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2章 巅峰论剑,谁主沉浮!(一)李世民亲率的西征大军,已经拿下了鄯城,驻兵于野,整兵备战。
这一个月的时间以来,李世民兵分三路,分别从兰州出发到了鄯城会帅。
御前兵马元帅李光进率一师走新泉、兰州一线绕道,肃清这里的吐蕃余党收复了城池,然后转道杀奔鄯县会帅;李世民亲领中军,西出兰州逆走黄河,一路直取河州、廓州,然后直抵鄯城;李光颜率一师偏走西南,沿吐谷浑境内斜插到鄯城,肃清了残留在那里准备从旁侵扰西征大军的吐蕃散兵,然后北流黄河,与皇帝亲率的大军在鄯城会师。
三支大军,如同一把扫帚,将陇右河西地界来了一次大清洗。
至从突破兰州防线以后,大唐西征军一月之内收复七州三十一县,将领土向西扩疆六百余里。
现在,西征军面临最后的攻坚——大非川!这一路上,三支大军所受的阻力都很小,可以说是势如破竹。
但是,李世民等人丝毫没有被眼前的暂时胜利冲昏头脑。
他们都知道,赤松德赞不过是收缩防守,将全部力量集中在了大非川,准备来一场生死大决战。
这六百余里疆土表面上看是收复了,但只要在大非川这里的战事失利,吐蕃人照样能轻松的拿回来,甚至一举东进杀入中原!大唐与吐蕃的生死对决,在青海湖畔的大非川,拉开了战幕。
六月初一,晴空万里,南风鼓鼓,黄沙飞扬。
鄯城郊野的唐军军营之中,兵马川流不息鼓角震天,正在进行军事演练。
李世民站在云梯台上,表情严峻的看着大军操练。
赤松德赞的大军,就在数十里开外。
李世民几乎就能闻到胡人身上特有的那股子羊骚味,听到吐蕃人用牦牛的犄角做的号角在呜呜吹响。
据探子来报。
吐蕃在大非川集结了不下于三十万的兵力!三十万,几乎是西征军的两倍有余!他们以逸待劳体力充沛、据险而守占据在利、粮草充足士卒精练……这将是一场异常艰苦地战役!而唐军十五万西征大军,出师之后历经数战,已经减员二万余。
在外出征已有半年。
士卒大多疲惫,连马匹都瘦了一圈下来,更不用说人了。
鄯县离长安已有千里之遥,隔山渡水粮草补给相当的困难。
无论从哪个程度上讲,李世民手中的实力,都处于劣势下风。
赤松德赞的力量,占据了压倒性地优势。
不过,从全盘战略上说来。
赤松德赞也有致命的罩门。
吐蕃三十万大军齐集于大非川,其他各地的防线难免出现漏洞,国内也必然是空虚。
再加上吐蕃的产物并不丰沛,三十万大军平常都是要参预劳作的农奴。
现在一起出征在外荒废了农活与畜牧,今年的收成必然不佳。
相对而言,国力蒸蒸日上、储物丰富的大唐军队,占了一定的优势。
只不过这方面地优势极小。
因为唐军的补给运送也相当的困难。
支助十五万大军衣食用度的运输队民夫,已经多达二十万人。
运一斗米到前线,就几乎要吃掉两斗米。
大唐也是勒紧了裤腰带,在跟吐蕃人玩命。
大军的操练有条不紊。
李世民看了许久,变得有些心不在蔫。
离开长安已经有半年了,他有些相念皇妃与皇子们。
几天前,他接到了武元衡和太上皇的来信。
一来通报朝中时事,二来也是家人问候。
同时,还捎来了长子李铎亲笔绘下的皇帝画像,居然有八分神似。
李世民看了哈哈地大笑,真想马上回去将自己的妻儿聚到跟前,一享天伦之乐。
长安一切太平安好,举朝上下都在拼足了力气全力支撑大唐西征北伐。
从今年春耕的情况来看。
秋天就算不是全国大丰,也是个充足之年。
这让李世民心中十分快慰。
国逢大战,最重要的就是后方安宁、粮草得济。
有了后勤地强有力保障。
那一切都好说了。
这时。
一骑飞跑到云梯台下,举头向上面喊道:“启奏陛下。
长安急件!”李世民大声道:“呈上来!”是军中司马、专管往来文书的韩愈。
韩愈小心翼翼的爬上了云梯台,将一份奏章交给了皇帝。
李世民展开来一看,心中不禁暗自鼓舞:原来,前些日子他发出的圣旨,已经很快奏的效。
梁州(即以前的兴元府,严震治下的节度)都督马勋,已率领四万山南左神策卫军,突击羌水一带,力图尽复吐谷浑地界、剑指大非川与皇帝亲征大军前来汇合,彻底扫清并收复吐谷浑;成都府尹韦皋,又调动六万剑川左神策卫大军兵分两路。
一路由善长奇袭的大将史敬奉率领,向东北突进,沿大金川、积石山推进,呼应马勋攻打吐谷浑,并且滋扰到赤松德赞大军的身后——曾经史敬奉建功立业的地方、扎陵湖与鄂陵湖,以及格尔木行宫。
另外一路,由韦皋亲自率领,大将唐汉臣作为先锋,朝吐蕃地老巢逻些城(即今天的拉萨)进兵。
韦皋这一路,最为辛苦和凶险。
一路上他们要翻越雪山险谷,逾涉大川大湖,还要面对雪域的高原反应威胁,以及时时应付各方各路地敌人阻击。
不过,韦皋看似也做好了打硬仗、血仗地准备。
他自己所率的人马除了三万神策军,还向南诏借兵两万,另外还征集了东女国、罗女蛮以及白狼夷地各族精壮两万余人。
共计七万精锐,向吐蕃的老巢挺进而去。
李世民不知道,韦皋这一路过去会遭遇到什么,是否会有成功的希望,是否最终一个也无法活着回来。
不过,只要他这一路人马出发了,赤松德赞的后方就永远没有安宁可言。
哪怕在大非川的局部战役中吐蕃人能笑到最后,他们也没什么好日子可过。
这一次大唐与吐蕃之战,大唐本国出动兵力近三十万,回鹘、南诏等国相助数万,总共投入兵力将近四十万。
再算上一路运送粮草的民夫,动用的人马已不下百万人!这恐怕是近百年来,大唐最大规模的用兵了。
从北方草原到西域荒漠。
再到冰雪高原和湿热南方,大唐的军队就像一张巨大的网,罩向了吐蕃这一头肆虐了数十年无人可以降伏的洪荒猛兽。
而李世民自己,就是刺向猛兽之头地一把锐匕尖刀。
要与它直接对话。
韩愈站在云梯台上,看着下面如同蚁虫一般的兵马,腿有些发抖,颤声问道:“陛下有何旨令下达?”李世民回过神来看了韩愈一眼,不由得笑了起来,说道:“你先下去吧,朕现在没什么旨令可下。
稍后军武散后,召集众将午时二刻到中军帅帐议事。”
“是……那微臣先下去了。”
韩愈脸上一阵阵发白。
估计是有点恐高症,哆哆嗦嗦的爬了下去。
李世民挥动了几下手中的令旗示意大军收班,然后自己也下了云梯台,径直回了帅帐。
用过午膳后,众将到齐,李世民召开了三军会师之后地第一个军事会议。
一副巨大而又详尽的军事地图被挂了起来,上面的墨迹犹未全干。
这是行军长史李吉甫刚刚才画下的。
只不过。
这副地图略有点残缺。
从鄯州往西就只画到了青海湖和大非川,那是因为再往西去就是丝绸之路与祁连山一带。
大唐遗失这块地方数十年,一切典籍也相继失去,李吉甫一时无法描叙详尽。
李世民指着地图上画成一个椭圆的湖泊说道:“诸将请看。
这就是青海湖。
在青海湖与黄河之间,有一块平原地带。
这里水草丰富土地肥沃,是吐蕃人最重要的牧场之一。
这个地方,就叫做大非川,以前曾是吐谷浑故地,也曾一度归属于大唐。
高宗年间,大唐名将薛仁贵在这里先胜后败,被吐蕃赶出了吐谷浑。
从此,我大唐再也没有真正收复回来过。”
众将安静无声,静听皇帝解说。
李世民接着说道:“据探子来报。
赤松德赞至少集结了三十万大军在大非川,好整以暇的等着我军去与他大决战。
探子的消息也并不完全详尽,他们只能隐约地探知一点点敌军的动向。
因为赤松德赞这一次。
相当的谨慎。
他甚至不让自己的大将出营与家人团聚。
不允许任何人擅自接近自己的军营。
就算是吐蕃的牧民不小心闯到了军营禁地,也要格杀勿论。
因此。
敌人的虚实我们现在并不是太了解。
相反,我们一路来都处于明处,赤松德赞对我军地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
总的来说,目前我军在赤松德赞的面前,是处于劣势。”
众将各自沉默,李光进上前一步拱手拜道:“陛下,话虽如此,但兵无常势水无常情。
胜败不是兵多就能说了算的。
我军一路激进胜利高歌,士气正旺。
西征军多经磨练,已变得异常地精锐生猛,战斗力较强。
相信和赤松德赞对面相争,也并不会落到下风。”
“朕并没有说他赤松德赞就赢定了。”
李世民面带微笑,说道,“相反,他攒紧了一个拳头集中力量来打击朕这一点,想法的确是不错。
不过,朕却是给他撒下了一个天罗地网,从全局上彻底的收拾他。
不瞒众将,朕已经调动山南、剑川的十余万大军,分别向吐谷浑与吐蕃腹地逻些城进军。
到时候,赤松德赞首尾难相顾,我军或许会有一些转机。
而且,北伐的李怀光大军,是我大唐最精锐的一支军队。
他们如果能成功打下北庭,就能让赤松德赞的整个西北防线彻底崩溃。
到时候,他一路兵马从西北丝绸之路突击而来,对赤松德赞形成左、右夹攻之势,我军的胜算又要大增。
当然,朕说的只是有这种可能性。
也不排除李怀光苦战北庭不下我军孤军奋战的情形。
因此,不能过份乐观,先要做好最坏地打算。
李光进!”“末将在!”李光进出例拜首。
“大非川一役,非同寻常,朕要亲到前线指战。”
李世民说道,“但是,粮草是个巨大的问题。
我军突击深入到此,补给已经出现了困难。
朕命你亲自负责筹措粮草,接济三军用度。
听清楚了,朕不管你用什么样的手段,就是不能饿着一个将士!”“末将得令!”李光进虽然应得爽快,可是心里已经堵成了一片:这个真是个棘手地大麻烦。
不能饿着一个是吗?杂居在河陇地百姓们,不管你是是胡人还是汉人,可就怨不得我了。
为了河陇的长治久安,我要向你们强制征粮!正在这时,帐外门吏来报,说有吐蕃使者求见。
众人各自惊讶,李世民叫请进来。
不料,使者根本就不肯进来,放下了一件儿东西在军营之外,说是赤松德赞命他前来挑战,下地战书。
李世民也懒得理会这个无足轻重的使者小卒,叫人把战书拿进来看。
战书,居然是一个漆木盒子,方方正正。
打开来看,里面却空空如也。
众将愕然不解,李世民冷哼一声说道:“赤松德赞的意思,是要用这个盒子装朕的首级!”众将全都勃然大怒,言辞激愤的怒骂起赤松德赞来。
“肃静!”李世民一扬手,众将噤声。
李世民转头对李吉甫说道:“李吉甫,朕命你于三日之内,绘制一张大唐的疆域地图出来。
不必太详尽,有各道州县与山川河流的大致轮廓就行。
但是,这上面必须要加上草原、河陇、西域、以及吐蕃本土的冰雪高原。
昆仑山、雅鲁藏布江以及逻些城,要详尽描述。”
李世民顿了一顿,然后面色沉寂的说道:“然后,送给赤松德赞,当战书!”残唐重生李世民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