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英雄所见略同(1 / 1)

第391章 英雄所见略同李晟的葬事办得十分隆重。

这大概是李世民登基之后,大唐所举办的最盛大的一个葬礼,比当年李勉的葬礼还要隆重。

最后,李晟的遗体被葬于离崇陵不远的一块风水宝地。

只等将来李适驾崩后,他再迁来给皇帝陪葬。

送走了李晟,李世民的心情异常的沉重。

这些年来,李晟一直是他最知心的朋友、肝胆相照的战友,也是最重要的股肱之臣。

十年来,李晟为大唐出生入死历经大小数战,每战皆胜,成了大唐名符其实的战神。

他的死,无疑是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一连几日,李世民都沉浸于悲痛之中。

武元衡等人劝慰了许久,好不容易才让皇帝恢复了一点往日的气色。

风雪渐止,雪融之时天气越发的寒冷。

弘文殿军机处里,李世民双眉紧锁,细心的研究着行军地图。

这时韩愈来报,说右神武卫大将军李光颜到了。

李世民忙叫请了进来。

李光颜还很年轻,三十出头的年纪。

生得浓眉大眼方脸长须,身材高大挺拔,颇有几分神庙中的天将气质。

李世民第一眼看到,就颇为顺心和欢喜。

“微臣右神武卫大将军李光颜,拜见吾皇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李光颜声如洪钟,大马金刀的拜倒下来“爱卿请起。”

李世民走到他面前让他起了身,仔细打量了一番,满意的点头道,“不错,果然是天生武者、容姿英发,堂堂一表凛凛一躯呀!”“陛下过奖了……”李光颜脸一红,连忙低下头来拱手而拜。

“哈哈!”看到他这副窘样。

李世民忍不住笑了起来,“坐吧,不必拘礼。

朕虽然是第一次见到你,却对你的英雄之名早已耳闻哪!据说,你与你大哥李光进,是出了名的河北双雄。

李光进擅长谋略与统率,而你则是万军丛中斩敌酋首级的绝世猛将。

你兄弟二人跟随马燧征战多年,立下了赫赫战功。

就连一向心高气傲的万人敌李晟,也夸赞你是大唐难得的勇猛之将,比他年轻地时候过之而无不及。”

“陛下和李太尉、马大帅都太过谬赞了。”

李光颜谦虚的拜道。

“末将只是匹夫之勇,如何能与李太尉的智勇相提并论?”“嗯,好了,不必谦虚了。”

李世民说道,“朕命你从江南提调大军前来,可曾一切办妥?”“回陛下。”

李光颜重一抱拳,应道,“微臣接到圣旨后,丝毫不敢怠慢。

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在江淮、黄淮一带调集了十万大军与二十万石粮食。

目前。

这些兵马与粮草都已经聚集在长安城外,随时听候陛下调谴。”

“嗯,辛苦你了。”

李世民拍了拍李光颜结实的肩膀。

满意的点头微笑道,“这样的风雪天气,让你十日之内征集大军与粮草并行军千里赶到长安,着实让你为难了。

…远来辛苦,你回去好生歇息。

朕稍后会派人去慰军的。”

“多谢陛下,微臣告退!”李光颜一丝不苟的行了礼。

退了下去。

武元衡看着这员虎将的背影。

点头赞道:“不错,地确是一员良将。

当年微臣在征讨淮西与青州时,曾多次听闻他的大名。

河北一带。

李光进、李光颜兄弟二人也是大名鼎鼎。

尤其是这李光颜。

是出了名的勇冠三军的大将。

这样的人才,陛下要多多雕琢和培养才是。”

李世民微微笑了一笑:“朕何尝不知道他是可塑之才?李晟去世。

朕顿时感觉失了一条膀臂。

再加上李怀光带走了许多的兵马和将军,朕突然一下感觉身边少了许多可用之人。

为今之际,也正好培养发掘新人了。

李光颜,朕看好他,是可塑之材。

最重要的是他还只有三十岁,年轻多好。

能让马燧和李晟还有你武元衡都赞不绝口的人,应该错不了。

朕这次如若真的御驾亲征,就打算让他来打先锋“怎么,陛下还有犹豫?”武元衡疑惑的问道。

“说没有任何犹豫,是假话。”

李世民轻吁了一口气,皱着眉头说道,“最明显地困难,就是粮草与军饷开销。

李怀光刚刚带走三十万石粮草,朝廷要应付过冬和明年的春耕,还要准备相当多的存粮。

如果朕再亲提大军出战,就会十分地吃紧。

一下子出动几十万大军来征战……朕担心,这几年所积累的一点存货和财福,会立马消耗殆尽。

朕这样穷兵窦武,于社稷终是不利呀!”“陛下说得也是……”武元衡话锋一转,说道,“不过,现在不是我大唐主动挑起战事。

战争,也是避无可避了。

虽然吐蕃人还没有直接剑指中原,可赤松德赞的用心已是昭然若揭。

他就是想通过打压回鹘,间接的对付我大唐。

万一到回鹘因为内乱而被吐蕃钳制,赤松德赞就有可能控制住分崩离析的回鹘人,逼迫他们与我大唐为敌。

到时候,北方的草原与河陇一带包括剑南一带,有可能会期时出现敌人来攻击。

赤松德赞想玩一次大地。

他这是想对我大唐来一次全面开战哪!”“说得好。

朕也有了这样地感觉。”

李世民说道,“北庭和草原上闹得不可开交。

河陇、剑南却安静得出奇。

这种安静,太不正常了。

赤松德赞,的确是在酝酿一个大动作,想要发动一场规模巨大的战役,对我大唐全面开战。

他憋得够久了——四年!四年来,吐蕃忍气吞声地没有和大唐发生任何磨擦,就是在密谋玩一局大地。

好,那朕就陪赤松德赞玩!”“陛下真的已经决定了么?”武元衡问道。

李世民眉头一皱:“为什么这样问?”四下没有旁人,武元衡也不回避地直接问道:“陛下可有想过,为什么李泌和李晟,都不约而同的请陛下御驾亲征?”李世民微微一怔,随即恢复了平静,缓缓的点了点头,说道:“朕。

当然能理会他们的深意。”

“既然如此,微臣也就没有疑虑了。”

武元衡轻吁了一口气,说道,“微臣马上联合兵部的人,为陛下征调人马和粮草。

陛下请放心,微臣就算是砸锅卖铁,也绝不让出征在外地将士少吃一顿饭、少领一个铜板的饷银。”

“嗯……辛苦你了,伯苍。”

李世民轻叹了一声,拍拍他的肩膀说道,“李晟去了。

左神策卫的事情。

都落在了军机处的肩膀上。

实际上,也就是落在了你的肩膀上。

朕本想让你入主阁部担任宰相,可是你实在太忙、担子太重了。

朕都有些不忍心了。

再等等吧。

等战事稍停,朕给你放一段假期,好好歇息一下。

再这样忙下去,朕担心你也会像李晟一样积劳成疾。”

“多谢陛下挂怀。

微臣虽然是一名弱质书生,但好在小病不断大病不患,不会有问题的。”

武元衡诙谐的说道,“正所谓,破罐子经摔嘛!”“哈哈!”李世民放声一笑。

说道,“好,你忙吧。

朕去一趟将作监。

让他们给朕做一套铠甲。

朕,可是有些年头没穿过铠甲了。

以前的那副都不能穿了,人胖了呀!如果不定制,看来还难以选到合适的战甲。”

“陛下好走!”武元衡拱手拜送。

看着皇帝地背景,武元衡担忧的摇头叹道:皇帝,也不容易呀……出了弘文馆。

李世民一直在闷头沉思。

还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在刚刚听说了李泌劝自己御驾亲征后。

李晟也留下了这样的遗言。

他们二人,还真是心有灵犀。

其实李世民自己,也想过很多次了要御驾亲征解决河陇的事情。

其原因无外乎几条。

其一。

如果李晟仍然健康的活在人世。

这趟差事肯定是李晟的。

一来他在西部声望极高,对那边的地理民风和吐蕃的作战风格都相当的熟悉。

马燧在能力上并不比李晟差。

可是他或许并不能适应西边的战斗。

浑,在能力上稍逊一筹,他还没有那个统筹全局操纵一切能力。

所以,在元帅地人选上,一时间出现了真空。

如果李世民自己不挂帅,是难以找出一个合适的元帅来的。

其二,李怀光已经出征北伐。

大唐再出兵征讨陇右,就会与他形成一条统一战线。

整个巨大地战场都演变成了一场战役。

到时候,李怀光的军队肯定是要与西征的神策军配合的。

李怀光威望极高而且职位也高,到了阵前,如果没有一个能指挥得动他的人对他发号施令,是很难形成密切配合的。

万一在战局上配合失误,就有可能酿成巨大地惨祸。

而能够指挥李怀光地人,本来就不多。

皇帝,绝对是当仁不让的唯一人选。

其三。

李世民是以军事起家、以军队为根基的皇帝。

登基几年来,从来没有经历过任何战事。

不管是平淮、讨青、征河北还是出兵北上回鹘,所有地机会和军功,他都让给了自己手下地将军。

不得不说,他在军队里的威望在一天天降低。

而手下地将军的名声,则在一天天升高。

臣盖过君,这可是大忌。

如果皇帝不拿出一点军事上的本事来,人员更新换代极快的军队,很有可能只认得将军而不认得皇帝了。

自从削去节度使以后,大唐的军权都集中在了少数几个大将军手中。

这些人的威望日隆的同时,李世民也感觉自己在军中的影响力在不断削弱。

这对他来说,是一个危险信号。

因为人的忠诚,既是这世上最值得信任的东西,同时也是最靠不住的东西。

在帝王的心术当中,没有人是绝对靠得住了。

唯有自己亲手掌握的一切,才是真实的。

所以,他需要在登基之后亲自指挥一场巨大的战役,以胜利来奠定自己无上的权威。

要让天下人都不要忘记了,他这个皇帝,才是大唐第一将军。

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河陇一带,是现在大唐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

要收复这里,除了要在军事上做出严密而周详的部署、在战场上要运用灵活多变的战术,更重要的是要处理好这个中的许多政治关系。

河陇,历来就是大唐、吐蕃和回鹘的兵家必争之地。

这些地方的民族成份也很复杂,历来就是汉胡杂居。

丝绸之路上的异邦外民,也有许多是居住在河陇。

打起仗来的时候,民族问题是最为敏锐的。

许多的事情,都需要皇帝直接来定夺。

如果阵前的将军早请示晚汇报,还不知道要花费多少的时间。

与其这样,还不如皇帝亲临阵前来亲自指挥。

另外,赤松德赞既然下了狠心要密谋一场巨大的战役,也不容李世民自己不亲自接招应敌了。

他与赤松德赞之间,始终要有个了断。

一山不容二虎,他们二人之间不分个胜败死活,是不会结束的。

李世民也清楚,赤松德赞并非等闲之辈。

现今,在如此巨大的战役之中能,大唐能和他直接对话的人,并不是太多。

同时,赤松德赞的野心、狂妄和无礼,也激发了李世民的斗志。

虽然李世民深知吐蕃铁骑在河套平原上的厉害,但也铁下了心来,要与赤松德赞决一雌雄!皇帝亲自到将作监来定货,可把这里的匠人们吓坏了。

再听说皇帝是要定做一副上阵的铠甲,更是让这些人震惊不已。

众工匠详细的询问了皇帝的要求、量过了身价尺码,马上动手开工制作了。

看着将作监那些大小的兵器铠甲,李世民身上的热血也在隐隐奔流。

他心中暗自道:赤松德赞,来年春暖花开之时,你我相决于疆场,生死一搏!残唐重生李世民跳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