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升官了(1 / 1)

泱泱大唐 黄昏前面 1642 字 8个月前

第一百二十一章升官了

(感谢hddtest书友的打赏,女人的老公书友的月票!)

正留神倾听的王易听到如此喝声,忙大声地应道:“臣在!”

说着即从班列中站出来,大步往殿前走去。

从所站之处往殿前走去的时候,王易能感觉到殿上不同品级大臣向他投来含义各异的眼神,被人关注的感觉还真的好,特别是得到这些在大唐一朝能呼风唤雨的人的关注,越加让人飘飘然。

王易行到殿前,站定,向离开御座的皇帝李世民行朝礼。

“王小爱卿!朕得你所提之推广稻麦复种之建议,将其在诸道试行,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天下间,粮食如此丰产,爱卿之功不可没,你为朝廷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朕自有重赏!”

“多谢陛下褒奖,为大唐的繁荣献计献策,为陛下分忧,此乃臣之本份,”王易直起身子,瞄了眼神情大悦的李世民,再作礼道:“今岁天下丰产,除风调雨顺的原因外,与陛下面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极力谋取利国利民之策有最大之关系,陛下闻听诸多有利于民生的良策,即立即采纳,并责令在最快时间内付诸实施,陛下勤政,百官司于职守,我大唐君臣一心,才有这般成就,并不是臣之功!陛下给予臣的恩典已经足够多了,臣微末之功,实不敢再受陛下奖赏!”

王易在故作谦虚的同时,也给李世民戴了顶高帽,他看的出来,今天李世民心情非常好,自己再锦上添花,对他恭维几句,这皇帝有可能心血**,晋授自己官职都不一定。

王易话说完后,等着李世民对他的继续称赞,但他并没等来李世民接下来的称赞,因为在他说完后,朝臣队列中马上就有一位官员站出来奏言了,那是民部尚书戴胄。

戴胄走到殿前,在王易边上站定,对殿上的李世民作礼,“陛下,臣觉得,依朝散大夫王易所提之稻麦复种技术种植的诸州,粮食产量比上一年翻了好几番,从此情况可以看出来,王大夫所提之建议,对提高我大唐粮食产量,解决百姓吃饭问题,实是最根本之举,因此臣建议,陛下应该给予王大夫重奖,以鼓励朝中大臣再有好的计策敬献出来…”

“戴爱卿所提之议,朕甚是认同,有如此利国利民之计提出来者,若朕不给予重奖,那定会让提议者寒心,并让其他有建议者,失去向朕上奏的积极性,今日朕定有重赏!”李世民说话间斜了两眼王易,嘴角有点抽,表示对王易一种挺满意的态度。

“陛下英明!”戴胄再施礼后直起了身,“陛下,今年在诸州试行的稻麦复种技术,可以说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并广为民间百姓赞成和拥护、彩纳,因此臣也建议,来年在更多的州县推行复种技术,还请陛下恩准!”

对戴胄的请奏,李世民并未马上应允,而是环看了殿下那些一脸恭敬状站着的朝臣一会后,这才说道:“戴爱卿所提之议朕觉得甚可行,诸位爱卿觉得如何?”

“陛下,臣有奏!”王易抢在了其他朝臣面前,作礼奏道。

他还站在殿前,未退回班列中,自然比其他朝臣占有地势之优,能更快地发表意见。

戴胄脸上露出点惊疑来,弄不明白王易想说什么。

李世民的脸上也有疑惑的神色起来,不明白王易为何会对戴胄此议提出不同的看法,不过李世民知道,王易断然不会反对此提议的,应该是有其他更新的建议提出来的,当下不动声色地问道:“王小爱卿有何奏议?”

“陛下,臣在南方时看到,南方一带的百姓,耕作的技术还比较落后,相比较,淮水以北,民间的耕作技术成熟许多,田间所用一些耕具也先进许多,因此臣以为,在南方和北方同时推广稻麦或者多种作物复种技术的同时,将北方成熟的耕种技术,通过官方的途径,传授到南方的百姓间去,以成熟的耕作方式,再加以复种的技术,臣相信,来年天下间会越加丰产的!”王易以很从容的方式,将他这个还没对李世民讲过的观点当堂讲了出来,接着再讲了一些耕作时候要注意的事项。

王易在后世研究历史时候知道,在宋代以前,北方和南方相比,无论是最基本的耕作技术,还是高雅的文化方面,北方都比南方更为先进,可以说北方代表着最先进的农耕文明。虽然说晋室南下后,这种差距已经有所缩小,但差距还是不小的,直到南宋时候,朝廷偏安一隅于南方,从那时开始,南方在各方面,才第一次全面超过了北方。

现在是唐朝时候,统治阶级基本还抱着关中本位的思想,关中一带,可以说代表了时下最先进的生产力,相比较,南方各方面还是比较落后的,一些这个时代已经研究出来的耕具没得到很好的推行,精耕细作的耕种技术也并没有被大范围采纳,而稻麦粗放种植,与精耕细作种出来的收成,会是相差非常之大的,这些历史资料上都有记载的,寻常人也是可以理解的。

王易也知道,历史书上记载的,唐朝时候出现了曲犁辕和筒车灌溉技术,这两种技术,在这个时代来说,可以算是先进的,但那差不多是开元年间才出现的,现在还没有。田间耕作的农具,主要还是直犁辕,牛耕也不是很多,效率、方便程度及耕作精细程度远没有曲犁辕来的好,筒车灌溉技术更是省时少力解决了田间的灌溉需求,但可惜他对此只有一个概念,并没有很具体去研究过,再加上来长安后,诸多事搅着,没去细想过这事,今日他也是突然间想到这事,因此他就粗略地讲了一个这方面的概念,想等回府后,再细细琢磨一下,单独与李世民说这方面的事。

“陛下,臣附议!”站在王易身侧的戴胄及殿上的李世民还在回味王易刚刚所说的一些种植及耕作、灌溉的新的理念时候,站在班列最前面的一位大臣站出来表示支持王易所提的。

王易一看,却是他上次差不多与之有点不欢而散的长孙无忌。

上次王易打了长孙涣,上门向长孙无忌道歉,说的话有点惹恼了长孙无忌,这老儿有点不给面子地下了逐客令,自那以后,王易与这位国舅大人一直没有直接的接触,他想不明白,今日长孙无忌站出来,第一时间对他所提的表示支持,是什么意思。

只听长孙无忌继续说道:“陛下,上一年朝议大夫王易所提之议被陛下采纳了,使得天下间粮食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刚刚其所提之新议,臣觉得甚是有理。关中一带,耕作技术与耕作农具,都领先于其他地方,此乃天下间最好之耕作技术,理应将此技术在天下间推广开来,并研制出一些更为先进,更为好用之农用之具来,供民间百姓使用,臣相信,数种全新的耕作技术和理念在天下间推广,以后几年,我大唐的粮食产量及赋税收入,一定会一年比一年多的!”

“陛下,臣附议!”站在边上的戴胄也赶紧表态支持。

“如此之计,朕觉得甚好!”李世民怪怪地看了两眼王易,似在责怪王易为何没有和他单独聊这些事,再看着诸臣道:“诸位爱卿对此可有不同的意见?”

群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没有人站出来表示异议。

王易上一年所提,已经在实践中证实是非常有效的提议,今年粮食取得大丰收,与他所提有着很大的关系,现在王易所提的,差不多是上一年提议的扩充,听着很是有理,没有人能找出理由来批驳,也就没有人站出来表示异议了,只有几名官员出列表示附议。

“如此甚好,王小爱卿,待退朝后,你写个详细的奏本呈上来,朕要细看,一些不明白之事,再问询于你!”李世民很是满意,又扯扯嘴角,露出了点隐隐的笑意。

“是,陛下!”王易赶紧应命!

刚刚站回班列中的长孙无忌此时又站了出来,对李世民奏道:“陛下,此番我大军出征突厥,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与王大夫所提的一些建议不无关系,无论是战前,还是战后,王大夫所提的奏议,臣觉得甚是有理,诸功结合,臣觉得应该给予其更高规格的奖赏!”

“唔!长孙爱卿所说甚是有理!”李世民说着走回到御座上,喝了声,“朕已经拟好对其的嘉勉令,今日一并在朝会上宣布,来人,宣旨!”

一听李世民如此说,王易赶紧作礼谢恩,反正再高的奖赏,他也不推辞,会心安理得地领受了!

对于李世民所说的“王小爱卿”,还有别人称他的“王大夫”,王易都不喜欢听,他希望李世民授他新职,可以将这两个称呼换掉,至少“王大夫”的称呼不再有人叫,那就好了!

他也侧耳倾听随着李世民喝令,从殿一侧走出来宣旨宦官的声音。

这名内侍省的宦官以尖利的声音,将李世民这道特别拟制的旨意当殿宣读了出来,授王易为正四品下的通议大夫,并将其晋为正五品上的右亲卫府郎将武职,同时赏赐黄金五斤,帛五百匹…。.。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