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点拨(二)(1 / 1)

三国神隐记 大篷车 1167 字 8个月前

正文第四十三章:点拨(二)却说柳飞见徐福铮然,心中亦是暗赞,却又以重言探之。

以当时之世,实已是可为大逆不道的事情了。

柳飞却只是微笑着看着他。

徐福却是大惊,望着柳飞,呐呐的不知如何回答。

柳飞笑笑,接着道“你欲以一人之力而救天下。

然将军、皇帝皆深居华屋大院,你如何杀的?若事不济,身陨命殆,于天下有何益处?若你身死,那你的宏图大志,岂不是空言儿戏?”徐福满头大汗,怔怔的站着,面色变幻不定。

突然感觉自己竟是迷失了方向,浑不知该如何是好。

柳飞也不多说,见他听了这几句话,并没有空言大话。

心中赞许,徐庶不愧是徐庶,肯思考,善于接纳分析,果然非匹夫之辈。

徐福站了半响,方长叹一口气道“福惭愧,未能想的如此之远。

然若如此,便什么也不做吗?”柳飞起身度了两步,道“以元直所见,今天下何以民不得安?何以贼寇猖獗?”徐福沉吟道“今上不振,奸宦弄权,官吏残民以取私利所致。”

柳飞点头道“即如此,你今日杀一吏,明日朝廷复立一吏,今你杀一州官,明日朝廷复立一州官。

而复立之辈甚于前任,残民更甚。

如此,你是救民还是害民呢?”顿了顿又道“况,你以一人之力,便日日杀,月月杀,一年又杀的几人,你杀完走了,百姓故得一夕之安,然前门走狼,后门进虎。

你纵万人敌,终是一人,他日一旦成擒,将之奈何?到时,莫说救民,便是你老母幼弟,又有谁救之?”徐福只听的浑身大汗,面色苍白,最后扑通跪倒,道“还望先生教我。”

柳飞伸手将他扶起,道“你欲以我为师,习武耳。

然,人之力时有穷尽,各有不同。

岂能一概论之。”

拉起他,走至亭边,指着院中道“吾这院中景致尚能入眼否?”徐福不明所以,却也躬身道“先生此处,甚是幽雅。

草翠花红,朱亭碧竹,当是好景致”柳飞微笑点头,道“然若无草竹之绿,无百花之颜色,无亭上之朱色,尽皆一色时,那又如何?”徐福一愣,若有所悟。

柳飞续道“自然之道,在于和谐,在于搭配。

以亭为领,以山石为纲,以绿草、红花,嫩竹为衬,方有景致。

景致如此,人如此,天下之道亦如此。”

回头看他正沉思,便又道“以元直来说,你自觉较之子义如何?便能习得子义之功,可能凭此以靖天下吗?能改变朝廷之腐败吗?”徐福眼中闪烁着一丝明悟。

柳飞接着道“人贵自知,当知晓自身之长处,避自身之短处。

元直敏而好学,闻一而知十,能触类旁通,不拘于方圆。

此天所赐也。”

回过头来,双眼盯着徐福,沉声道“故,以元直之才,当以更高境界为目的。

折节向学,明学问,识机谋。

修炼自身。

待天下有变,择贤君佐之,舍匹夫之志,而就谋略。

以智辅之,以忠诚侍之,使君纳其谋而行之,则治一地一地安,治一州一州安,进而以治天下。

若如此,方不负世间丈夫之志耳”徐福直如醍醐灌顶,如梦初醒。

后退两步,长揖到地,道“福自愚鲁,懵懂至今。

今闻先生之语,方使清醒。

他日但有所成,皆先生所赐也。

请受福一礼”柳飞赶紧扶起,微笑道“元直能识时务,知得失,诚智者也。

你我虽无师徒之缘,却也有相见之义”微微一笑,自戒内取『涤髓丹』『孕灵丹』各一颗,赠与徐福,道“这两粒丹丸于你稍有助益,权且全你我今日相见之情吧。”

徐福大喜接过,知以柳飞身份,出手岂能是一般凡物。

当即服下,片刻,便感身轻体健,浑身竟是逼出一层灰黑色的油脂。

头脑中但觉一片清凉,眼中世界也是生动了起来。

心知是得了大造化。

忙躬身拜谢。

柳飞颔首受之,着人给他安排沐浴。

徐福既已解开心结,明了前途。

心中轻松,沐浴更衣之后,便向柳飞拜辞。

待问起太史慈,柳飞以言语岔开,徐福见状,也不多问。

柳飞亲送徐福至门外。

徐福躬身道“不敢劳先生玉趾,福这便去了。

山高水长,先生待福之深恩厚意,容他日以报了。

在此,拜别了。”

言罢,翻身上马,在马上又回身一礼,微提马缰,轻叱一声,已是绝尘而去。

这一去,却比历史上整整早了一年多。

这一去,也终是造就了一个名传千古的大贤。

待的徐福去后,柳飞自回房中。

却有吴忠吴勇前来回报,所需采购之物,已是一应俱全了。

当下,柳飞便指挥二人,将一应物事尽皆运至帽子峰『隐神谷』,半月间,已是收拾停当。

太史慈自被柳飞训斥,于自己房中七日不出,得字万余。

只累得手腕酸疼,性子却也是更显沉稳,颇有所得。

当他于吴忠吴勇二人到得隐神谷时,亦被所见震撼,直呼乃是神仙之境。

隧将老母也移了过去。

柳飞自是应允。

更使众人在峰顶建了许多屋舍,又选得几个伶俐的丫鬟于内使唤。

自此,便居于谷内,悠然自修。

自此,玉盘罩顶的帽子峰上,宽袖逸衫,剑影青锋。

丹炉红光闪烁,香烟缭绕,风吼箫和。

随后的岁月里,乡民们经常见到一位仙姿道骨的隐士穿行于山间沿海一带。

随身常有一只巨大的金色巨鸟,和一只紫色小貂相伴。

柳飞闲暇之余,也常出没于乡民渔夫之间。

他知天文、晓地理,为渔民出海打鱼选择适当的气候时令。

躲恶风、除蛟害,用他的岐黄之术为老百姓排忧解难。

教农人采桑养蚕,耕种五谷,承平富庶。

乡人有难无不倾心相助,他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留下了很多有关他的传说故事。

被乡人奉为神仙,传颂方圆数百里。

若干年后,人们在大珠山帽子峰建起了柳公庙,从此香火不断,供奉达到了狂热的程度,无事不求。

过往渔民和附近等地的民众皆来进香,十分敬重。

象南方人出海前拜祭妈祖一样,此地人出海却是要到柳公庙叩拜了。

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