好了,言尽于此,午时的募捐会,还请各位略尽薄力,李战先拜谢了。”

太平老街,云林县最老的街道,也是云林县发源地。太平老街西头,一个简易的台子上面,一名面『色』刚毅,眼神犀利,身着上下两截新式军服,头戴军帽,一脸肃穆的男人傲然而立。

李战看着太下摩肩接踵的人群,心道传单果然管用,看这势头,怕是云林县内的百姓至少来了半数。那么,台湾,你真的准备好了吗?

“乡亲们,兄弟们!我问你们,你们愿做亡国奴吗?”

“不!”

“再问你们,你们恨倭奴吗?”

“恨!”

“你们忍心看着同胞惨死倭奴刀下吗?”

“不!”

“你们想不想赶走倭奴?”

“想!”

“你们怕不怕死?”

“不怕!”

“你们敢不敢杀倭奴?”

“敢!”

……

“那么,我给你们机会,我给你们刀、给你们枪,跟我一起,抗日,杀倭奴!”

“杀倭奴!杀倭奴!”

“好!凡男『性』十八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者,皆可报名参加义军,打那狗日的倭奴!”

“我愿报名!我愿报名!”台下,群情激昂。

“但是……”李战长长的拖了一句,台下顿时鸦雀无声。

“我的刀不够,我的枪不足,要打倭奴,咱们就需要洋枪、需要火炮,这些,都需要钱。如果,台湾二百万同胞,每个人捐献一两银子,那就是二百万两,我们就能买到足够的枪,足够的炮,就能保家卫国杀倭奴,我想知道,你们愿不愿意为了台湾,为了中华民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李战几乎用尽了全身力气,撕心裂肺的大喊。

“愿意!”

“好,现在,募捐开始,有钱捐钱,有粮捐粮,只要每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力量,那么,我们将是强大不可战胜的,总有一天,我要将那倭奴赶出我中华大地!”顿了顿,李战更是眼圈泛红,青筋**:“那大清国的鞑虏抛弃了咱们,但咱们自己不能放逐自己。只要有我在一天,台湾拥有都不会屈服!“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拱手而让台!”李战带头喊道。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拱手而让台!”

“愿人人战死而失台,绝不拱手而让台!”

睦的,李战跳下高台,带头将自己放在台下的几万两银子台上高台。

随后,各乡绅纷纷上台捐款,一时间,几乎云林所有的人轮番上台,为台湾、为自己贡献一份绵薄的力量。

这份景象,一直持续到日月交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