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一点想法】(1 / 1)

夺清 Robin谢 1639 字 8个月前

见到了薛兴华一行,码头值班的军官连忙跑了过来,回答薛兴华的询问:“军舰昨天晚上走的。就在出海口附近,今天早晨还能听见那里传来的炮声。”说完,这名军官还看着西方的天空,眼里很是羡慕。

薛兴华这才想起林华前天已经就这些时做了汇报,不知怎么给忘记了。他笑着问另一个腼腆的道:“当兵很累吧?”

那个士兵脸都红了,说道:“累是累,可累得高兴啊。只要让我上军舰,就是天天给锅炉添煤我也愿意。”

“难道当陆军就不过瘾?”

“嘿嘿,打仗的时候过瘾,可不打仗的话,……。他们海军现在可牛气了,一个个……,”

薛兴华说道:“你看远处那些人,他们很羡慕你再这里站岗呢。”

“那是,我们兴华军这么厉害,他们不羡慕不可能。”

……

不但三艘军舰走了,二条军.用运输船走了,就是原来的三艘小炮艇也跟着出海训练去了。关应雄的水鬼队也不在营房。薛兴华很是失望,后悔自己没有问清楚情况就冒失地跑过来:“是不是应该装电话了?”

想起电话,薛兴华一下子想起了.前世的程控电话、移动电话、宽带网。感觉那时候联系什么真是方便极了。在这个时代天天呆在山沟沟里都差点忘记了这些高科技玩意。

“现在的电话和电话交换机发.展到了什么水平?是步进制交换机还是纵横制交换机,或者是全电子交换机?”薛兴华在大学学的就是电子,对交换机技术多少有点了解,但对古老交换机的发展年代却不是很熟悉,“如果能‘发明’并生产一种比现在稍微先进一点的交换机、电话机,那可就发财了。哎,早点打完甲午战争,让我早一点务正业大赚洋鬼子的钱吧。”

薛兴华知道现在这个年代最常用的肯定还是人.工接续电话。打电话的张三摇几下把子,对接线员喊道:“帮我接李四。”

接线员先把振铃信号送给李四,如果李四在并拿.起了话筒,接线员就用线把张三和李四的电话连起来让他们通话。交换机里有一个红灯提示电话是不是起机。最核心的部件就是一个振铃电路,发出脉冲电流提醒接电话的人:来电话了。

这种人工电话一直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都有大量使用,俗称“摇把子”。

“我得好好思考.一下,什么时候画几张步进制电话交换机的图纸出来。那玩意的核心也就是一个旋转型选择器,原理基本上还停留在机械阶段,‘发明’出来不难。”

实际上,发达国家在1889年就由美国人发明了步进制电话交换机。1892年也就是去年,美国人就将一个步进制电话局投入了使用。薛兴华想“发明”步进制电话的想法已经过时,当然,如果能在几年内将美国人发明的步进制交换机改进一下并生产出来,那肯定也能大赚一笔。

没有看到军舰,薛兴华只好打道回府。在接近城门时,他转身去了军校,想看看军校的筹备情况。

让薛兴华失望的是,军校筹备人李安庆也不在这里,他带着一班人出去寻找学生去了。薛兴华打听了一会,才找到一个李安庆聘请来的教员王韶聪。

王韶聪正在整理他的海军培训教案,听到兴华军的首脑找他,很是吃惊,特别是看到薛兴华的模样,没有见过薛兴华的他更是吃惊得说不出话来:“这也太年轻了吧?跟我儿子的年纪差不多。”

不过,等他和薛兴华交谈之后,王韶聪才明白什么叫人不可貌相:年纪轻轻的薛兴华不但能说英语,说起武器装备来头头是道,而且他还能说出军舰上蒸汽锅炉的工作原理,知道军舰上测距的方法,知道不少三角函数的知识,甚至还知道不少海军的战例,分析那些战例时说的中肯有理。

看着这个教官眼里冒星星的样子,薛兴华心里感到好笑,其实他也就知道这些而已,什么蒸汽锅炉、三角函数在高中都学过,他也只是顺着对方的话说说而已。至于一些战例都是从网上看到的,在这里完全是照搬人家的说法,可以说是百分之百的纸上谈兵。

“王教官,能不能借几本教材给我看看。”自己知道自己有多少份量的薛兴华问道。

“有!林团长、李主任还有我们的一些同学都已经写信要在英国、法国的朋友寄书籍过来。估计一个月之后会有更多、更新的资料供学员学习。”王韶聪连忙去找书籍。

薛兴华才发现他们暗地里都做了不少的事情,这让薛兴华很是感动,连忙说感谢,并请他转告自己对他们的感激之情。

王韶聪很谦虚地说道:“师长,你不也是在为我们华人忙吗?你一个人这么多事哪里能忙得过来,我们做这些事是我们的本份。我会把你说的话转告给他们。”

拿着基本厚厚的书籍,薛兴华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从此以后,他的时间就更不够了,不但要到军舰上实习、观摩,还要学课本知识,还要管理其他大事,有时候刚想休息一会,那个写文章的廖卫先就来和他一起商量怎么为报纸写文章。以至于那个什么电话交换机想都没想过了。

这天,从上海寄来了一个包裹,薛兴华扫了一眼包裹封存的日期,发现这个包裹是半个月前寄出的。

拆开包裹皮,里面是一些书籍和几份报纸以及一封信。信是王介元写来的,薛兴华来不及看,他首先看的是报纸。

当他将寄予了无数希望的报纸拿到手里的时候,不由得有点大失所望:报纸大约二张A4大,也就是一张A3纸印制的。纸张的质量明显低劣,寄过的几份报纸都是薄薄的,估计稍微用点力就会破碎,纸面上有不少的麻麻点点,有的还有小小的窟窿,不知道这是什么纸。字当然只能单面印刷,因为墨汁已经渗透到了纸张的另一面,二面印刷的话肯定模糊不清。

排版的格式都是竖排的,从右到左,就如中国的线装书。薛兴华怎么看怎么都感到别扭。报纸被他们取名为《风雨报》,显然王介元他们不喜欢他所取的《风雨之声》。但这个名字还是参考了薛兴华的意见。第一期报纸有一个发刊词,说明了《风雨报》的办报宗旨,也就是议论时事、刊登新闻、征集“令人可惊可愕可喜”的消息、文章、趣话,另外为商家刊登广告。

因为报纸的版面有限,因纸张质量和印刷技术的原因,纸面上的字又不能印得太小,所以报纸的内容不多。幸亏是第一期报纸没有刊登广告,否则的话还不知会把内容压缩到一个什么程度。

薛兴华稍微浏览了一下报纸的标题,上面有几个新闻:《官兵狎游哄斗》、《朝廷再拨款张湖广之铁厂》、《华人女子租界遭洋人殴打》、《朝廷鲁省赈灾》、《某布政使丁忧》。

廖卫先写的那篇有关日本人就要发起战争的文章刊登在下面,用了“海游居士”的笔名。文章题目被改为《日本正在拉开侵华战幕》。文章的内容倒是只是未改,是经薛兴华修改过的。

第二期报纸的内容大致差不多,只是新闻里面有一个小小的八卦,说是昨天官兵争抢的妓女是上海一位官员的相好,听闻有官兵为她大打出手之后很是气愤,让人将那几名闹事的官兵扣押,闹得满城风雨。新闻中一件事情让薛兴华留意了一下,说是贵州普安刘燕飞造反被官兵追赶。可惜薛兴华的历史水平有限,对这些不是很清楚,也就没有多大的兴趣。

扫完报纸的内容,薛兴华又看了王介元写来的信。他解释了为什么采用土产的连史纸而不是用进口的白报纸,主要是为了省钱,让报纸尽快扩大销售量。现在那些大报售价是每份三十文,而《风雨报》只需十文,目前的成本是每份四文左右。他们准备每期印刷五千份,大部分都是免费发送,利用各地的商号将它们输送到周边城镇。……

薛兴华脑海里算了一下:每份报纸成本是四文,一千份成本是四两,印刷五千份每天则需要消耗二十两白银,开始的时候能被人用钱买走的也就三四百份而已,这样算来每天亏损十六两银子左右。

“难怪他们要用这种质量低劣的纸来印刷。”算完帐的薛兴华自言自语地说道,“他们是不知道我的家底,以为我现在很缺钱。不就是每个月亏损五百两吗?我派人到外地随便抄几家日本人的妓院就可以赚回来。如果真的能占领舆论阵地,就是一个月亏损一万两我也干。反正明年就甲午战争了,最亏也亏不了多少,也就是十多万两而已。”

想到这里,薛兴华朝门外喊道:“马小六,你把廖先生给请过来。”

“是!”

没有多久,廖卫先就急急忙忙地过来了。

薛兴华将报纸交给了他。与薛兴华反应相反的是,廖卫先看到报纸之后连呼:“好,好,真是想不到他们这么快就出报纸了。”

【感谢订阅,求推荐。铺垫将完,**即将开始。为感谢增加的5张月票,21:00还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