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1 / 1)

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一)

4月初的印度西部省份—哈里亚纳邦,气温已经高达34度了,从西部的塔尔沙漠吹来的漫天风沙,令这片土地早已无处寻觅昔日的美丽。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相信在远古哈里亚纳曾是一片葱绿,密林蔽野的绿洲,因此才有“哈里阿兰若”的美誉。在印地语中“哈里”即绿色,而“阿兰若”即森林,合起来“哈里阿兰若”就是绿林密布的地区。这里肥沃的土壤曾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印度人,丰收的水稻、小麦、大麦、甘蔗和棉花令哈里亚纳成为了印度西部最为富庶的“地上天堂”。

但是近年以来由于过度放牧和工业活动所造成的土壤侵蚀与水土流失,已经令越来越多的良田变成荒芜。面积达 800 万公顷的拉贾斯坦邦的塔尔沙漠每年以

0.8 公里的速度向东边的哈里亚纳和旁遮普平原推进着,能见度不到500米的沙尘暴更是每年春季必然会出现在天际的噩梦。

“这样的鬼天气里巴基斯坦人应该不会发起攻击吧!”一条蜿蜒的防线将位于哈里亚纳邦西部的城市锡尔萨变成了一座巨大的堡垒。坐在一周前才从新德里运来的“阿琼”—TX型主战坦克的炮塔之内,刚刚从位于这座城市的印度陆军综合指挥学院被抽调到前线的学员兵卡兰正心情忐忑的迎接着自己的第一次实战。

作为一名印度高种姓家族的成员,卡兰在印度军队之中本有着一条不错的康庄大道。从12岁进入少年军校进行初级训练,随后被送入国防学院进行正规的军官培训。只要再在专业的学院进行为期1年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卡兰便可以在毕业之后直接被任命为少尉军官。而卡兰所就读的印度陆军综合指挥学院更是专业培训上尉至中校级指挥官与参谋官,只要一毕业卡兰即便不能成为营一级的军事主官,成为师、旅一级参谋人员却还是十拿九稳的。卡兰的一只脚几乎已经踏进了职业军官的美丽新世界。但偏偏在这个时候,他的祖国陷入了一场空前艰难的战争之中。和其他众多军事院校的学员一样,他们被迫中止学业奔赴战场。而等待着卡兰的也不是一份安全而稳定的指挥机关工作,而是成为一名与危险同行的坦克手。

作为一座位于塔尔沙漠沙漠的城市,锡尔萨虽然是印度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连接着多条贯穿印度西部的重要铁路和公路干线,但是经济却空前的落后,除了少数在英国殖民时代建立起的手工织布行业之外,这里的居民别无所依。如果不是巴基斯坦陆军的入侵,很多来自印度腹地的士兵可能一生都不会来到这里。为了抵御巴基斯坦陆军对新德里的向心突击,印度陆军第15步兵师以这座城市为中心建立起了完备的防御阵地。而为了对抗巴基斯坦陆军强大的装甲突击集群,一个在新德里重新组建的独立装甲旅被派来协同作战,而这个装甲旅所装备的主战坦克正是一直以来被印度陆军戏称为“白象”

(即“无用而累赘的东西”)。的印度自行研制的“阿琼”系列坦克。

而由于此前印度国产“阿琼”主战坦克迟迟得不到军方认可,而印度却不愿放弃装备国产坦克的努力。所以印度军方不得不选用T-72坦克的底盘和“阿琼”的炮塔组装在一起,也就形成了卡兰目前所驾驶的“阿琼”—TX型主战坦克。

“阿琼”系列坦克一直以来都是印度国防工业的一个有些辛酸笑话,它的研制工作创造了世界陆军装备序列中一个恐怕无人能破的“神话”,早在1972年,携第三印巴战争大获全胜的余威,印度陆军便提出采购新型主战坦克以替换在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胜利者”型坦克的要求,在当时看来这一要求虽然并不急迫,但却显然非常有前瞻性。在冷战正酣的20世纪70年代,世界各国的陆军都在谋求着在武器质量上超越对方,后来叱咤风云的美国陆军的M1系列、德国国防军的“豹2”系列、英国陆军的“挑战者”系列、前苏联/俄罗斯陆军的T-80型等第三代主战坦克几乎都是在那个时代开始研制的。印度国防部相信凭借印度长期特许生产装有英国维克斯防务系统公司MK1主战坦克(也就是印度陆军的“胜利者”)中所积累的技术及经验,穷十年之功研发出一种与世界陆军强国比肩甚至领先的主战坦克似乎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为此印度军方指定一系列超前的设计要求—这种新型的坦克应装备与西方下一代主战坦克威力相当的120毫米线膛炮,采用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复合装甲,匹配1500匹马力的大功率发动机。而最为关键的是,一直在武器装备上仰人鼻息的印度军方希望能在这一次彻底的扬眉吐气,新型主战坦克的核心技术和零件都应该自行研制。为此时任印度国防部长的拉姆斯沃默.文卡塔拉曼甚至摈弃了“印度豹(Chetak)”和MBT-80等颇有洋气的命名,最终将这种未来印度陆军的希望定名为“阿琼”,这是印度古代神话中古老的战神之名,可见印度陆军对这种新型坦克所寄予的厚望。

正式的计划开始于1974年3月,印度政府一次性向印度战车研发局拨款1.55亿卢比,预研工作由此开始。应该说新德里的高层并非没有预计到研发的漫长性,在印度多家企业以及国外私人机构的协助下,印度战车研发局用绝对充足的时间去完成这一新型坦克的研究和定型。印度国防部的要求仅是能在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样车,1990年装备部队便可以了。

1984年3月虽然计划已经超支到3亿卢比,不过第一辆阿琼式坦克样车还是不辱使命的从印度重型车辆厂驶了出来,在一年之后对外展出这辆外型酷似德国陆军“豹2”型主战坦克的样车之时,印度举国为之欢腾。虽然这样原形车上的印度自行部件的比例并没有达到100%,但作为印度首次自行研制的主战坦克,73%这个数字也同样足以让人们满意。接下来的一切似乎并不复杂,印度陆军要求在每月一辆的速度再生产出20辆阿琼坦克样车以便对武器、火控系统、发动机及传动装置和悬挂装置等部件进行广泛试验,当这些实验顺利完成之后,定型生产其实只是开动流水线而已。

但恰恰在这个时候,“阿琼”坦克的研制却意外的遭遇了瓶颈,直到1987年年底,印度重型车辆厂才生产出10辆样车,其中6辆交给印度陆军试验,其余4辆留在战车研究院供院方试验和改进发展。而令印度军方不满的并不仅仅是提交的样车数量远远没有达到军方的要求,更为离谱的是印度战车研发局提出了金额高达28.08亿卢比的拨款要求。虽然这笔巨资是第一次拨款的20倍。但是印度军方在内部对这个项目进行了总结性回顾之后却决定继续拨款支持研制。

于是正式生产型的“阿琼”MK.1型与“阿琼”MK.2型在1988年春重新开始研制。但就在同一年,在军方和印度战车研发局对“阿琼”进行了第一次广泛的技术试验中,军方却“意外”的发现很多严重的技术问题—:“试验结果表明,阿琼坦克在设计和性能方面不能满足用户的验收条件”,“最糟糕的是发现设计阿琼坦克时未考虑安全性、可靠性和易保养性”。于是整个计划不得不再次拖延,在印度陆军内部甚至出现了为了减少损失,要求将整个项目下马的呼声。

不过就在两年之后,“阿琼”坦克项目却又一次起死回生,在重新获得了财政拨款之后再度开始。但是此刻印度陆军对“阿琼”主战坦克的种种缺陷已经丧失了信心,一再要求放弃这个项目,

但由于新德里的政客已经为“阿琼”主战坦克计划画上了太多完美的光环,将这个项目树立成了印度民族军事工业成就的典范,因此骑虎南下的印度政府已经无法回头了。整个项目继续在指责声中进行着,不过装备部队的时间却必须一再后延。

在1994年和1995年的试验中,娇贵的“阿琼”仍无法满足已经降低的使用要求和战术技术指标,在军方的试验报告中该坦克被判定为“不适宜上战场”。1996年用于部队试验的坦克样车又遭严重损坏,而此刻距离这一项目正式开始已经过去了漫长的22个年头了,同样的岁月足以让一个婴儿成长为社会栋梁,但“阿琼”主战坦克却依旧在蹒跚学步。

虽然问题重重,但印度政府依旧压制军方的反对,强行要求印度战车研发局将在1996年6月将15辆试制的“阿琼”MK.1转交给部队,但是“阿琼”再次让望眼欲穿的印度军方失望了,直到1997年4月,印度陆军的第43机械化团才得到这些坦克。而它们在同年进行的夏季试验中又暴露出了装甲防护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

虽然到此“阿琼”已历尽挫折,但可能是出于自尊心和自主发展国防工业的需要,印度仍然决定把这种问题重重的坦克装备部队。1999年3月印度政府决定拨款4.25亿美元,以每辆470万美元单价向印度重型车辆厂采购124辆“阿琼”MK.1型主战坦克,在2003年前装备2-3个坦克团。这些费用之中还没有包括“阿琼”主战坦克服役后在弹药,备件和保障方面的开支。而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性能远比“阿琼”MK.1型主战坦克稳定和优越的多的俄制T-80U型主战坦克的单价也不过220万美元,即便冒着被北极熊“斩一刀”的风险,采购俄制T-90S型主战坦克的单价也不过350万美元。

就在“阿琼”计划陷入泥潭的同时,印度陆军突然发现它的老对手巴基斯坦已经成功提高自身庄稼部队的质量。巴基斯坦与中国联合研制出了“阿尔-哈利德”型坦克,并成功地通过现代化计划对其现有坦克车辆进行了升级改造。巴基斯坦还从乌克兰购买了320辆T-84型坦克。印度陆军装甲部队在技术上远远落在了对手的后面。

“在探讨‘阿琼’主战坦克的研发问题上,很多人都会将责任推给我国制造业本身技术储备不足,在坦克的设计参数方面要求太高。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即便不能是西方各老牌工业强国、俄、中、日、韩相比较,难道我们这个拥有10亿人口的地区大国在重工业方面还不如巴基斯坦、伊朗吗?”在执掌新德里之后不久,乔京德尔便开始对“阿琼”主战坦克的项目进行整体的调查。

“其实一切的根源并不在于我们的工业水平。在这个失败的计划之中,官僚主义、既得利益集团和生产者很少考虑用户的需求。在他们的眼中,‘阿琼’不过是一个他们一次又一次伸手向纳税人要钱的幌子而已。在整个项目的研制过程中对外交流费用用去了8.936亿卢比,占到总经费的几乎三分之一。但是这样频繁的对外交流为我们换回了什么呢?是样车73%的自制部件到批量生产时,比例高达60%的进口部件。这一点意味着什么?相信大家都心知肚明。”作为印度陆军的高层,乔京德尔并非不知道印度政府内的高官和大型生产集团背后的分赃计划,只是在完全掌握新德里之前,这一切都并不是他一个人所能改变的。

印度陆军一直标榜自己是典型的“工业时代”的陆军,拥有大量人员和各种各样的装备。印度军事领导人也越来越认识到,现在印度陆军必须进行改革,采纳以美国为首的世界其他国家正在进行的军事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新观点。但谈论变革是一件事,但要将其变成现实却决非易事。

制度上改革总是困难的,而且印度陆军还必须应付遗留下来的装备和设施投资不足的问题。虽然认识到现代化进程是必要的,但由于官僚主义内讧等问题使改革往往停滞不前。更糟糕的是,印度陆军还是国营军工企业的主要客户。军火上自给自足是一个值得赞美的目标,但国产装备经常延误交货或研制失败,严重影响到了印度陆军的战斗力。印度陆军对国产装备多次延迟交货且性能低下感到不满。政治和地方官僚主义在印度陆军的组成和装备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且往往产生消极的影响。

“这个世界上并没有真正落伍的武器,同样也不存在性能优越到不可战胜的武器。‘阿琼’主战坦克在设计之初的各项指标即便再优越,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早已落后于我们的对手了。目前我所能作的并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在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努力发挥出其最大的作战效能来。”在乔京德尔的力推之下,位于印度南部安德拉邦的梅达克军工厂和泰米尔纳德邦的阿瓦迪印度重型车辆厂被印度陆军全面接管。在这两大军工企业所在邦发生独立之前,这两大工厂向新德里方面输送了近400辆崭新的“阿琼”MK.1型主战坦克。而在印度陆军的严密保护之下,这两大军工厂的绝大部分机器设备也被搬迁到了印度北部的中央邦,加足马力生产印度陆军急需的重型装备。

“敌人开始炮击了……。”坐在闷热的坦克坐舱里,卡兰身上的军服早已为汗水所浸湿。但是此刻透过风声听到那呼啸而来毁灭,他的身上却立即被一种彻骨的寒意所占据了,显然巴基斯坦人此刻又一次发起了攻击。猛烈的炮火在印度陆军的防线上播撒着钢与火的洗礼。首先投入炮击的是巴基斯坦陆军装备的美制M109A5型155毫米自行榴弹炮,优越的机动性赋予了他们迅速进入和撤离发射阵地的能力,在巴基斯坦空军由于天气情况而无法出动的情况下,他们显然担负着压制印度陆军炮兵的使命。

一发又一发急速射来的炮火准确的摧毁着印度陆军布置于纵深的炮兵阵地和指挥中枢,显然在信息战高度发达的时代。得到中、美两国大力扶持的巴基斯坦陆军早已对预定攻击地域进行了充分的侦察。透过几乎被电磁杂音塞满的车载无线电,卡兰可以听到的只有杂乱无章的声音。“撤退?还是坚守下去?”一切此刻都没有答案,而更为猛烈的炮火已经穿越了滚滚黄沙降临在印度陆军一线阵地之上,一个又一个固定火力点被超越射击的巴基斯坦坦克炮击中,夹杂着血肉的建筑碎片四处飞溅。蹲在坑道里或许难逃一死,但无情的弹片也没有给印度士兵留下逃生的空间。

“9点钟方面巴基斯坦陆军T-84型坦克12辆高速接近中,各车准备接敌……。”好在如此猛烈的炮火并没有摧毁卡兰所驾御的这辆“阿琼”—TX型主战坦克的车辆电子系统,作为软件大国“阿琼”型主战坦克的数据链传输的整体协同作战能力还不算难看。通过MIL-STD-1553B标准的数据总线,身为车长的卡兰可以通过眼前的微处理器接收并实时处理分队所组成的战场网络中所有战斗数据的“团级信息系统”。

“就让我们来轰轰烈烈的一战吧!”被嘲笑和奚落了近30年的战神此刻终于发出了他的第一声咆哮……。

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二)上

人类孜孜不倦对于胜利的追求,使得首先交错的飞跃战场、猎杀彼此的并不是再是曾经独领**的俄制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也不是由英国人发明,老而弥坚的碎甲弹。科技的进步早已让坦克与坦克之间对决的战场延伸到传统主炮无法涉及的距离。在6公里左右的距离之上,充当着反坦克支撑点的印度陆军“阿琼”—TX型主战坦克率先发起了攻击。一枚枚看似短小而脆弱的黑色圆锥伴随着并不张扬的微弱火光和烟雾,各自自由的翱翔于战场之上。

对于这些徐徐上升的顽皮精灵或许刚刚从美制M113型装甲运兵车下车展开的巴基斯坦步兵们会并不在意,但是他们那些驾驶着坦克的同僚却陷入了无比的紧张和恐惧之中,因为由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在T-84M坦克上所安装的“卫兵”(Varta)主动防御系统已经通过激光告警器,向他们发出了坦克正在遭到激光制导武器的攻击或遭到激光照射的警告。显然印度陆军所射出的那些不起眼的小东西正是现代坦克战中颇具威胁的炮射导弹。

随着“卫兵”光电对抗系统开始进入工作状态,激光示警接收器立即自动开始探测激光来源,在向乘员发出音响警告的同时,安装在炮塔两侧的炮塔两侧的1组6具装的特种烟幕弹发射器自动发射烟幕弹,形成的悬浮烟幕以遮蔽激光束,从而阻止激光制导的炮射导弹的攻击。

提起炮射导弹,大多数坦克手都会自然而然的联想起昔日强大的红色帝国—苏联。早在上世纪50年代,苏联便于1957年提出第一代坦克炮射导弹的概念。虽然和冷战时代其他方面的竞争一样,美国和西方在这个领域也投入了相当大的人力和物力进行赶超,但是由于导弹的技术复杂,研究导弹付出的代价比常规炮弹高很多,而发展坦克火控系统和先进的光电传感器,也可达到与制导炮弹相当的效果,因此西方国家逐渐放弃发展坦克炮射导弹。只有苏联一直坚持研制炮射导弹。而冷战之后,随着铁幕的倒塌,俄罗斯在对外军事贸易中展现出来自身炮射导弹的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仅在数量上便拥有基9M112

、9M117、9M119三种型号的12种坦克炮射导弹。

但是数量众多且纸面数据无比风光,但在实战之中俄制炮射导弹却几乎一无所长,虽然让人匪夷所思,但理由却并复杂。因为长期以来,俄系坦克之上所大量装备的均为白俄罗斯生产的IK13观瞄系统,这一系统在采取被动模式的情况之下发现目标的距离只有500米,即便转入采用主动模式时,发现目标的距离也不过1200米,而在夜间和低光环境下,对坦克的识别距离更只有可怜的800米。而更令人沮丧的是,即便是俄罗斯陆军现役最为先进的主战坦克也无法保证对炮射导弹的全程制导。炮长瞄准镜在夜间顶多能对3500米远的目标射击,车长独立观察瞄准镜夜间作用距离更是不足1200米,超出此距离只能通过线路把炮长的观察画面传到车长的显示器上来达到"车长超越炮长"。而即便是美国陆军所装备的第二代热像仪也已经足以使M1A2SEP型主战坦克在夜间具备6800米的探测距离和3250米的精确有效射程,几乎抵消了俄制炮射导弹的远程优势。

糟糕的火控系统显然大大制约了俄制炮射导弹的发挥,所有美好的承诺在炮火之中都不过是镜花水月。但是就在大量装备俄制主战坦克的世界各国陆军也同样对炮射导弹开始失去信心之际,以色列人却在这个领域异军突起。由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IAI)下属MBT子公司应本国陆军现代装甲车辆作战需求的不断发展而研制的“拉哈特”(LAHAT)炮射导弹便可以说是这一武器系统的一朵奇葩。

与俄制炮射导弹拥有100毫米、115毫米和125毫米三种口径相对应的对立型号不同,“拉哈特”的使用并不“挑”炮。作为次口径武器它可以广泛运用于各种105毫米和120毫米火炮,而且还全面兼容于北约“半人马座”、AMX-10RC或“斯崔克”机动火炮系统等轻型装甲战车上配备的有高效炮口制退器的105毫米轻型低后坐火炮。其改进型甚至可由老式106毫米无后坐力炮发射。而在攻击过程中“拉哈特”炮射导弹不仅可以通过坦克炮并利用坦克已有的光电器材和发射程序进行发射。可直接攻击视距内的目标,也可向目标方向概略发射,依靠其它平台对目标的间接照射导引导弹击中目标。

虽然印度自行研制的“阿琼”系列主战坦克拥有无数致命的缺陷。但是在糅合了大量西方各国现成零配件的情况下,它的火控系统至少在某些技术特征上还是可以达到西方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水平的。这套综合多国先进设备本土组装的“萨吉姆”全数字化火控系统,在实际打靶中表现让人失望,命中精度达不到设计指标,甚至比不上巴基斯坦的MBT-2000“哈利德”主战坦克,该坦克的火控系统虽然使用的都是比较便宜的成熟技术,但实际打靶中的命中精度十分稳定,实际效果甚至超出用大量昂贵设备堆砌起来的“阿琼”。但是借助着英国生产的Nd/YAG型激光测距仪,测距范围可以达到400—7000米,精度在10米以内。“看得远”至少算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而在用以色列的LRF/激光指示模块替换激光测距机,在坦克火控计算机中添加“拉哈特”编程模块之后印度陆军的“阿琼”系列主战坦克便具备这一地面超视距攻击的能力。

不敢寄希望于众多实际驾驶时间不到100个小时的菜鸟能在正面对抗中击败巴基斯坦的百战雄师,也不敢用一直以来隐疾缠身的“白象”去与巴基斯坦陆军的“哈里德”和T-84M主战坦克作公平竞争。要想取得胜利,印度陆军只能在战术上扬己之长克敌之短。随着又一枚“拉哈特”炮射导弹被装填入“阿琼”—TX型主战坦克崭新的炮膛,无需火药推进,火箭发动机的燃烧室点火之后,随后导弹沿炮管逐渐加速,在导弹离开炮口前推进剂刚好燃尽。这种被称为“火炮效应”工作机理,降低了发射载荷以及发射的信号特征,大大提高了发射平台的隐身能力和生存能力。

“前方已是烟雾一片,看来巴基斯坦人的主动防御系统工作的不错。”透过车长所独立拥有的双向稳定周视瞄准镜,卡兰细心的观察着战场之上的变化,这样的沙尘暴天气大大降低激光指导武器的使用效率。但是却也同样让前沿的印度步兵指引小组有了藏身之地。而选择高飞行弹道的“拉哈特”炮射导弹更如同传统曲射火炮的弹丸一样以高高的抛物线飞越沙尘,4片尾翼张开以稳定飞行。

“愚蠢的印度人竟在这样的天气里使用激光指导的炮射导弹,他们又在浪费新德里那些可怜的纳税人的血汗了。”无线电的频道里满是同僚们的讥笑,指挥着整个装甲连的卡库尔上尉虽然隐约感觉到了什么,但是此刻却无法道明。“总不能停在这里等待烟雾散去吧!我们必须进入主炮射程才能狠狠的收拾那些异教徒。”显然一切都没有选择,唯一可以庆幸的是乌克兰的莫洛佐夫机械设计局为T-84M坦克安装了先进的基体装甲与反应装甲。T-84M坦克车体前斜装甲与炮塔正面装甲均采用先进的复合多层基体装甲,更有最新型附加反应装甲块,彼坚执锐一向都是坦克兵最好的诠释。

但就在巴基斯坦陆军T-84M型主战坦克群全速冲击的同时,第一道雷霆便落在他们的队列之中,一枚加速陨落的“拉哈特”炮射导弹以它高性能先进破甲战斗部以几乎垂直的高度击穿了T-84M型主战坦克脆弱的顶部。虽然为了增强对攻顶式武器的防御,T-84M型主战坦克的反应式装甲块从火炮炮盾上方向后一直延升到炮塔顶部后部边缘,几乎覆盖了整个炮塔顶部。但是穿甲深度可达800毫米的串联战斗部面前,这一防御依旧只能用脆弱来形容。

剧烈的爆炸声中,这辆外型威武的坦克猛的一振,炮塔顶部的众多外延设备顿时四散飞溅开来,滚滚的浓烟和火焰刹那便从那骇人的伤口中滚滚涌出。“是以色列那些犹太猪研制的‘拉哈特’,我们有麻烦了。”通过自己的TKN-5型瞄准镜,卡库尔上尉可以清楚的看到自己僚车凄惨的景象,而更为可怕的是那代表着毁灭的弹头正宛如箭雨般落下。“全连……加速冲击……。”战争有些时候就是这样,剑比人短便只能拼死肉搏。

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二)下

一辆又一辆巴基斯坦陆军的T-84M型主战坦克在还没有进入自身主炮的有效射程的距离内无奈的被从高弹道落下的以色列人研制的“拉哈特”炮射导弹摧毁。但是他们的牺牲并非毫无意义,1200匹马力的6TD-2型6缸对置式活塞柴油发动机满负荷的运转最终将他们与对手之间的距离拉近到足以有效摧毁对方的1000米。

“这些穆斯林根本就是不懂得生命意义的疯子……。”第一次参与实战的卡兰的神经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尽管在6公里左右的距离上至少对对方的装甲集群进行了2轮以上的炮射导弹攻击,但是借助着沙尘暴的掩护,依旧有4辆巴基斯坦陆军的T-84M型主战坦克全速冲入了印度陆军的防线。早已被炮火压制打懵的印度陆军前沿步兵根本无力遏止对方的攻势,T-84M型主战坦克可以由车长在车内遥控射击的12.7毫米NSVT型高射机枪从容的压制着那些试图从战壕里跃起攻击的勇士,随着更多伴随着坦克冲击巴基斯坦步兵的接近,一线的战壕已经有多处易手。而巴基斯坦陆军远程炮火的弹幕仍在不停向前延伸,消耗着试图增援一线的印度陆军有生力量。一场近距离的短兵相接已经在所难免。

“目标—正前方1000米,敌方坦克,APESDS,准备射击!”而已经失去了大半部下的卡库尔上尉早已杀红了眼,透过车载的TKN-5昼夜瞄准镜他牢牢的锁定住每一个出现在自己视野之中的目标,弥漫在整个战场之上沙尘和硝烟严重影响了两军所投入现代坦克的激光测距仪,此刻双方炮长的战术素养和一个车组的默契程度便成为了决定这场战斗胜负的关键。早已在训练和演习之中磨合了多年的卡库尔上尉和自己的车组此刻便如同冲入了羊群的猛虎,他一边操控着安装在车长舱门之上高射机枪胡乱的压制着战车两侧可能出现的敌方步兵,一边不断将攻击的指令传输给坐在自己身旁的炮长。

在现代化坦克的对决之中,先敌开火已经成为唯一可以有效保护自身的方法。随着存放在圆盘式旋转弹仓的新型尾翼稳定贫铀脱壳穿甲弹由自动装弹机装填入炮膛,炮长迅速将主炮转向那早已锁定的目标。在LIO-V弹道计算机的帮助之下,包括坦克速度、目标角速度、火炮水平偏移角、横风速度、目标距离和航向角,这些所有传感器传回的数据被自动输入,随时修正着那可能差之毫厘,最终弹道数据。

最终的击发往往是最为简单的瞬间,随着炮长按下开火按钮,一发尾翼稳定贫铀脱壳穿甲弹在半可燃药筒的巨大推力之下,全速飞出扑向远处的那个同样为钢铁所保护的对手。用于密闭炮膛的弹带之上那一层薄薄的铜箍,在弹丸飞出炮管的过程中已炮管摩擦待尽,弹丸飞出炮管后,弹带便受空气阻力的作用而分裂、脱落,只剩下的30厘米的箭形弹芯继续保持高速向前飞行。

虽然“阿琼”系列主战坦克都在车体正面弧形区域和炮塔正面采用了号称“南亚乔巴姆”的“坎昌”(Kanchan)陶瓷复合装甲,在战前还外挂反应装甲以图强化防护。而“坎昌”型陶瓷复合装甲更由主装甲层、355毫米厚的惰性材料中间层和可控变形部分组成,理论上号称对空心装药破甲弹的防护力相当于1500毫米厚度的均质钢装甲,理论上对动能穿甲弹的防护能力相当于700毫米以上的均质钢装甲,甚至超过了美国陆军的M1A2型主战坦克的水平,但是在实际试验中发现该复合装甲性能根本达不到预期要求。此刻面对着敌方坦克毫无取巧之处的正面攻击,一切华丽的数据都只能是被无情洞穿的谎言。

尾翼稳定贫铀脱壳穿甲弹是一种纯粹的动能弹,它完全依靠着自身的巨大的动能正面撞击着坦克的装甲,当高速度和高强度的冲击大大超过坦克装甲的承受极限之时,强性穿透便是唯一的结果。而穿甲弹在穿过装甲的过程中高速的弹芯会和装甲发生剧烈的摩擦,更使得部分装甲熔化、并随穿甲弹一起飞入坦克内部对人员和装备造成损坏。这辆可怜的“阿琼”-TX型主战坦克被正面击中,宛如利箭一般的贫铀弹芯刺穿了一切的阻碍,深深的插入了它柔弱的内部。

唯一值得称道的是虽然“阿琼”系列主战坦克没有安装用于保护车内乘员和设备的内部防崩落衬层。但是它自身的自动灭火抑爆系统还是在战斗中抑制了弹药殉爆的可能。“阿琼”系列主战坦克的炮弹往往放在了炮塔的尾舱,并贮存在盛水容器中,而且用装甲隔板将其与乘员舱间隔开,这一西方先进坦克的内部设计的主流作法,使得这辆坦克在遭遇了重创之后,依旧保持着外型的完好。

不过卡库尔上尉并没有时间去确认自己的战果,利用先进的猎—歼模式,当炮长正在操纵火炮攻击当前目标的同时,卡库尔上尉迅速利用周视昼夜瞄准镜独立搜索其它目标。在炮长摧毁当前目标后,卡库尔上尉已经超越炮长调整炮塔指向下一目标,炮长只需要对新出现在炮长瞄准镜视野中央的目标直接瞄准射击,而卡库尔上尉则继续搜索着新的目标。因此在装备“猎-歼”火控系统的主战坦克中,车长和炮长同时操纵火控系统,因而极大的提高了坦克在同多个目标交战时火力机动能力。

又一发尾翼稳定贫铀脱壳穿甲弹呼啸着从炮膛中高速射出,面对着数量远多于自己的对手,巴基斯坦陆军毫不畏惧。4辆T-84M型主战坦克在印度陆军的防线上猎杀着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开火……妈的……又没打中。”与训练有素的对手相比,慌乱之中的印度陆军坦克兵表现的极其拙劣。刚刚组建的车组根本无法适应如此激烈的对攻,本来拥有射程优势的防御方完全可以利用倒车的方式与对手保持不对称的打击模式。但绝多数驾驶员几乎更愿意待在原地。在他们看来躲在几乎不能称为工事的沙堆背后几乎也是一种安全的保障。而炮手的表现则更令人沮丧,“阿琼”系列主战坦克本身的火控系统便谈不上精良,加上刚刚上手的炮长胡乱的操控,炮击的精度可想而起,而由于没有安装自动装填机,装填手的熟练程度也大大限制了印度陆军的火力。火炮只能在固定仰角位置装弹,所以每装一发待发弹仅需要15秒之久,而采用自动装填机装弹的T-84M型主战坦克,最大射速竟可以达到了每分钟9发。所以在战场之上自然就出现有些滑稽的场面,数量有效的巴基斯坦陆军坦克竟在火力之上压制了远多于自身的对手。

而这场交锋对于巴基斯坦的坦克手来说几乎还远没有达到训练中“动对动”的要求,一辆辆“阿琼”-TX型主战坦克几乎只是固定的装甲靶。“目标,左前方,敌方坦克,HEAT-FS,准备射击……。”如此畅快淋漓的撕杀的确让人心情愉快。但是即便是在现代化的主战坦克也会其自身的问题。由于炮管在战斗中通常都会因为受热不均匀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譬如开火后炮管内外表面散热不均匀,阳光照射甚至一侧的横风。虽然这些因素的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被炮管之上安装热护套降低。而安装在坦克炮口基准装置,也将向弹道计算机输入炮管变形的具体数据。但是却依旧会影响主炮射击的精度。随着又一发带有贫铀药型罩和三级串联战斗部的尾翼稳定空心装药破甲弹被装填入炮膛,卡库尔上尉心中无比焦急的等待着后续增援的到来。

但是在战场的另一侧,原本应该对印度陆军形成持续压力的第二攻击集群此刻却迟迟无法投入战斗。在双方的一线地面部队展开激烈搏杀的同时,两军的支援火力也在对方的纵深制造着麻烦。在炮兵数量和质量之上都处于下风的印度陆军显然没有足够的实力和对手打一场炮战,但是利用手中刚刚赶制出来的“皮那卡”214毫米多管火箭炮进行火箭布雷,依旧可以迟滞对方的攻势。这种同样是印度自行研制的陆战武器,射击精度一度以来都不能让人放心。但是用来远程布撒反坦克地雷却还是可以胜任的。

随着“哐……”的一声巨响,卡库尔上尉和自己所驾御坦克一起猛的一振,显然对方的火力终于命中了他的战车,炮塔一侧的装甲上显现出一个巨大凸起,那是一枚印度自行研制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的杰作,“阿琼”系列主战坦克炮口动能不足的缺点显然大大降低了这种反坦克利器的攻击效能。使其无法穿透相当于600毫米均质钢装甲的T-84M型主战坦克。

“妈的!继续装填……我们已经击中它了。”随着一击得手,卡兰有些兴奋的对自己的炮长喊道。在经过了初期的恐慌之后,印度陆军的新兵们开始从血与火的考验之中找到了感觉,而数量上的优势更令他们逐渐在这场对攻之中占据了上风。4辆突入阵地的巴基斯坦陆军的T-84M型主战坦克之中又有两辆在战斗中被击毁。

“撤出战斗吧!仅以我们现在的力量是无法突破这些异教徒的阵地的。”一线壕沟之中,源源不断通过后方的交通壕涌进战场的印度步兵同样占据了主动。而攻击乏力的巴基斯坦陆军此刻却不得不作出终止攻击的指令。卡库尔上尉和自己连队的最后一辆坦克交叉掩护着向后方退去。在一片黄沙之中,印、巴两国数十辆被击毁的坦克宛如古老的石兽一般逐渐融化在一片昏黄之中,在这一天之中巴基斯坦陆军南北两个突击集群在投入3个集团军、7个师的庞大进攻兵力之后,均仅向前推进了不到30公里。战线在新德里以西200公里的印度国土上形成了胶滞的状态。

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三)上

4月初的美利坚合众国似乎总是那么的春意昂然,一年一度的樱花节为昔日多少有些过于威严的潮汐湖、国会山和林肯纪念碑凭添出一份暧昧的粉红。很少有美国人还会记得这种喜欢在南风中如细雨般纷纷飘落的花朵,是来自于一个曾与这个国家不共戴天的国度—日本。1912年,日本东京市曾向华盛顿市赠送过3千株樱花树的幼苗,而此刻这些无论是代表着友谊还是欺骗的种子都已经成长为了苍天大树。或许这便是一种美国文化的最好体现—永远兼容并蓄、永远暧昧如斯。

驱车驶过满地的落撄,对花粉有些先天过敏的美国陆军上校安布罗斯对眼前的美丽景色却鲜有心情却欣赏。作为一个美国陆军之中的中层军官,安布罗斯并没有太多所谓的雄心壮志,在他看来一份稳定的收入、一个没有危险且不需要东奔西跑的岗位,便是他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毕业之后,投身军旅的全部目的。而经过了多年的努力,他的梦想大多已经达成,接下来的岁月他更多关心的是—什么时候可以光荣退役,去和自己的家人一起享受生活。但是今天这个本来轻松愉快的周末却被从五角大楼打来的电话所意外的打断了,出于保密条令他无法知道今天等待他的又是什么。但相信不过又是国防部网站遭遇黑客袭击之类的小事情。

车子很快便抵达了坐落在美国华盛顿附近波托马克河畔的小城—阿灵顿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行政建筑,美国国防部的所在地五角大楼拥有着同样规模空前的停车场,楼外的4个大型停车场可以同时停放车辆约1万辆,安布罗斯上校小心翼翼的将自己崭新的福特“探险家”

V8型运动多功能车停在属于自己的车位上,对于偏好大型车的美国人来说停车总是一件麻烦的事情,何况这个停车场内还有经常有众多皮糙肉厚的“悍马”军用吉普出没。

关上车门,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五角大楼是一座大型办公楼,倒不如说它是一座功能齐全的“办公城”。

它拥有总面积为380万平方米的办公区域,是纽约帝国大厦的三倍之多;楼内的走廊总长度达28公里,电话线总长至少16万公里,每天至少有20万个电话通过这些线路通过这个世界帝国的每一个军营,每天接收邮件逾120万份;楼内有显示世界各地时间的各种时钟4200个,饮水器691个,厕所284间,各种电灯16250个;此刻数架美国空军的军用直升机在不停的在上空进行着巡逻,这据说这是“9.11”事件之后增加的防务措施之一。

而走进这座庞大建筑物的内部,纷乱和嘈杂更是扑面而来。整个五角大楼的一楼大厅更象是一个大型的休闲娱乐中心,这里不仅有银行、邮局、书店、诊疗所、电报局以及各种商店,甚至还有蒸气浴室、游泳池、降压室、健身房、按摩室、图书室、小教堂和280个豪华舒适的休息室。在自己进入这里的最初几年里,安布罗斯上校也曾在这里流连过,不过此刻家庭和办公室已经成为了他简单的两点一线。

二楼是有着“国防部灵魂”之称的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所在地,为了显示与众不同,那些位高权重的官僚在这一层办公楼的每个角落都铺上了金色地毯,因此也被人们称为“金厅”。三楼才是安布罗斯上校日常工作的地方,这里是国防部长的办公室以及这个国家最为古老的军种—陆军部的所在地。随着电梯门的打开,安布罗斯上校早一次走进了自己的加班生活之中,三楼走廊一角的“英雄厅”是安布罗斯上校每次都会经过的地方,这里是为纪念独立战争以来的“最高荣誉勋章”获得者而设。这里挂着3000多块铜牌,上面镌刻着他们的姓名、籍贯和简历。此外还有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这三个五星上将的“纪念走廊”,里面陈列着他们各时期的照片、军装、勋章、手枪,以及他们所签署的命令、文物等。“我可从未想过要象你那样不朽。”面对着沉重的荣誉,安布罗斯上校报以的只是冷笑。

“我们都在这里等你,这高兴你出现的时候我们这些老家伙没有变成化石。”推开会议室的大门,安布罗斯上校才第一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在椭圆型的会议桌的正中端坐着助理国防部长约翰.斯坦波特,而在他的右侧则是自己的顶头上司—美国陆军首席斯蒂文.鲍特尔少将,虽然其他的与会者都比较陌生,但安布罗斯上校已经可以从眼前的办公室的空气中嗅到紧张的气息。面对着自己上司的揶揄。安布罗斯上校只能尴尬的报以一个苦笑。

“好吧!在我们正式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先花上几分钟的时间来看一个东西,或许你们中有些人自认是安全系统方面和黑客攻击方面的专家。但是我相信下面你所看到的一切将不会让你们失望。”作为美国国防部负责网络和信息综合的副部长,兼任美国军事首席信息官(CTO)的约翰.斯坦波特并不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官僚,作为世界最为强大战争机器的心脏,五角大楼长年以来都是世界各地的电脑黑客所集中攻击的众矢之的。而正是在约翰.斯坦波特的任内,美国军方终于在这场艰苦卓绝的网络防御战中挽回了不利的景况。他成功说服了白宫的高层,让他们同意采用“以毒攻毒”的方法,向美国民间的黑客高手们伸出橄榄枝,邀请他们加入国防部的网络军队,携手对抗来自世界各地新兴黑客的网上渗透。

这个“招安”大计虽然很快便得到了来自美国军队五大兵种和联邦警方方面同僚的认同,但是要想让那些习惯了回避问题和风险的白宫政客,相信那些正在监狱或在逃亡中的破坏者,会乖乖的将他们的用以对社会造成威胁的能力变成一种贡献,却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不是总统迈克.李先生的全力支持,或许这一切终究不过是档案柜里的幻想而已。不过比搞定那些白宫的政客更为困难的是让那些桀骜不逊的黑客低头。

当联邦调查局动用武力将隐藏在全美各地的众多黑客强行召集到一起,召开首届“黑客联盟大会”之际,约翰.斯坦波特首先面带微笑的对在场的黑客们说:“我代表国防部邀请你们加入美国的政府部门或旗下企业,你们将可以继续从事你们日常所喜欢的工作,不过方向将由进攻转成防御。”不过,约翰.斯坦波特的热情似乎并没有得到对方的任何认同。在聚光灯和MP5型冲锋枪之下的这些打扮另类的年轻人似乎根本没有怎么打算理会这位穿着名牌西装的大叔,不时发出的阵阵讪笑似乎成为了这位美国军队首席情报官发言的全部回答。

“好吧!把它拿上来……。”

约翰.斯坦波特面对着眼前的尴尬似乎并不在意,随着一声清脆的响指,数个来自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彪型大汉提着美国军队网络部队的标准配置武器—外壳材料采用铝镁合金的加固型军用笔记以及造型前卫的比利时FN公司生产的P90型单兵自卫武器。这些眩目装备的出现显然吸引了一些人的目光。“我想我在你们眼中不过是一个你们并不喜欢的官僚,不过你们应该都清楚官僚的特点—那就是永远都不能相信,所谓的防御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只要你们能够作到,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网络都是你们攻击的对象……。”随着约翰.斯坦波特的鼓惑,整个房间里回荡着这些正处于最不安分年纪的年轻人雷鸣般的欢呼和掌声。

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三)下

而今天他们之中便有多位互联网历史上传奇性的黑客就坐在曾以抵抗黑客袭击为己任的安全系统方面专家安布罗斯上校等人的身边。他们中有些人理应还在联邦的监狱内把牢底坐穿,有些人还在政府的悬红通缉之下以“流浪黑客”的身份到处滋事。但这一切似乎都不印象他们此刻在五角大楼里成为美国武装力量中的一员。显然和安布罗斯上校一样,他们同样对今天这个紧急会议的主题依旧处于懵懂之中。而随着占据会议室大半幅墙壁的投影仪的徐徐打开,所有的谜题最终都会得到解答。

“上个月初在位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首都开罗附近的吉萨,埃及陆军的战略指挥中心突然遭到不明身份的黑客的攻击。在短短的半个小时之内,攻击者轻松的从埃及陆军的信息指挥系统的‘后门’切入,令埃及军方的多重防火墙行同虚设。”在巨大的投影仪上,一组组繁琐的计算机程序和代码不断的显现,在外行人看来这种无法为人类所解毒的字符几乎宛如天书符咒,但是在与会的众多专业人事的眼中,这些数据却透露着众多有用的信息。

系统后门一般被称为“Back

Door”,这是一种绕过安全性控制而获取对程序或系统访问权的方法。在软件的开发阶段,程序人员常常会在软件内创建一定数量后门以便可以随时修改程序中的缺陷。但是如果这些“后门”被其他人知道,或是在发布软件之前没有删除后门,那么它就成了安全风险。从而被黑客作为安全系统的漏洞而遭到攻击。

在民用系统中,“后门”几乎无所不在。利用这种弱点进行攻击的“后门程序”被广泛的称为“特洛依木马”(往往也被简称为“木马”),其用途在于潜伏在电脑中,从事搜集信息或便于黑客进入的动作。而后门程序和其他电脑病毒最大的差别,在于后门程序不一定有自我复制的动作,也就是后门程序不一定会迅速“感染”其它相连接的电脑。而在微软一家独大的系统平台时代,微软公司Windows

Update更成为了最为著名的后门程序。

不过唯一的区别在于:Windows

Update的功能较为简单,不外乎以下三个,开机时自动连上微软的网站,将电脑的现况报告给网站以进行处理,而微软公司的网站则通过Windows

Update程序通知使用者是否有必须更新的文件,以及如何更新。如果我们针对这些动作进行分析,则“开机时自动连上微软网站”的动作就是后门程序特性中的“潜伏”,而“将电脑现况报告”的动作是“搜集信息”。因此,虽然微软“信誓旦旦”地说它不会搜集个人电脑中的信息,但如果我们从Windows

Update来进行分析的话,就会发现它必须搜集个人电脑的信息才能进行操作,所差者只是搜集了哪些信息而已。

“这并不是件很复杂的事情,利用后门程序进行攻击一直都是我们黑客的惯用伎俩。”面对着眼前所出现的情况,坐在安布罗斯上校身边年仅25岁的米特尼克显然对这一切都毫无兴趣。曾被誉为“世界第一黑客”的米特尼克在15岁的时候,就利用家中的电脑成功侵入了北美空中防务指挥系统、美国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等这些美国防守最严密的网络系统。他因此受到美国联邦调查局的通缉,并于1995年被逮捕。正如美国爱达荷州国家工程与环境试验室网络安全中心负责人保罗所说—没有哪台联接到互联网的电脑系统能够不被入侵,不管它是通过调制解调器上网还是通过固定线路上网。”保罗指出,只有那些完全和外界隔绝的电脑系统才能够对入侵做到完全免疫。

“在接下来的几分钟内,攻击者对埃及陆军的信息指挥系统释放了多种武器级别的军用计算机病毒。通过这些病毒程序制造出一系列的虚拟信号和影像成功欺骗了埃及陆军司令部的值班人员。”面对米特尼克的轻蔑,美国陆军首席情报官斯蒂文.鲍特尔少将并没有作出正面的回应,在他身后的投影仪上,数个代表着以色列陆军的红色箭头正高速越过埃及与以色列的边境地区。即便已经事先被告之了是一场骗局,但是此刻坐在会议厅的大多数美国军方人士已经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震撼。

为了迫使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停止向以色列南部发射火箭弹。以色列军队一度封锁所有通往加沙地带的过境通道,而巴勒斯坦武装人员则将加沙地带边境口岸拉法的隔离墙炸开几十个洞,数以千计巴勒斯坦人这几天涌入埃及境内抢购食物和燃料等生活用品。鉴于目前中东地区复杂的局势,以色列难道真的不惜发动第6次中东战争吗?恐怕当时开罗的埃及政府高层的神经已经绷到了极限。毕竟在1979年埃以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和平条约之后,两国并没有走向正常的国家交往,而是处于一种脆弱、微妙、不冷不热的“冷和平”状态。

“不过好在埃及陆军所装备的这套信息指挥系统是由我们开发,我们同样拥有自己的‘后门程序’,我们几乎和埃及人同步发现了‘以色列人入侵’的信息。经过了我们位于中东上空的军用卫星的确认,总统先生立即通过直线电话与埃及和以色列两国的高层接触,最终缓解了这一可能导致战争的危机。”斯蒂文.鲍特尔少将所说的丝毫没有夸大其词的意味,毕竟在历史上多次遭遇以色列军队先发制人的打击之后,埃及军队一直处于枕戈待晨的状态,随着以色列陆军展开单边行动的消息,埃及陆军的数个主力装甲师纷纷进入一级战备状态,大批由美国特许生产的M1A1型主战坦克已经进入了集结抵御,随时准备开赴边境战场。

“这显然是一次有准备的网络打击。对方在攻击得手后的短短几秒种内便切断了所有的联线,躲过了我们所有的侦测。”斯蒂文.鲍特尔少将无奈的转过头去,投影仪上出现了一幅巨大的中东地图。“我们猜测攻击者很可能来自中国,近年来北京方面一直在谋求着获得非洲丰厚的自然资源和辽阔的市场。而他们在这一地区的潜在盟友正是埃及的邻国—利比亚和苏丹,而这两个国家历史上都与埃及有着领土上的争端。”紧接着发言的是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卡特赖特中将,作为美国军方网络战部队的最高指挥官,这个曾经越战中的英雄显然还对遥远的东方怀有深刻的敌意。

埃及和苏丹两国之间曾因英国殖民统治的后遗症而对非洲红海沿岸的哈拉伊卜三角区主权存在争议,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小规模的流血冲突。而埃及与利比亚的双边关系则可以称的上是一波三折,20世纪初埃及和利比亚这两个国家曾经亲如一家,埃及、利比亚和叙利亚三国甚至曾宣布要成立“阿拉伯共和国联邦”,并要在1973年9月前完全“合并”,但最终因建邦问题矛盾重重,未能实现。此后由于埃及与以色列的单方面和解,两国一度交恶,甚至在边境的沙漠地区动用重型武器,爆发过令世界侧目的“四日战争”。而在1989年10月两国元首的成功互访。这两个阿拉伯兄弟似乎重归于好,但是出于这三个国根本政治利益的影响,利比亚和苏丹最终都很难与美国的在中东的传统盟友—埃及亲如一家。

“的确我们也曾怀疑过这一次攻击是中国军方黑客部队的行动,目的是为了在中东地区制造紧张局势,疏离我们与埃及两国的双边关系,同时牵制正在赶往阿拉伯海地区的第五舰队的“斯坦尼斯”号和“里根”号航母战斗群。但是在一周之后发生的另一次袭击却让我们对攻击者的真实身份产生了怀疑,这一次遭遇攻击的对象同样还是在中东地区,首先遭遇袭击的是位于利雅得的沙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苏丹王子空军基地和位于科威特的多哈兵营。这次攻击的手法与在埃及方面如出一辙。只是这一次‘狼来了’的对象换成了伊朗。”随着斯蒂文.鲍特尔少将低沉的声线,投影仪上出现了大批代表着伊朗空军战机和中程弹道导弹的红色符号正越过波斯湾飞向沙特,而大群伊朗陆军的地面部队则扑向弱小的科威特。“如果说以色列是我们在中东的烦恼,那么伊朗则是中国在西亚的麻烦。特别是在目前的情况之下,中国政府依旧需要来自伊朗的石油以支撑其在南亚次大陆的军事行动。

“这或许是基地组织最新一轮的恐怖行动,利用计算机病毒将全世界的热点地区的主要国家囊括其中。建立一个‘僵尸网络’。在必要的时候引发一场全球性的冲突。”此刻发言的是曾经以“僵尸病毒”名噪一时的简森.詹姆斯.安切塔,作为美国本土地下黑客组织—“机器人程序大师”的著名成员,简森.詹姆斯.安切塔曾利用自己开发的“远程黑客控制程序”,

将包括美国防部和海军武器研究中心的保密电脑在内的多达40万台电脑组成的一个庞大“僵尸电脑网络”。

安切塔所编写的这种“僵尸”病毒甚至可以突破美国军方电脑的高等级保护,并成功地对美军的各种电子技术设备实施监控,甚至可以控制军用导弹的发射。一度委实令美国安全机构十分担心。不过这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当时却并没有想到将自己发明谋取暴利,他只是一些网络广告公司签下代理合同,通过自己的“僵尸”病毒操纵数十万台受感染电脑下载弹出式广告软件,以此挣了6万美元而已。

“当然我们不排除这种可能,但是在这次行动中,攻击者不再满足于认识攻击。他们成功激活了我们隐藏在系统之中的固体病毒,在短短的15分钟内便瘫痪了沙特和科威特两国军方的绝大部分指挥系统。”计算机的核心—

“中央处理器”的生产大国,美国也曾是电脑其他组件如主板、内置式调制解调器的主要生产国。全球销售的约90%的计算机使用了美制芯片等组件。因此美国军方长期以来便一直在进行将带有病毒的计算机系统直接或间接卖给目标国家的行动当这些国家与美国为敌时,便可激活隐藏在计算机内部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芯片”,将直接或间接地对敌方国家和军队的计算机系统造成许多麻烦。而众多美国盟国所广泛采用的指挥系统中,这种潜伏的病毒更是多如牛毛。甚至连美军自身所使用的信息系统之中也并非绝对安全。

“这些行动可能包含着无数的含义,我们可以推想其背后有着一系列复杂的阴谋。但是单纯从技术角度上来看,这两次行动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攻击,而只是测试而已……。”就在所有人都感觉陷入了无边的迷雾中之时,安布罗斯上校却轻描淡写的说道。“对方的目的并不是真正要瘫痪这些系统,而是在测试这些系统安全性,寻找我们所研制的指挥系统的弱点。而且我敢说他和我一样是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

而就在五角大楼内这场会议召开的同时,在位于新德里郊外的一片密林之下。一个曾经为了防御核攻击而建设的地下掩体内,此刻数以百计的印度军方黑客正在紧张的进行着攻击前的最后准备,而在他们的身后一个20岁左右的瘦削青年正面带微笑等待着胜利的到来,他就是被印度喻为“黑客之王”的法里特,实际上年仅22岁的法里特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黑客,他的特长更多的是系统安全方面的,可以说是一名网络防御战方面的专家。但是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的学习,却让他成为攻守兼备的黑客,此刻面对祖国的召唤,他终于第一次将平生所学用于了战场之上。而他们的目标也很明确—位于拉合尔的巴基斯坦陆军信息指挥系统中心。

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四)

作为世界上第一个以“伊斯兰”命名的国家,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没有他在中东的那些阿拉伯兄弟那般的幸运,全知全能的真神安拉并没有赋予这个国家更多可以出买的黑色黄金。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巴基斯坦长期以来的经济都以农业为主。从阿富汗高原之上奔腾而下的突厥骑兵在这里成为了南亚最为优秀的农民,在莫卧尔王朝统治时期,他们在被誉为“粮仓”的印度河平原和北部山谷建成庞大而先进的灌溉系统,为水稻、小麦、棉花、甘蔗等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利条件。通过一年的耕耘,巴基斯坦人在粮食方面基本可以自给自足,而大米和棉花甚至还可以少量出口。由于地处亚热带,这里的水果资源更是非常丰富,素有东方“水果篮”之称的巴基斯坦,在平原洼地盛产香蕉、桔子、芒果、番石榴和各种瓜类,而在山地高原则盛产桃子、葡萄、柿子等。

但就想所有依旧停留在农业经济时代的国家一样,巴基斯坦依旧无法适应一场耗日持久的对外战争,特别是当战线无限向着敌国的纵深延伸出去之时,整个国家本身用来维持的正常运转的大量资源被越来越多的投入到战争之中,化成硝烟消融于空气之中。普通民众在开战之初的亢奋最终在日益稀缺的资源和越发严格的控制面前转化成了压抑和不满。而在印控克什米尔问题上遭到巴基斯坦正规军压制的圣战组织、在美国推行的“反恐”战争与巴基斯坦军队多有龌龊的伊斯兰主义极端分子、以及得到西方支持的所谓“民主精英”们此刻正在利用这种情绪,向穆沙拉夫所领导的军政府频频发难。而面对着眼前的窘境,伊斯兰堡方面似乎也没有更多的解决办法。穆沙拉夫和他的幕僚们只能更多的寄希望于指挥着巴基斯坦陆军几乎所有突击力量的基亚尼上将可以迅速的达成预设的战略目标,结束这场耗费巨大的战争。

而此刻在作为巴基斯坦对印作战的指挥中枢,在巴基斯坦东部重镇城市—拉合尔郊外的萨果达空军基地里,到处可见巴基斯坦海、陆、空三军参谋人员忙碌的身影。虽然从冷战中后期开始,由于受到美国全球战略的影响,巴基斯坦在三军装备、核能技术、弹道导弹等领域都与中国展开了密切的合作,但是在军队的指挥系统和组织架构方面,巴基斯坦依旧沿袭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标准,目前指挥着巴基斯坦军队在印度境内向新德里方面挺进的正是在美国五角大楼帮助之下建立起来巴基斯坦全军联合的信息指挥网络。

巴基斯坦这个曾经在冷战时代牵制苏联中亚战略集团的这个传统盟友,曾为了拉拢印度而一度为华盛顿所抛弃。但是随着“9.11”事件的爆发,为了打击以阿富汗为主要根据地的“基地”组织,五角大楼又再度向巴基斯坦伸出了橄榄枝。而印度在21世纪初在自我膨胀和对外扩张之后可能导致最终崩溃,更令美国政府对巴基斯坦青睐有加,大量曾经向伊斯兰堡所关闭的军售大门又重新打开,而走在世界前列的信息指挥网络更是巴基斯坦所迫切需要的。

正如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所说:“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是科学范式的转换推动的,当发生科学革命时,科学发展将由一种新的范式所规范。”而人类战争的历史也一再表明,每一次战争形态的变革与科技革命紧密相关,当新的科技革命发生时,必将会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强烈地冲击和影响军事领域。从第一次海湾战争以来的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举世瞩目,信息化战争形态凸显雏形,并正在使作战方式、作战指挥和后勤保障等领域都在发生“骤变”。

而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后,世界各军事强国都从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的摧枯拉朽般的攻击中充分地感受到网络化指挥的巨大魅力和能量,因此也竞相加强以信息网络系统为依托的网络化指挥建设,并在各自的军事变革与转型中不断地强化网络化指挥理念。一直面临着战争威胁的巴基斯坦同样迫切希望可以迅速搭上从机械化战争形态向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变的这趟快车,但是糟糕的科技基础和贫弱的国力却无一不限制着巴基斯坦军方的这一需求,而一直以来的合作伙伴—近邻中国在这个领域也同样处于摸索和起步阶段。虽然知道采用了美国的信息指挥系统,便可能在以后的军队战略上受制于人,而五角大楼向来喜欢留有后招的习惯,更可能在整个系统之中埋下无数的定时炸弹,但在当时的情况之下,伊斯兰堡别无选择,只能被迫的吞下来自五角大楼的糖衣毒药。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中国人都曾指责过伊斯兰堡背信弃义,有奶就是娘。但实际他们却都忽视了巴基斯坦虽然是中国的盟友,但却也要有限考虑自身的利益。而在中国军队自行研制和开发的信息指挥系统上,巴基斯坦更担负着一个窗口的角色,大量美国军队在信息战方面成熟的技术和理念正是通过巴基斯坦这座桥梁为中国的科研人员所接受和借鉴。

“天气正在转好,我们的战鹰终于可以出击了。借助着空地协同的打击,相信我们的装甲部队可以迅速的从两翼突破印度陆军的防御,迂回合围新德里以西的印度陆军目前集结的重兵集团。一举歼灭这支印度陆军最后的战略预备队。”站在巴基斯坦三军联合信息指挥系统巨大的电子沙盘面前,基亚尼上将自信满满的向整条战线上的师一级指挥官宣布道。

连续几日来席卷印度西北部的沙尘暴显然大大阻碍了占据空中优势的巴基斯坦空军战机的出动效率,而传统的地面攻坚战更多的时候是在用炮弹和鲜血丈量土地,在过去72小时的战斗中,巴基斯坦陆军已经付出了近5000人的伤亡,200多辆坦克和装甲车被击毁。虽然印度方面的损失可能更为惨重,但是受到国力的限制,巴基斯坦是无法承受这样的消耗战的。而随着沙尘暴的间歇,巴基斯坦陆军迫切希望借助着自身三军联合信息指挥系统,打出一场漂亮的空地协同、高速穿插的装甲突击。

其实巴基斯坦军方目前所采用的这套三军联合信息指挥系统,功能并不能算是先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仅是美国陆军的战术指挥控制系统(ATCCS)的一个简化版本,然后以陆军的战略信息系统为基础,横向与海军、空军实现了联网而已。作为世界信息战军事革命的领头羊,五角大楼一直以来都在致力于建设一体化C4I和一体化C4ISR系统,以代替各军种独立建设的“烟囱式”的C4I系统。而其中陆军作战指挥系统只是美国陆军的一个发展项目,它使陆军拥有高速战术计算机系统,并提高陆军现有的通信能力。而这套系统主要由:陆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AGCCS)、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ATCCS)和数字化部队旅及旅以下战斗指挥系统(FBCB2)这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陆军全球指挥控制系统可以满足陆军战略指挥控制的基本需求:软件、硬件、执行联合作战计划和实施系统的数据库以及支援联合司令部和联合参谋部、联合军种系统的数据库。系统还可以陆军指挥官提供分析行动进程,制定、管理和支援陆军战场参联会战争计划的能力,报告陆军行动状态,实施动员、部署、运用以及为陆军部队支援常规联合军事行动的后勤支援能力。可以说一套主要针对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进行作战和实施行政指挥控制的国家网络系统。不过出于自身国家安全的考虑,五角大楼不会向任何国家出售这套系统的核心代码。

数字化部队旅及旅以下战斗指挥系统顾名思义是该系统向从旅到旅以下最低级别的战术单位(班)提供战场态势和指挥控制的系统。包括:特种用途的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数字化部队指挥软件系统、定位导航和报告系统、全球通信系统接口和数字化部队战斗识别环境等5个部分。在美国陆军的数字化部队也还处于试验阶段的今天,这套系统对于大多数国家的陆军来说依旧是曲高和寡的。

所以陆军战术指挥控制系统便成为巴基斯坦和众多美国军事盟友的最佳选择,作为陆军作战指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这套系统严格定义上还只是一套典型的战术C3I系统。(即指挥、控制、通信与情报系统),还远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C4I甚至C4ISR的标准。但是却足以满足巴基斯坦军队的要求。该系统旨在提高战场重要功能领域指挥控制的自动化和一体化,可以使指挥官在复杂战场电子环境下,有效控制信息资源,协调作战行动。

虽然在美国陆军之中主要装备于美国陆军的集团军及其以下部队,但是在美国陆军编制序列之中集团军一直都是美国实施战役作战的基本军团,其编制不固定,通过会辖3个军、9至15个师,以及数量庞大战斗支援和勤务支援部队。而其所拥有的技术装备的数量更往往会超过一个中等陆军强国举国所有。因此也可以满足获得这套系统的美国盟友却往往将其作为战区甚至战略指挥系统来使用的要求。

借助着这套系统的帮助,巴基斯坦陆军基本建立一个从营级单位到战区无缝信息指挥体系。此刻在巴基斯坦的三军联合指挥系统之中,巴基斯坦空军的8个战斗机/攻击机中队和2个攻击中队已经悉数整装待发。在辽阔战线之上,数以千计的印度军事目标正等待着他们的猎杀。就在基亚尼上将所在的地下指挥中枢数公里的地方,萨果达空军基地的跑道之上,巴基斯坦空军第9战斗机中队的指挥官卡特里中校正耐心的等待着地勤人员对他的战机进行出击前最后的检修。“我们的目标是摧毁位于纵深的印度陆军装甲集结点,你们每个人都可以消灭数十辆印度佬的坦克。”望着自己心爱的战鹰机翼之下所挂载着的沉甸甸的毁灭,卡特里中校有些自豪的向自己的部下们说道。

虽然经过了洛克希德.马丁航空系统部的改进,巴基斯坦空军的F-16A/B型战斗机已经可以使用美国空军的JDAM“联合空地防区外攻击弹药”、EGBU-27“复合制导炸弹”和高速反辐射导弹等先进的对地攻击武器,但是在他们真正为美国的利益搏杀之前,传统的集束炸弹和AGM-65A/B“小牛”型电视指导炸弹依旧还是他们的标准配置。

“我可不能输给那些驾驶JF—17‘雷电’的菜鸟。”随着战机在跑道上缓慢的滑入起飞位置,卡特里中校在自己的心中默默的念道。凭心而论,卡特里中校对于中国和巴基斯坦联合研制的JF—17“雷电”型战斗机并没有太多的成见,在美国人最终宣布将重新向伊斯兰堡销售F—16型战斗机之前,他一度甚至曾对驾驶JF—17“雷电”型战斗机充满着期望。但是现在一切都变了,中—印之间的战争使巴基斯坦空军迎来了久违的春天,大量涌入的新型F—16型战斗机和JF—17“雷电”型战斗机生产线的全面启动,令众多一直都在飞中国在上个世纪生产的歼—6、歼—7型战斗机的二线中队都迅速换装,第9战斗机中队的皇牌地位在装备上已经不再明显。因此卡特里中校迫切需要一场胜利来证明自己的实力。

炮击、依旧是炮击,巴基斯坦陆军的这一轮攻势再一次在炮声中全面的展开了,巴基斯坦空军第9战斗机中队的战机便在这震撼整条战线的隆隆炮声之中翱翔于天际。已经在前面的连续打击之中损失了近80%战力的印度空军无力拦截他们的飞行。而印度陆军的防空导弹和高射炮群此刻似乎也选择了沉默。卡特里中校和他的战友们轻松的抵达了目标空域的上空。“目标确认。”按照信息指挥系统的引导,他们迅速找到了那一群正在印度河平原之上高速奔驰的目标。“敌军坦克纵队,数量不明。”随着高度的降低,卡特里中校已经可以看到那些呼吸着黑色烟雾的钢铁猛兽了。

“全编队俯冲投弹……。”为了避免高空投放的集束炸弹布撒区域太广,卡特里中校命令自己的部下采用浅俯冲投弹的方式。巴基斯坦空军第9战斗机中队的6架F—16B型战斗机鱼贯而下,采取低空高速的方式投掷。随着美制MK20Ⅱ“石眼”型集束炸弹降至预定的高度,带有4

片控制面的并带有花状突出物的圆柱形弹箱迅速炸开,200多枚尾翼呈箭形的MK118型子弹药飞射而出。这些前部为细炸高棒,头部为前粗后细的锥形装药的子弹药可以高速冲击装甲目标顶部,可击穿

50-80 毫米钢甲。一枚MK20Ⅱ“石眼”型集束炸弹便可以杀伤4800平方米内的装甲目标。

随着呼啸而下的集束炸弹一一炸开,整个平原之上到处可见高速倾泻而下的弹雨,一辆又一辆坦克和装甲车辆在运动中被击中,在此起彼伏的爆炸声中瘫痪在地。“确认攻击效果,对还有战斗力的目标使用‘小牛’进行攻击。”虽然集束炸弹攻击的效果令人满意,但是卡特里中校显然并不会因此而满足。他率领着编队再度折回战场,这一次他们将使用机翼下方的AGM-65A/B“小牛”型电视指导炸弹对依旧在行驶之中的敌对目标进行精确打击。虽然在美国空军的实战之中用于打坦克的通常是红外成像制导的AGM-65D型。而属于电视制导的早期型号的

AGM-65A/B型容易受到战场环境的限制,可能因为烟雾弥漫、亮度太低等因素而无法发挥威力,但是作为久经沙场的老鸟,卡特里中校显然相信自己的能力。

他娴熟的操纵着自己的战机翱翔在200米左右的高度上,仅搜索了不到10秒,迅速发现并截获目标,同时令目标处在瞄准十字线中央,迅速选择要发射的导弹,使其陀螺开锁并抛掉头罩,其摄像机随即向飞机座舱内的电视监视器传送飞机前方的全景实时视频图像。卡特里中校迅速将电视监视器的十字线对准目标图像,只要使导引头锁定目标后就可以发射导弹。但就在这个刹那之间,卡特里中校却意外的从视频图像中发现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景象……

“那是一辆我们陆军的‘哈立德’型主战坦克,我们在攻击自己人。”卡特里中校慌乱的退出了攻击模式,而在他的机翼下方,一个巴基斯坦陆军机械化步兵营已经在硝烟中消耗待尽。“这是怎么回事?”基亚尼上将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巴基斯坦陆军的这次攻击已经变成了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就在巴基斯坦陆军进攻开始前的半个小时内,一直避免着炮战的印度陆军却意外的先行开火,进行了空前猛烈的火力反准备。巴基斯坦陆军并不害怕炮火,但是令人郁闷的是印度陆军积蓄已久的炮火竟如同长了眼睛一般,每一发都准确的落在巴基斯坦陆军的炮兵阵地、进攻集结地域、指挥中心等要害环节。而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空军,竟将众多的炸弹投到了自己陆军的进攻队列之中,一切似乎都乱套了。但忧心憧憧的基亚尼上将此刻并不知道,一切才刚刚开始。

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五)上

当1946年2月14日一个名为“埃尼阿克”(ENIAC)的新生儿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莫尔电机学院内“呱呱坠地”,即便是最大胆的预言家也不敢肯定这个占地面积达170平方米,重达30吨的巨大怪物最终会改变人类社会的固有生活模式,并将战争的全貌也改的面无全非,虽然“埃尼阿克”—这台人类历史上第一部真正现代意义的电子计算机生而为战,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军械部为研制和开发新型大炮所产生的极为繁重的计算任务,令美国军方出资资助了莫克利博士天才般的设想。

不过这个在情人节诞生的新生命却并没有给他的设计者带来更多的甜蜜,虽然它的计算速度快,每秒可从事5000次的加法运算,这比当时最快的继电器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要快1000多倍。但是它那174千瓦/小时的“食量”却也同样令人吃惊,据传只要它每次一开机,整个费城西区的电灯都为之“黯然失色”。虽然伴随着平均每隔15分钟就要烧坏一只的真空电子管,“埃尼阿克”和它的后裔们开始逐渐的进入了人类的生活,不过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依旧只是实验室和科研机关内的众多工具之一。但正如一个学者所说:“生活本来是平静的,后来计算机想要相互对话,情况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埃尼阿克”诞生之后的第23

个年头,网络降临了人间。

1969年,美国国防计划署开始建立了作为军用实验网络的阿帕网,起初只在4台主机之间进行相互对话;但短短两年以后,已有19个节点、30个网站被联接了起来;4年以后,也就是1973年,阿帕网上的节点又增加一倍,达到了40个。阿帕网迅速膨胀,很快构建起一个把不同局域网和广域网连接起来的互联网,这就是最终因特网的雏形。不过因特网的真正发展是20世纪80

年代末的事情。1987年,与因特网相连的主机数只有1万台,1989年主机数突破1

0万台,1992年主机数突破100万台。网络以迅猛发展之势,在几乎包罗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迅速渗透到军事领域的各个角落。网络逐渐成为了信息战争中敌对双方打击和防护的重点的目标,以计算机网络为主要攻防对象的全新作战样式最终应运而生。

1988年11月2日晚,美国国防部的战略 C4I指挥系统的计算机主控中心和各级指挥中心相继遭到不明计算机病毒的入侵,共约8500台军用计算机在短时间内感染计算机病毒,其中6000部无法正常运行,导致直接经济损失上亿美元。而这一切不过是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23岁的研究生罗伯特.莫里斯所制造的一个过分的恶作剧而已。作为美国国家计算机安全中心(隶属于美国国家安全局NSA)首席科学家的儿子,罗伯特.莫里斯不仅和由他发明的网络蠕虫病毒一起成为了黑客历史上的传奇。更向美国国防部展示了网络战的基本方式和巨大威力。

“我们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军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为依赖计算机网络的武装组织了。五角大楼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这个由210万台计算机、1万个局域网、100个广域网、200个指挥中心和16个大型计算机中心组成的庞大系统,使我们强大武装力量的每一个举动从军事指挥、武器装备,直到人员调动、发放军饷,没有一样可以离不开计算机。”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五角大楼内,在汇集着美国军方最为擅长于网络攻防战的各界精英的会议室里,几乎所有人的都在耐心的听着迟到的安布罗斯上校此刻的侃侃而谈。

“上校,请不要再重复一些我们大家都清楚的事实了,我们需要的是答案,一个关于这一切问题的答案。”终于美国战略司令部司令卡特赖特中将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情绪,毕竟当他在前线与越南空军的米格-21战机激战之际,安布罗斯上校可能还在赶去中学的校车上呢。“请耐心一点,我敬爱的卡特将军。”显然安布罗斯上校对自己的推论显得胸有成竹。

“无论是如何发达和完备的军用信息系统,无论设置有多少道防御措施,总会有人找到一种简单的入侵方式。”而在位于新德里郊外的印度军方网络战中心内,被印度军方征用的“黑客之王”—法里特此刻正得意的关注着自己所策划的一次次成功的攻击。在这里每一次键盘轻松的振动,往往都意味着千里之外战场之上的炮声隆隆。强大的巴基斯坦陆军此刻已经被法里特和他的战友们搞的晕头转向。在南、北两个攻击方向上,巴基斯坦陆军的5个精锐集团军所统辖的数以百计的营级作战单位正清晰的显示在印度西部军区司令—帕斯里查中将面前的电子沙盘之上,可以说凭借着法里特和他的黑客军团,印度陆军第一次在战场之上享受到了“单向透明”的制信息优势。

“我们已经成功的压制了巴基斯坦人的炮群,真是要多谢法里特和那些来自‘北方的朋友’啊!。”随着印度军方网络战中心内不断将从巴基斯坦指挥系统内截获的巴基斯坦炮兵的损失报告送来,帕斯里查中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他的豪赌至少没有血本无归。印度曾经一度认定野战炮兵的作用仅是支援步兵和装甲兵的作战行动,因此野战炮兵也自然不过是后二者的“附庸”而已。但是随着与巴基斯坦之间的连场激战,印度陆军的领导人才逐渐清晰的认识到,在旷日持久的消耗战中,反炮兵战才是野战炮兵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未来的战场上,野战炮兵将以更多的时间独立地与敌方野战炮兵进行火力对攻。因此从1997年7月开始印度陆军着手组建了第一支独立的军属野战炮兵师。这支部队也就是帕斯里查中将麾下印度陆军第2集团军所属的第1炮兵师。

印度陆军的野战炮兵师总兵力为8OOO人左右,下辖2个野战炮兵旅和1个混合炮兵旅。混合炮兵旅是印军炮兵的最新建制单位,下辖1个“大地”(Prithvi)战术导弹群、1个“旅风”多管火箭炮团、1个通信团和1个警戒与目标侦察分队,全师共有9

个炮兵团和1个战术导弹群。印军将原军属野战炮兵旅扩编为炮兵师,是加强野战炮兵的一大举措。炮兵师的火力相对炮兵旅的火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其主要标志是炮兵师装备了印军历史上第一种战术地地导弹系统和远程多管火箭炮,使野战炮兵的火力范围首次达到了7O—15O千米。对于印度陆军及其野战炮兵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虽然印度陆军一度气冲斗牛,豪气万丈的要对自己炮兵都进行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在印—东战争爆发之前,印度陆军也仅编制了2个军属野战炮兵师而已。而且除了隶属于西部军区的第1炮兵师之外,组建于1999年的第2野战炮兵师,隶属于南部军区的第1集团军,此刻已经可以说是站在敌对的立场之上了。因此这最后一支新德里可以掌握的地面火力强袭力量自然被帕斯里查中将视为珍宝,一直以来都小心翼翼的雪藏在位于自己防线纵深的隐蔽工事内。惟恐成为了四面出击的巴基斯坦空军翼刀下的猎物。

但是凭借着法里特等黑客的努力,帕斯里查中将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对手的全部战略部署。面对着先发制人打垮对手远程打击手段的机会,帕斯里查中将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犹豫和踌躇。他果断的命令印度陆军第1炮兵师和各师所辖炮兵旅火力全开,向着巴基斯坦陆军的纵深进行精确而密集的大规模炮兵。一门门印度陆军所广泛装备的瑞典制FH-77B型155毫米榴弹炮在夜色中被艰难的被推入了阵地,在黎明时分他们的齐声怒吼顷刻间便打断了巴基斯坦陆军的脊梁。

“关键还是制空权,虽然我们成功的利用修改战地坐标的方式欺骗了巴基斯坦空军的战机,让他们将毁灭布撒到自己的战友头上。但是随着巴基斯坦空军意识到问题所在,切断与陆军指挥系统的联系,启用自身的空中指挥系统。那么战场的天空将再一次落入那些穆斯林的空中。”虽然炮兵方面成功的火力反准备,让印度陆军在战场正面的防御战中,暂时挫败了巴基斯坦陆军的攻势。但是忧心忡忡的印度空军中将巴尔博拉依旧不得不提醒帕斯里查中将—巴基斯坦空军毕竟牢牢掌握着战场的制空权。此刻在拉合尔萨果达空军基地的跑道上巴基斯坦政府从瑞典购买的2架SAAB-2000型“爱立眼”预警机正等待着地勤人员清理完跑道,随着这些具有360度全方位探测能力的预警机升空,巴基斯坦空军将重整队型,再一次投入攻击。

“虽然我们昔日强大的鹰群遭到那些卑鄙的中国人、美国人以及的该死穆斯林们的暗算,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空军已经无力再战了。此刻便有一支勇敢的别动队正向着拉合尔的方向挺进……。”显然炮兵的突袭得手,给了帕斯里查中将以空前的信心。即便是战前并不看好的一支用于袭扰的偏师,此刻在他的眼中也被赋予了足以颠覆战局的希望。

“真想不到我还能死在这蔚蓝的天空之中。”驾驶着印度空军硕果仅存的2架俄制米格-27H型战斗轰炸机和2架米格-21型战斗机,已经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德那巴汗此刻正和他的战友一起飞向自己人生的终点。曾经云集了印度空军近百架战机的印度空军的安巴拉空军基地,在3月24日的那场席卷印度全国的风暴之中同样在劫难逃,当数十架宛如幽灵一般的中国生产的改进型“哈比”反辐射无人机悄无声息的出现在基地附近的天空之中,沿着探索天空的雷达波长俯冲而下,将机场附近的警戒雷达炸成了火球。所有印度空军的飞行员都已经意识到了大事不妙。缺乏实战经验的新兵们争先恐后的爬上各自的战机,向着跑道冲去,虽然天空未必安全,但至少比被自己的战机被摧毁在跑道上来的光荣。

但是就当数架新型印度空军的LCA轻型战斗机宛如惊恐的小鸟一般刚刚滑出跑道,准备爬升之际,一阵特别刺耳的爆炸声从300米左右的天空传来。伴随着一阵剧烈的振荡,德那巴汗看到宛如噩梦般的一幕,刚刚爬升到半空的印度空军战机突然象失去了生命一般垂直坠落,而他们那些在跑道上高速滑行的同僚而好象喝醉了酒的司机一样,任由战机胡乱冲撞最后在跑道上互相摧毁。“是中国人的电磁脉冲炸弹。”在这一刻德那巴汗便知道一切都已经完了。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他和他的战友一边在基地的防空洞内小心的躲避着从遥远的青藏高原上射来的弹道导弹。一边努力在众多被毁的战机上寻找出修复他们的可能。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成功的修复了不到10架老式的米格战机,最终凑成今天的这一支空中敢死队。虽然米格-27H型战斗轰炸机一度被作为印度空军的核航弹投掷平台,但是在被全面拔除了核牙齿之后,新德里也知道在战场上使用那些仅存的核航弹的结果—不仅将给予对方进行大规模核报复的口实,而且在无法保障制空权的情况下,这些危险的炸弹落在自己国土上的可能性要远大于落在敌境之内。所以今天德那巴汗和他的战友仅仅是这次决死轰炸的配角而已,真正的主角是他们身后那2架壮硕的俄制安—12型“轰炸机”。

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五)下

作为前苏联最为擅长于研制运输机的安东诺夫设计集团研制的一种战术中程军用运输机,被北约称为“幼狐”的安-12曾是前苏联空军在20世纪60至80年代中的标准军用运输机和战术空运主力机种。昔日红色帝国的长臂—前苏联第105空降师正是乘坐着它,驻地白俄罗斯的维杰布斯科起飞,千里奔袭布拉格,将杜布切克的春天扼杀在了摇篮之中。虽然从1974年起它的地位逐渐被新进的伊尔-76型运输机所取代,但是在出口的波兰、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等国的装备序列中却依旧老当益壮。而在印度空军之中,安-12型军用运输机更曾一度客串过轰炸机的角色。

在1965年爆发的第二次印巴战争之中,印度空军第44运输机中队的飞行员们曾驾驶着安-12型军用运输机轰炸了克什米尔高原上的巴基斯坦军方阵地。不过当时的印巴两国都还处于刚刚脱离襁褓的起步阶段,无论是空军战机还是地面防空火力都远非今日可比。所以安-12型军用运输机的临时客串,除了担心装在临时挂架之上的炸弹性能不稳定之外,并没有太大的风险。但是在今时今日的战场之上,印度空军再度将安-12型军用运输机派往一线却可以只能是一种几近疯狂的自杀行为。

此刻在印度空军的2架安-12型军用运输机20吨的货舱之内,各有1枚8吨左右的俄制重型空爆炸弹,这2个其貌不扬,宛如一个大型液化气罐的圆柱体此刻正安静的躺在轰鸣的机舱之内,如果不是弹体上赫然写着的俄文字样,或许谁也不能想到这也就是莫斯科所宣称的“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常规炸弹”—赫赫有名的“炸弹之父”。这种弹体之内装有7.8吨新型高爆炸药的毁灭之王,其爆炸威力相当于44吨TNT炸药,杀伤半径更达到330米。其威力甚至略胜于美国波音公司一直吹嘘不已的MOAB—“炸弹之母”。

在新德里雄心勃勃的备战计划中,在从莫斯科重金采购的4架图-160型“海盗旗”战略轰炸机的方案中除了310枚的Kh55巡航导弹之外,还有12枚“炸弹之父”型空爆炸弹。按照俄罗斯军方的宣传,这些威力强大的炸弹不仅是坚固掩体的“粉碎机”更是瓦解敌军抵抗意志最为有效的“重锤”。印度空军曾无数次的幻想过属于自己的图—160型“海盗旗”战略轰炸机掠过战场的天空,将一枚枚的重型空爆炸弹却粉碎自己的敌人。

但是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南部群山之中,4架不明国籍的螺旋桨式战场飞机却无情的终结了新德里的幻梦,失去了图—160型“海盗旗”战略轰炸机这个优良的平台,来自莫斯科的“炸弹之父”陷入了有弹无枪的尴尬之中。虽然美国空军的“炸弹之母”由于体积过于庞大,也不得不采用C-130系列运输机进行投掷。但是美国空军拥有世界上最强的战斗机群,往往可以轻而易举的掌握战场的制空权,而面对着高强度战争的消耗,印度空军却正在逐步的被逐出天空。

不过面对着与世仇巴基斯坦之间存亡在此一举的战略决战,印度空军还是决定铤而走险,由2架安-12型军用运输机装载这种杀伤力惊人的武器,在少数战斗机的掩护下从安巴拉空军基地起飞,长途奔袭巴基斯坦空军前沿最大的军用机场和指挥枢纽—位于拉合尔的萨果达空军基地。这个疯狂的计划与其说一次冒险,不如说是一次绝望的自杀。没有人会天真的相信,由这6架老旧的俄制战机组成的攻击编队,可能穿越由庞大的战斗机群和地面防空火力组成的巴基斯坦战场防空体系。

但是事实却给了印度人一丝希望,随着印度军方网络战中心内法里特和他的黑客战友成功的渗透入了巴基斯坦军方的指挥中枢,巴基斯坦军方的整个防空体系的部署情况便一目了然的呈现在印度空军的面前。在经过细致真正的策划之后,印度空军小心谨慎的为自己的这最后一击选择了一条相对安全的道路。

巴基斯坦的防空体系基本上以6部美制TPS-43G

3-D远程雷达为主构建起来,其他来自中国和英国的雷达作为其在中高空领域的补充。而45部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的机动脉冲多普勒雷达则负责对低空入侵者的监控。这一体系在巴基斯坦本土防御或许可以说是天衣无缝。但是随着战线的延伸,这个原本完善的系统需要面对更多而且更为广泛的挑战。大量新近占领的战区需要部署更多的防空雷达,但是巴基斯坦空军显然早已不将印度空军视为对手。所以在战区内仅有少数几部低空雷达担任着对空监视的任务。这一疏忽本身并不致命,因为在战区的天空之中几乎始终都有巴基斯坦空军的战机在盘旋着,但是当印度军方的网络战中心获悉了对手的全盘部署之后,这个漏洞显然给了对手以可趁之机。

印度空军的这支突击集群按照预定的飞行路线,首先从安巴拉空军基地起飞,向北进入印控克什米尔地区,这片土地目前正处于纷乱之中,刚刚接管主要城市的巴基斯坦陆军还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部署防空体系。这6架战机可以轻松的从这里切入巴基斯坦的领空。不过接下来的航程却是对这些飞行员技术和意志的终极考验,他们必须低空穿过巴基斯坦东北部的高原和群山才能真正的进入敌国的本土。而在这一地区他们要躲避的不仅是巴基斯坦军用雷达的监视,还有数不清的巴基斯坦对空警戒人员的眼睛。所以印度空军不得不选择在黎明时分出发,借助了灰蒙蒙的晨霾的掩护,向着拉合尔的方向挺进。

在印控克什米尔边境的山峦之中,德那巴汗失去了他的第一个战友—1架米格-21型战斗机在低空飞行中意外的撞上了山岩幻化成了黎明中的火球,但是幸运的是这一次意外似乎并没有触动巴基斯坦军队的神经,毕竟在辽阔的战线之上一场激烈的炮战正在全面的展开。巴基斯坦空军没有更多的战机可以被派去荒芜人烟的群山之中却调查一起莫名其妙的爆炸。

无暇为自己的战友默哀,德那巴汗和他的编队继续向南飞行。他们沿着巴基斯坦和印度的传统国境线低空飞行。一直以来都印度的苦难充耳不闻的天照大神这一次似乎终于显示了神迹。机群没有遭到更多的阻挠便接近了拉合尔附近的天空,但真正的考验此刻才开始。频繁起飞的巴基斯坦战机和机场附近的防空部队显然不会再对他们的出现保持承诺。首先发现他们的是巴基斯坦空军的野战高炮团。由于巴基斯坦在地对空导弹方面的投资极少,更多的时候巴基斯坦空军依靠高射火炮来保护自己的天空。

航速缓慢的安-12型军用运输机自然成为了这些高射火炮的猎物。在到处纷飞的曳光弹中,一架安-12型军用运输机的机翼率先被击中。虽然机组成员努力挽救着自己的战机,但是随着高度和航速的迅速降低,更多的炮火开始密集的招呼在这架可怜的战机身上。在绝望的情况,印度空军的飞行员选择了在一个足以摧毁自己的高度向巴基斯坦空军的高炮阵地投下了第一枚“炸弹之父”。

在早已沉默许久的空袭警报声中,萨果达空军基地一片慌乱。大多数的战机执行的都是对地攻击任务,所以到处可见为战机更换武器装备的地勤人员忙碌在各自的战机左右。而更多已经升空的战机则已经扑向德那巴汗的编队。虽然米格-27H型战斗轰炸机在设计之初便不是一款以夺取制空权为目标的空优战机。但是在德那巴汗这样的皇牌飞行员的手中,却依旧可以压制住同样没有配备中距离空对空导弹的巴基斯坦空军的F-16A/B型战斗机。

在漫天飞舞的Р-60红外型近距空对空导弹和AIM-9M“响尾蛇”近距离格斗导弹之中,德那巴汗和他的战友们奋力冲破巴基斯坦空军的层层阻截扑向自己的目标。“进入投弹程序……。”印度空军应该感谢安东诺夫设计集团的科研人员,他们在机头顶端设计了一个和轰炸机相近的全透明机头罩,可以让领航员在导航时轻松的观察地面情况。随着向左右打开的货舱大门徐徐打开,毁灭开始滑向地面,就在这架安-12型军用运输机准备投落这枚“炸弹之父”的瞬间,2枚AIM-9M“响尾蛇”近距离格斗导弹从它的后方急速扑来,那是正在返航之中的巴基斯坦空军第9战斗机中队指挥官卡特里中校的愤怒。在空袭区域的“误击”已经令他颜面无存,此刻再让印度人将自己的空军基地端了话,那么巴基斯坦空军干脆解散算了。

但就在卡特里中校所发射的导弹即将命中印度空军的这架运输机的刹那,一个高速掠过的黑影阻挡住了他的导弹飞行的轨迹。那是一架印度空军的米格-21型战斗机。卡特里中校几乎很难相信以米格-21型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可以飞到这里,或许答案只有一个。对方根本没有考虑过返航。“好吧!我用机炮也可以击落你!”

卡特里中校驾御着自己的战鹰猛的冲破由那架在空中被炸到解体的米格-21型战斗机的残骸,同时打开了机炮的按扭。借助着计算机计算提前量,再不断的根据弹道矫正射击,用F-16型战斗机安装在左侧边条翼内的M61A1型20毫米机炮击落大型目标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但就在一连串曳光弹的前方又有一架印度空军的米格-27H型战斗轰炸机牢牢的遮蔽住了卡特里中校的炮火,这绝对是一位老练的飞行员,他巧妙的用自己单薄的机身挡住了卡特里中校的每一次开火,甚至在驾驶舱被连续被击中,战机熊熊燃烧起来的情况,他依旧在用自己和战机掩护着那架安-12型军用运输机完成最后的投弹。“这绝不可能……。”就在卡特里中校的惊呼声中,一个黑色的圆柱体缓慢的从安-12型军用运输机的后舱门滑入了蓝天之中,随着不大的橘黄色降落色徐徐打开,毁灭已无法挽回。

目睹着他落下的方向,所有巴基斯坦空军的飞行员和地勤所能选择的只有掉头就跑。但是他们其实已经无论如何也逃不出死神的怀抱了。随着炸弹重重的撞击着跑道中央的地面,弹体内的化学混合浆状物会与周围空气相混合形成可燃性烟雾,并在相应的化学反应后爆炸。俄罗斯空军的这种“炸弹之父”采用了“两级引爆技术”。同传统武器相比,这种新型炸弹产生的冲击波与超高温作用距离更远,爆炸后产生的局部真空环境更能加剧这种炸弹的破坏力,爆炸不仅产生足以摧毁周围任何目标的剧烈冲击波,而且其火焰还会迅速耗尽周围数百米范围内的氧气,地面人员就算没有葬身火海,最终也会因窒息而死。

面对着机场方向徐徐升起的巨大火球和久不消散黑色的蘑菇云,卡特里中校只能无奈的选择转场飞向后方的查克拉拉机场。随着萨果达空军基地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巴基斯坦的空中优势便几乎不复存在。

第六十五章:俱卢鏖战(完)

敬请期待下一章:星月快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