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约国在南部和东部战线上的失利导致了在西线上的新攻势。
海战没有打出结果,那协约国在意大利倒向同盟国后,有必要在陆地战场上做出点成绩来振奋军心民气。
1915年9月25日,英法军队在香巴尼、洛一线发动了百万人规模的新攻势。
但是这个攻势在取得微末的进展后立即被德国人反击回来。
在战斗中,德军广泛采用了鲁登道夫将军在列日之战中运用的渗透突击战术,以强有力的小分队突击和强大预备队扩大战果的打法更适合于堑壕战背景下的攻击行动。
对此毫无准备的英法军队纷纷撤退,攻势发起后4天,英法军队又回到了出发阵地上苦苦支撑。
到了月底。
德军也在连续的作战中感到疲惫不堪,战线又恢复了宁静。
双方统帅部都在寻找新的突破点,都在调整前线的兵力部署,囤积大量的作战物资。
发力是短暂的,蓄力也许才是战争的常态。
不过在1915年10月以前的战争中,同盟国军显然占了上风。
在东线,德军击退了武装不足,补给困难的俄军,占领了几乎整个俄属波兰;巴尔干战争的快速结束,使得同盟军在德国优秀陆军将领奥古斯特·冯·马肯森上将的领导下,正在组织对俄国西南战线的进攻。
在地中海,意大利海军已经有效地组织起来,一场争夺地中海制海权的海战即将在意大利海军和英法联合舰队间展开,一旦协约国在海战中失利,那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就会落到同盟国手里,英国对远东殖民地的控制就将削弱,相应的要得到那里的物资补给就困难得多了。
中东的波斯湾战场,英军的进展也格外缓慢。
而约翰松爵士将军更向基钦纳勋爵提出了警告:“土军准备反击了!而印度师没有足够地力量!”协约国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作为其核心的英国,更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正在逼近。
英国政府新首相劳合一乔治清楚地看到:法国的人力正在快速消耗到警戒线水平,再有几次大规模的战役,法军将因没有男人去补充成为建制不全的残军。
俄国在战略上被包围了,保加利亚、土耳其、奥匈、德国形成了完美的环形包围圈,断绝了俄国通过波罗地海、黑海得到英法物资的希望。
如今的俄国只能通过效率不高运力低下地远东铁路从中国得到连防御都显得不够的物资。
因此,俄国人必然在近期内缩短战线,这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地区沦陷在同盟国军脚下。
而英国,在战争进行了一年后。
青年人不再积极地参军了。
疲态不合适宜地出现,各殖民地也有了不稳定的迹象。
这时些,都是英国皇家海军在大海战中的失利造成的。
当然,不能去责怪将军们,有丘吉尔的辞职就足够了。
首相在这样的战略危机下,把希望地目光投向了中国和美国。
中国对协约国的要求仍然用“绝对中立”和从同盟国撤走代表团来回答。
美国则要积极很多,也因此成为协约国积极拉拢的目标。
但是,美国政府现在还缺少一种参战前的国民情绪。
宣战。
可以不用什么理由,但是要让美国国民同意自己地政府宣战,那就需要足够强有力的理由,哦。
不。
也许是能够调动人们情绪的东西。
就在协约国和美国政府苦苦寻求这个东西的时候,在政治和外交上显得比较愚蠢的德国人主动提供了一个最好的契机。
1915年8月,德国人指控英国护士伊迪丝·卡维尔帮助恢复健康的协约国士兵从被占领的比利时逃到中立地荷兰,然后返回英国。
而作为受国际红十字会业务指导的伊迪丝·卡维尔小姐同样也照顾过不少于百计地德国伤员。
当然。
德国人在指控中并没有提到这些,对红十字会参与审判地要求也置之不理。
甚至。
被伊迪丝·卡维尔照顾过的德国伤员要求为这位“人道主义天使”作证也被断然拒绝!伊迪丝·卡维尔于10月11日被判有罪,随后处以死刑。
继1915年5月7日地“卢西塔尼亚”事件后。
国际舆论再次被拙劣的德国人激怒了。
伊迪丝·卡维尔死后。
对英国的贡献远比生前大得多。
成千上万激愤的男人志愿入伍。
这些人足够编制成一个标准的英国师。
国民已经低落了的战争情绪在政府的有意宣传下再次高涨。
而大西洋的另一边。
伊迪丝·卡维尔的事迹和遭遇被编印成小册子广泛发放,报纸上成天都有她的故事出现。
最具有影响力的反应来自国际红十字会的执行理事——大中华帝国皇妃珍妮·伯莱顿·龙在北京对帝国红十字会成员以及全国人民的讲话。
“国际道义和国际责任”由此扎根在中国人民的脑子里,民族崛起和世界地位的关系也深深地刺激了为国家强大起来而骄傲的中国人。
当然。
珍妮的讲话更多是代表红十字会呼吁中国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
抵制德国残酷的违背国际公义的行为。
不过,这番讲话却具有实在的政治意义。
首先。
皇家的姿态表现出来了,在皇后痛斥德国人之后,珍妮的讲话起到了强大的推波助澜作用,对国防军的影响尤其强烈。
真正上过战场的军人对护士、医生的感情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而大中华帝国国防军的高、中、低级军官以及骨干士官几乎都经历过战争,何况。
皇妃本人也是军人,是军医准将。
由此。
在中国涌动着一股暗流。
一股为国际责任,为帝国利益参战的暗流。
珍妮的讲话不仅仅影响到中国,还深刻影响到美国。
美国人本来已经有的那么一点点情绪被政府有意识地调动起来。
再加上这么一把火,熊熊的参战热情立刻高昂起来。
而德国蠢笨的外交人员在这个什么莫名其妙地丢失了一份文件。
文件证明德国正在扶植墨西哥,并与仇美的墨西哥政府结成了秘密同盟……1915年12月2日,美国政府国务卿罗伯特·蓝辛抵达伦敦。
12月5日。
美国缔结协约。
断绝了对德外交。
8日,美国对德宣战。
宣战已经是事实了,但是还没有摆脱金融危机的美国地战争准备同样的无力。
拥有一亿人口的美国。
只有17万陆军。
这个数字还比不上西线一次战役下来的伤亡人数。
实施全国总动员以及配给制是在所难免的,这两项举措为后来的美国政治风潮和国内矛盾埋下引导火索。
美国鉴于军队并没有参加大战的经验,陆军军官们甚至没有指挥过一次师级规模部队的演习,所以只匆忙地组建了一个以潘兴将军为司令的司令部先期开往法国,然后再组建新的师团逐次投入欧洲战场。
美国地参战虽然还没有形成在战场上的实质威胁,但是德国知道美国陆军的装备是不逊色于自己的,也知道美国有一亿人口、拥有尚未启动的大工业生产能力构筑的庞大战争潜力。
因此,德军统帅部在总参谋长法尔肯海因将军的主持下。
制订了“处决地”战役计划。
该计划要求德军发动一次足够让法国人流干鲜血的战役,迫使法国退出战争,这样,英国和美国就无法在欧洲大陆寻找到落脚点。
战役计划找到了一个地点——凡尔登。
德军将用第5集团军首先对该地发起攻击但不试图占领它,而是通过逐步增强打击力来吸引更多地协约国军队逐步增援凡尔登,把凡尔登作为一个协约国人力消耗的中心,放干法国人的血。
这个计划本身充分考虑到战线状态和协约国家军政首脑心态,也考虑到了德军和协约国军相互实力比。
在美国军队开到欧洲大陆前,英国和法国绝对不会从目前的战线上撤退,何况是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地凡尔登撤退呢?那样的话,英法就大丢面子了。
他们在协约国的主导地位也将动摇。
因此,凡尔登协约国必守、必救!而这个要塞目前正突出在德国第5集团军的当面。
是理所应当打击的目标。
德国拥有重炮的绝对优势。
对于防守者来说,大量的重炮攻击是毁灭性的。
而防守者也不可能一下就在小小地凡尔登放置太多的防御部队。
只能是轮番上阵,轮番消耗,轮番接受德国重炮的火力打击。
这样一来,德军就可以花相对小的代价打断法国的脊梁!因此,德军从东线抽调了50万部队,集中了几乎全部的重炮,调集了四个集团军的庞大队伍遂行这一战役任务。
在德军统帅部看来,凡尔登战役不仅仅是战役性的,还具有在陆战中的战略决定性地位。
不能不提到的是,这个战略计划受到了离开德国已经半年的中国将军赵尔陆的影响。
而这位“亲德”的将军在临上船与法尔肯海因将军握手道别时,还特意叮嘱了一句——“将军,让您的部下真正明白您的战略意图。”
法尔肯海因将军以及他的皇帝都很赞赏中国将军,是这位上将最先看到德国公海舰队的战机,是这位上将在临走前还安排好了未来两个季度的物资运输计划,而且这位上将对德军秘密的“处决地”战役计划能够从细节中看到整个计划的战役目的。
不能不说他的能力是超卓的,而他的建议显然是必须重视的。
因此,第5集团军司令官威廉皇储和他的参谋长施米特·冯·克诺贝尔斯多夫将军被特意召到了统帅部,由总参谋长亲自为两位担负重大使命的将军讲解战役的战略目的。
而后,心领神会的皇储和将军带着从东线、西线抽调的精锐部队和大量的重炮返回了前线。
这个时候英法在做什么呢?面对巨大的危机,联军名义上的总指挥——法军总司令霞飞有何打算?英法也想在美国人到来之前表示出欢迎态度。
在战争中,表示欢迎态度的最好方式就是一场重要的胜利。
法国人更看重的是在距离巴黎不过40英里左右的索姆河战线。
在那里的德国人随时可以威胁到法国首都。
必然成为法国军方首先攻击的目标。
在霞飞将军的坚持下,索姆攻击作战计划得到批准执行,大量的物资、装备、部队向索姆战线倾斜。
这些物资、装备、部队也有部分来自凡尔登要塞区。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线侦察军官已经提请总司令注意德国可能在凡尔登展开攻击后,霞飞将军仍然醉心与索姆河战役的准备工作。
他没有去加强凡尔登,反而先后从凡尔登要塞撤除了4000多门大炮。
其中有1200多门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大口径火炮。
不能去攻击霞飞。
他的资讯来自于他信任的奥古斯特·迪巴伊将军。
作为集团军群司令官。
迪巴伊将军认为凡尔登要塞的堡垒系统是防卫充分的。
不可能被德军攻破。
而向法国陆军部长加利埃利提供的另一份报告得出的结论则正好相反。
报告指出凡尔登战线缺少必要的大炮和补给。
包括有刺铁丝网、必要的后备军等等。
朋友间的相互信任让霞飞采纳了迪巴伊将军的意见。
因此直到德军发动攻击的前一天,还有碧门火炮从凡尔登要塞拆除下来。
运往“更关键的”索姆河地区。
英国人,则醉心于黑格将军的一项新建议。
黑格爵士想把新研制出来的“坦克”投入到索姆河战场。
以求在英军战线上取得重大突破。
因此。
英国人的注意力完全在索姆河战线,英国远征军司令官黑格将军的心思则完全在如何把少得可怜的坦克这项革命性战争技术,在不重要的,在数量不够的索姆河战役上暴露出来。
危机已然来临。
德军在1916年的2月中旬。
已经在凡尔登要塞地区集中了1400多门重炮。
其中有13门420毫米(16英寸半)的大口径匆炮,还有几千门中小口径的速射炮、掷雷器也陈列在前线。
精锐的勃兰登堡第三军也经过了休养。
蓄势待发……n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