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采生折割(1 / 1)

苏泽想了想说道:“胡公公,我能安排几个学生到你这里帮忙吗?”

“帮忙?学习织染吗?”

苏泽点头说道:“我想让卫所的孩子也学点手艺。”

胡公公无所谓的说道:“这有何难,苏相公尽管派人过来,杂家必不藏私,倾囊相授!”

苏泽又和胡公公攀谈了萃取染料的办法,两人都觉得意犹未尽,约着下一次再谈。

带着林良珺这个孩子,夜里赶路不安全,苏泽又在矿监中留宿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才将林良珺送回卫所。

这些日子,林彩娘已经承担起家庙的工作。

九姑婆和家老阿公一样,年纪大了之后,身子容易疲乏,林彩娘已经学会了庙祝的仪式,现在除了卫所祭祀家祠等大型的仪式,林彩娘都能胜任了。

不过让人奇怪的是,自从苏泽来了长宁卫,卫所日渐富裕起来,紧接着又打了几个胜仗之后,来家庙的卫民日渐少了。

九姑婆则对此见怪不怪了,越是日子难熬,来家庙的人就越多。

现在卫所的日子好起来了,谁没事来家庙祷告啊。

家家户户的孩子们都趁着好天气在滩涂上晒盐,只要出现晴空沙滩上就都是人。

小萝卜头林良珺已经成了晒盐业务的总承包商,他把做了记号的贝壳发给参加晒盐的孩子,用来计算他们在晒盐中的贡献,等到交上盐之后再按照贝壳分钱。

甚至这些贝壳都已经成了长宁卫孩子之间的流通货币了。

陆氏管理的纺织作坊规模是越来越大,不仅仅是卫所中的寡妇,一些老妇人也参加了织布作坊。

陆氏建议苏泽又在一座废弃的谷仓当中放置织布机,让附近的妇人去谷仓上工,苏泽又请船厂的匠人们再制作了几台织布机。

苏泽很快发现林显扬这个嫂子确实手巧,她虽然不懂机械原理,但无师自通自学成才,已经能够修理织机中的大部分的故障,苏泽只能感慨这就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啊。

背山村的棉花已经开始供应长宁卫,自从建溪疏通之后,苏泽又给背山村规划了几条新的灌溉设施,又给陈氏增加了几十亩的水田。

苏泽还改进了灌溉的方法,棉花并不是所有生长周期都需要大量水的,苏泽给背山村重新做了规划,设计了活动水闸,只在最需要水的时候开闸灌溉,又能给背山村省下灌溉的水。

背山陈氏在长宁卫平定矿盗之后,更是牢牢的绑在了长宁卫的战车上。

这年头,没什么比安全感更重的了。

孙典史的庄子也派出人,请求苏泽帮着他们整理水利设置,苏泽看着水利技能Lv4,380/400的经验值,决定这次从县城回来就去孙典史的田庄刷一刷经验。

新世界号的船员已经隔离结束,除了一些有劣迹的船员被苏泽留在岛上,其余船员都可以在卫所居民监视下上岸居住。

苏泽已经承诺,只要等到倭乱结束,海域不再封锁就放任他们离开。

这样的承诺让大部分船员都安定下来,这年头出海拼搏的,说得好听是冒险家,说的不好听的就是陆地上活不下去的。

马六甲不是他们的家乡,反正在长宁卫也能吃饱饭,也没人嚷嚷着回家了。

林默珺倒是对操纵马尼拉大帆船产生了兴趣,她聘请了几个懂汉话的船员,向他们请教操纵西夷帆船的技法。

雕版工匠姚春去了县城,他的妻子和孩子都留在了长宁卫。

自从姚春走了之后,熊五又清闲了下来。

这家伙也不知道怎么就和皮埃尔神父混到了一起,他们一个说法语一个说汉语,竟然还能交流,甚至还能用手比划着争吵辩论,这都让长宁卫众人非常惊讶,但只要他不在长宁卫宣扬那套理论,苏泽也懒得管他。

阿方索船长也明白,新世界号要不回来了,再三考虑之后,他决定开始动笔,学习自己的偶像马可波罗,将自己在东方的见闻记录下来,那就算是自己被船东告到破产,靠着出版游记说不定也能安享晚年。

有了这样的想法之后,阿方索船长整日拿着自己的航海日记本,在长宁卫中转悠。

他也喜欢上了碳笔,他认为这种笔更容易书写,阿方索船长没事做就和卫所的人交谈,他发现自己笔记本上出现最多的名字就是苏泽。

阿方索船长对于苏泽这个语言天才更加好奇,当他听说苏泽还能修监水利设施,见到了苏泽治理过的建溪之后,阿方索惊讶无比。

这就是大明朝的读书人吗?阿方索听说苏泽还能写戏剧,只可惜他的汉语水平只限于口语,看不懂汉字,无法欣赏苏泽的佳作。

阿方索再次感慨,大明朝的读书人都这么厉害吗?这位苏泽简直就是大明朝的列昂纳多·达·芬奇,这样人竟然还是大明朝最低等级的读书人?

现在阿方索开始相信马可波罗的说法,也许大明朝的首都真的是一座铺满了黄金的城市!

苏泽并不知道自己在阿方索心中的声望,已经从尊敬提升到了崇敬。

到了八月中旬,苏泽又到了进城读书人的日子。

但是这一次去县城的路上非常繁忙,到处都是推着车的百姓。

等到了城门口,苏泽遇到了户房的吏员林清远,这才想起来八月是大明朝夏粮征收的日子。

大明朝征收的粮食分成两个季节,分别是八月的夏粮征收和十月份的秋粮征收。

在张居正一条鞭法之前,征收以本色为主,也就是实物征收农业税,福建是夏粮收麦,秋粮收稻。

长宁卫是军屯的军卫,所以不需要向县衙征收夏粮,反而县衙征收的夏粮要送一部分稻长宁卫来,所以这些日子长宁卫的农户都在地里忙碌,苏泽却不知道征收夏粮的事情。

征税,这自古以来就是考核地方官员的第一要务,虽然东南地区在倭乱威胁中,但是只要朝廷不下旨免征,夏粮征收就停不得。

一遇到了林清远,他就大倒苦水。

“苏相公,也不知道怎么这么倒霉,我抓阄抽到了去城南那几户庄子收税。”

南平县城四周的土地,南方水网最密集,田自然是最好的。

南平县城有南贵东富,北贫西贱的说法。南边土地的的主人非富即贵,所以林清远才一脸苦恼。

苏泽明白他的心思,是想要让苏泽到县衙去说项。

不过苏泽不准备掺和征粮的问题,这玩意儿在大明就是一个无底洞的难题。

但是要了解如今南平县城内的百姓矛盾,苏泽还是问道:“那面几个庄子的粮食这么难收?”

“何止是难征,去年的秋粮都没征全呢!”

苏泽看到城门边上的茶肆,拉着林清远去茶肆详细说。

茶肆的茶博士送上放凉的茶水,看到林清远吏员的皂色吏服,远远的躲到了外面。

林清远苦笑一声说道:“百姓畏我等如虎,嫣不知我们也有不如狗的时候。”

林清远大倒苦水:“城南蔡员外,他家的庄子土地最多,他家的粮也是最难征的。”

苏泽端着茶水安静的听着,林清远说道:

“蔡员外是南直隶六部员外郎致仕的,就他家的欠粮最多。”

很多人都认为明代优待读书人,优免读书人名下的土地田赋,其实这是错误的。

有功名官员能够优免的是杂役,并不是赋税。

大明朝百姓身上的负担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基于土地的赋税,另外一个就是基于人丁的杂役。

赋税很容易理解,就是土地产出粮食,按照比例征税。

杂役就是基于人口分担的义务,按照人口比例派人去给官府免费干活。

这些活儿包括修城墙、修水利工程、运送粮食、给官老爷抬轿子等等。

连给官府做衙役,其实也是一种杂役。

有明一代的杂役是很重的,很多百姓将自己的户籍投效到有功名的读书人名下,就是为了免除杂役。

只要是官府登记在册的土地,田税都是少不了的。

可田税少不了,但是能不能征收上来,那就不好说了。

比如这位蔡员外,曾经做过南直隶户部员外郎,在官场交友广泛,衙役连他家宅子的门都进不去,更不要说是催征田税了。

城南很多庄子,看到蔡员外不交田税,那也跟着后面抗税,搞得每次去城南征税的税吏都没办法完成任务。

无法完成任务,就要被县里的老爷斥责,甚至要自己掏腰包补足欠税。

“蔡员外那么多土地,他又是怎么抗税的?”

林清远这段时间没少和蔡家扯皮,疲惫的说道:“蔡员外说他家这些年都没种粮,拿不出粮食交税。”

这个理由也行?

苏泽想到自己如果造反,也免不得要和这些“乡贤”打交道,他问道:

“那这些年蔡员外都种的什么?”

“蔡家那几个庄园都种的菘蓝。”

菘蓝?菘蓝不就是板蓝根吗?

“蔡员外是延平府织染大户,城里的染坊基本上都是他家的。”

原来如此,这蔡员外倒是理财有术,这家伙全部种的都是经济作物。

苏泽想到自己读研时候做过的课题,大明朝南北都缺粮,但是南北缺粮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福建广州地区的土地亩产两倍于北方地区,长宁卫就广泛种植占城稻等优良的粮种了。

明明亩产是南宋的双倍,可福建依然缺粮食。

就连县衙每年应该拨付给长宁卫等卫所的军粮,往往也都缺斤少两,去年的到现在还拖欠着呢。

福建缺粮食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贸易发达,种植经济作物的利益远大于种粮,所以大户都更愿意“改稻为桑”。

现在还不是最严重的时候,等到明末烟草传入中国,种植烟草利润巨大,福建的大户纷纷挖掉粮食,改成种植烟叶,导致福建明明亩产很高,却只能靠红薯充饥。

苏泽这下子明白了南平县征粮的难处了。

大户不种粮食,他们有人脉有力量抗缴粮食。

但是在考核征粮这项指标的时候,是以府县为单位的,方知府和白知县的考成结果,都和粮食能不能征收足息息相关。

大户不交,那税吏自然只能去盘剥小民了。

加上税吏从中贪腐,自耕农的负担越来越重。

等到了明末,再加上杂役和各种苛捐杂税,自耕农纷纷破产,形成流民大军。

不过现在矛盾还没到这个地步,但是征粮的矛盾已经很大了。

更不要说今年闹了几次倭寇,田地也没有好好打理,夏粮已经欠收了。

所以县衙对户房下了死命令,一定要从城南那几个大户那边弄点粮食出来,那些穷老百姓已经没有油水可榨了!

县官难做,不过白知县也是一名强势的县令,他手腕高超,苏泽准备好好看这位知县和大户斗法了。

苏泽在户房也没有熟人,只能向林清远表示遗憾了。

林清远也知道自己是病急乱投医,他只能求着苏泽给白知县美言两句,千万不要革了他吏员的职务。

苏泽进了城,直接来到了《拍案惊奇》的编辑部。

编辑部前聚集了不少衣衫褴褛的孩子,领头的是个身材矮小的男孩。

这孩子穿着破烂衣服,神情不卑不亢,和陈朝源行了一礼,那些围着编辑部的孩子就随他一起离开了。

“陈兄,刚刚那些孩子是怎么回事?”

“苏兄还是进来说吧。”

进门之后,陈朝源说道:“刚刚那些都是我们《拍案惊奇》的报童。”

“报童?”

“是啊,按照苏兄的意思,我们找了这些城里流浪的报童卖报,确实多卖了不少报纸。”

陈朝源叹息一声说道:“本以为这是行了善事,却没想到害了这些孩子。”

“城里的霸王社看上了卖报的钱。”

苏泽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关节,他看不上一份报纸走街串巷赚三钱银子,但是很多人看得上。

霸王社是南平县城内的会社帮派,他们连惠民药局的免费药都要转卖赚钱,自然不会放过这一份报纸三钱银子的利。

“是我欠周全了。”苏泽说道。

陈朝源说道:“霸王社的事情这些孩童自己解决了,刚刚和我谈话的那个孩子,将报童组织起来,和霸王社狠狠的冲突了几次,这些孩子虽然小,但是从小在街头也自有一股狠气,他们团结一心以多打少,倒是让霸王社不敢伸手了。”

苏泽颇为惊奇,没想到这些孩子竟然能做到这一步。

“那孩童为何还要找陈兄?”

陈朝源叹息一声说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他们打跑了霸王社,却招来了采生折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