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五章 侠义豪情
黄石公这手中亦是掌握着天地阴阳太极玄机之理,这太极本也是包罗万象,那混沌的太极气息,随着黄石公手中的竹简猛然击出,亦是犹如万把钢刀从天而降,
这竹简的戾气,销魂蚀骨,夺命追魂,那萧杀的厉风劲道十足,倘若一般的修道之士,在这样的进攻之下,亦是难逃必死之局,虽说这杨晨光经过那马面和霸王项羽的传授,亦是有着阴曹地府神将撑腰,可是,如若被这黄石公击中,亦是神魂不保,
不过,这吉人自有天相,杨晨光虽小,那霸王项羽的手足兄弟龙且亦是千古猛将,眼见着黄石公师徒三人,对所來的八名修士迎头痛击,这龙且亦是早已难以忍受住心中的怒火,
眼见那霸王项羽和吴玉刚二人与那年幼的童子杨晨光都奋力拼杀,当人不让,这龙且岂能再一旁袖手旁观,
那吴玉刚将那手中拿有法器的白衣修士缠住,霸王项羽与仇人张良战在一处,唯独那幼小的杨晨光孤身一人,不离那黄石公的左右,恨不得将那黄石公棒杀在自己的手中,这龙且不禁眼前一亮,毕竟这地府的童子面对冲杀之事,亦是身先士卒,即使面对着世外的散仙,亦是冲锋在前,
这年幼的杨晨光在龙且的眼中已是深受赏识,也不仅这杨晨光深受霸王兄弟的赏识,这杨晨光在地府之中亦是深受那些神明的爱戴,毕竟这聪明伶俐的杨晨光世所少见,
那黄石公与杨晨光相斗,看起來也确实如同老叟戏顽童一般,这样的情境在那究竟沙场的龙且眼中,亦是那黄石公在欺负小孩子,如此,这霸王项羽的手足弟兄亦是侠义之心顿生,
这龙且本是跟随在项羽身边的第一猛将,那项羽对龙且更是委以重任,这龙且深得项羽的真传,虽说项羽不喜欢读书,不过对于军事却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认识,毕竟这项羽在所有历史名将之中,是兵形式唯一的代表,一武力征服世界的第一人,
这兵形式家的项羽,在疆场之上,亦是将这勇武的兵之形与势发挥到极致之境,因此无往而不利,不过,这光靠武力征服却也有着一大弱点,就是这势如破竹,静若处子的兵形式,让那粮食补给难以跟上,这亦是项羽难以改变的一大弱点,
这龙且作为项羽的手足弟兄,对于项羽这样的战法,从心中佩服的五体投地,因为这项羽一生征战,这样的战法亦是无往不利,比起那些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家來说,这勇武亦是如同匕首一般,让对手难以抵御,
这龙且在项羽手下亦是曈昽楚军精锐的唯一猛将,那项羽手下的大将英布背叛项羽,这项羽亦是派英布率军二十万,前往击之,虽说这英布身为猛将,在龙且手中亦是不堪一击,因此便投靠了齐王韩信,
这韩信却也是兵权谋的代表之一,这韩信作为一代名将更是出神入化,战略战术惊天动地,那十面埋伏更是让后世称道,四面楚歌更是攻击对手心理的典范,
项羽闻听那英布投靠韩信,这韩信亦是想要攻打楚国,项羽岂能善罢甘休,命令龙且率领楚军精锐前去与韩信决战,这韩信得英布,亦是早已对楚军了如指掌,对项羽亦是犹如攥入了掌心之中,
这霸王项羽的手足弟兄龙且,所用之术亦是那项羽勇武之道,这韩信却也聪明过人,毕竟想要将对手打败,亦是需要先了解对手,而了解对手首要是了解这对手的朋友,
那韩信面对龙且,亦是早已摆开了天罗地网,龙且**,在龙且渡河之际,亦是水淹三军,致使龙且惨败,龙且只身一人,被韩信的汉军包围,所杀兵丁无数,怎奈寡不敌众,最后被灌英包围,死于暗算之下,致使这项羽精锐部队尽失,从而落入败局之中,后來韩信又利用那四面楚歌十面埋伏之计,使得项羽自刎乌江,
这龙且作为致使项羽失败的关键所在,千百年來更是众说纷纭,其实,这也只是那后世的揣测罢了,毕竟这兵形式的弱点并不是纸上谈兵的,直至如今,这时间流传的兵形式的兵书亦是少之又少,兵权谋的兵书战策更是不多,而对于那兵阴阳与兵技巧,那运用天地奇术之法在战争之中的方式,更是早已散失,而无从查考,
龙且战败,千百年來却也自责不已,毕竟那项羽对自己不薄,而项羽亦是早已将这世间成败看破,对于龙且亦是并未怀恨,毕竟这千古英豪的襟胸无人能敌,岂是那妇人之仁可以说明的呢,因此这龙且与项羽在阴间亦是分不开的好兄弟,令后世敬仰,
那龙且疆场之上亦是豪情满怀,那黄石公攻击杨晨光,更是让人难以容忍,那龙且眼见焦急的情境,手中大刀舞动如飞,來至杨晨光的面前,那刀背一趟,耳轮中一声惊雷,黄石公竹简险些撒手,
黄石公眼见面前猛将,亦是不禁倒吸了口凉气,这龙且一身英武之气,那无限的豪情冲天而起,其中夹杂着一丝霸气,一丝忠勇的坚定气息,令得黄石公心中赞叹,毕竟强将手下无弱兵,而百闻不如一见,
那龙且大刀舞动,万道刀芒将黄石公照在其中,杨晨光眼见有人相助,心中更是乐开了花,口中言道:“龙大哥,这老头倒也很毒,连我这小孩子都不放过,杀了他,以解我心头之恨,”
杨晨光口中言语,手中的短棍更是舞动不停,在那万道刀芒之中,道道阴雷不停地散发出轰轰之声,令人惊惧,
这黄石公却也并非善类,周身上下早已被一层金黄色的光华罩住,那刀芒阴雷亦是难以近身,这黄石公将那天地之中金仙之气化作护身铠甲,却也是千古无出其右者,这金仙之气亦是外邪难侵,刀枪难入,
杨晨光眼见难以攻下黄石公,不觉气愤之心顿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