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十于袁晨皓在前面大冲大打的战术,裴承毅不是很满意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作为裴承毅亲手培养的最重要的部下之一,袁晨皓继承了裴承毅的指挥风格,非常清楚裴承毅的作战套路。会全力配合,但是谁都不能否认。裴承毅是一个非常有性格的指挥官。袁晨皓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军人。不管两人的私人关系怎么样,在指挥作战的时候,两人的想法肯定不会完全一样。
谁都知道,裴承毅在指挥作战的时候,从来不会制订详细的作战计划,更不会用作战计划去约束部下。也就是说,裴承毅往往会给手下很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此一来,指挥作战的时候,裴承毅有的时候会掉转过来,即按照下级部队的行动调整作战计发打手。虽然这么做经常受人诟病,在某些人看来,甚至有损裴承毅的指挥官形象,但是从来没有人怀疑这种指挥方式的作用,特别是在大规模战争中的作用。
各国将领中,能够用这种办法指挥部队作战的,恐怕也只有裴承毅。
严格说来,裴承毅也是在特殊环境下形成这套指挥风格的。半岛战争中,身为上校参谋的裴承毅代替项铤辉指挥作战行动。面对一大帮趾高气扬的将军,就算得到项铤辉的全力支持,裴承毅也不能随心所欲的指挥作战行动。因为当时项铤辉刚刚当上总参谋长,在部队里的威望还不是很高。正是在这个时候,裴承毅掌握了如何利用部队的特点,以及下级指挥官的特点去影响战争。这种“因人制宜”的指挥方式,无疑是最有效率的指挥方式,也是最有可行性的指挥方式。在随后的几场战争中,裴承毅能让数十万大军像一个人那样去执行作战任务,与他的指挥方式不无关系。
既然是因人制宜,就要充分发挥将士的主观能动性。
袁晨皓定下强攻迪亚巴克尔的时候,裴承毅就猜到。他的目标肯定不是那座只有几个万人口的城市,而是要借助这次进攻作战行动,取得更大的胜利。
从一开始,袁晨皓这边采用的就是“围点打援”战术。
虽然在很多人看来,北方战线上的作战行动都是在为南方战线上的行动服务,就算打得再好,也无法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是袁晨皓却不这么看,因为裴承毅的战前部署明白无误的告诉他,北方战线上的结果将决定整场战争的结果。与以往的战争相比,共和国面对的不是不堪一击的土耳其,也不是精小强悍的以色列,而是共和国最强大的对手。战争还未打响。共和国的中央领导与军队领导就达成了共识,即在有限目的的情况下。与美国打一场有限规模的战争。也就是说,共和国不会谋求在这场战争中彻底击败美国,只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迫使美国妥协让步。在战争性质受到严格限制的情况下,战争的手段、以及战争的最终目的自然会受到限制。共和国军队的任务不是打垮美国,而是“打败”美国。即让美国当局承认战败。达到这个目的的办法有很多。但是在特定的情况下,要想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终的胜利,唯一的办法就是在战争中大量消耗美军的有生力量,让美国流尽鲜血,最终不得不到谈判桌上与共和国解决问题。
袁晨皓是个非常聪明的军人,哪能不明白这个道理。
正是如此,他才积极主张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因为只有这个战术才能尽可能的与敌人打运动战,而只有在运动战中,才能大量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
事实上。这也是裴承毅主张的战术。
从旧多天的战斗来看。袁晨皓把“围点打援”的战术思想执行得非常彻底。先是围住布吕歇尔的欧洲军团先头部队,然后围住欧洲军团,再围住前来解围的第7步兵师,最后围住数个美军师,每一次包围行动都能引来更多的美军。
打到这个时候。袁晨皓指挥的2个战斗单位与两伊军队已经在战场上歼灭了美军第打手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以及大约刃万土耳其国民军,还即将歼灭美军第7步兵师、第战略师与第四突击师、以及大约力万土耳其国民军。
不得不说,袁晨皓既有集耐,又有野心。
要知道,打到这个时候,他仍然没有要求增援,只是不时提醒裴承毅,把属于第十战斗单位的支援力量派过去。也就是说,袁晨皓只用了2个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加上配合作战的旧来万两伊军队,就取愕了如此辉煌的战绩。照此发展下去,战争结束的时候,袁晨皓还能干掉好几个美军师。
裴承毅不是不想让袁晨皓打得顺手,只是在某些时候,必须以大局
重。
在围攻迪亚巴克尔的问题上,裴承毅就持保守态度。
按照他的部署。打到迪亚巴克尔的时候,袁晨皓这边应该停下前进的脚步,尽量利用迪亚巴克尔牵制美军主力部队,也就是按照之前的战术,围住迫亚巴克尔,迫使杜断向前线增兵六既然县”围点打援,就得生甩住吨,刀对付援军,而不是一鼓作气的消灭包围圈中的敌人。
当然,裴承毅这么安排的目的,还走向在突着行动上做点文章。
根据东方闻回忆,当时裴承毅正在安排一次非常重要的突击行动,即利用即将参战的第六战斗单位,在迪亚巴克尔与伊斯肯德伦之间发动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突击行动,夺取某座至关重要的城市,从而将北方战线上的两个战区连接起来,并且把阿塔图尔克水库方向上的战线拉平,迫使美土联军向北撤退。
因为东方闻不是军事参谋,所以不清楚裴承毅的具体想法。但是从他的回忆中看得出来,裴承毅很有可能盯上了马拉蒂亚或者埃拉泽,其中前者的可能性更大。设想一下,如果能够打下马拉蒂亚,就算不能立即打下迪亚巴克尔。也能通过切断通往迪亚巴克尔的地面交通线,迫使美土联军迅速向北收缩防线,甚至放弃在托罗斯山区设置战略防线的想法。虽然从战争的总体局势来看,裴承毅不大可能继续挥师北上,而且投入第六战斗单位之后,他也没有足够的兵力进军安卡拉,但是只要打下了马拉蒂亚,把战线推到托罗斯山脉以北,就能在战后的谈判中获得更大的筹码。甚至能够迫使十耳其当局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与共和国签署停战条约。
要想打下马拉蒂亚,就得让美军源源不断的增援迪亚巴克尔。
也就是说,在包围迪亚巴克尔之后,只能施压,不能强攻。
当然,作为这场战争的总指挥,裴承毅应该知道他这个计划存在一个几乎无法克服的问题。那就是如何把第六战斗单位送到马拉蒂亚去?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的面突击肯定不行。不管是从迪亚巴克尔出发、还是从加济安泰普出发。第六战斗单个都要突击数百千米,如果在战争初期问题还不大,而在这个时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空降的可能性也不大,不是第六战斗单位没有空降作战能力,而是没有足够的运载工具,战略运输机群的任务安排得非常满,别说抽调上百架运输机,抽调几架运输机都很困难。
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机降,即利用陆航的垂直起降运输机群把第六战斗单个送往马拉蒂亚。并且由陆航的低空攻击机群为机降行动提供空中支援。正是如此,裴承毅才会将陆军仅有的一套野战机场预制组件送往马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