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子平三人终于在接近中午的时候,进城来到了鹊香楼。
此时的鹊香楼已经是人满为患,而且基本上却是身穿儒衫的读书人,各自谈论着两首咏竹诗。
方子平刚进入酒楼,耳中便听到很多人在谈论“方子平”,顿时凝神去听,发现都是在谈论此人是谁,为何能写出两首好诗来。
正好有一人开口说道:“此人之前没有丝毫才名,突然写出两首好诗来,不会是借的吧?”
有人听了他的话,竟然也是点头附和。
“是啊,袁家神童也只是堪堪进入金榜而已,这个方子平何德何等,竟然会荣登金榜头名,恐怕真是借的。”
李弥和林明贤听了,立刻便要开口,却被方子平一把拉住了,示意他们不要说话。
果然,不用他们两人说话,便有人开口反驳道:
“我看是你们这些人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样的心性还想读书修行儒家大道,我看还是去修行下九流吧!”一位身高八尺的汉子,身穿劲装,看起来像是个武者,此时开口说道。
“就看不起你们这些背后说人坏话的小人!”这名大汉说完,端起酒壶大口喝起酒来。
那几个刚刚说话的人原本听了还有些恼怒,此时看到这大汉的身材和打扮,顿时脸上闪过收敛之色。
所有人都知道,在没有掌握足够的实力前,千万不要跟武者和剑客起争执,因为真的打不过。
他们低声念叨了两句“粗鄙的武者”后便不再理会,继续低声说着什么,不时还发出几声笑声。
那武者听了这句话也不反驳,只是冷哼了一声,对同一桌的一名女子开口说道:
“怪不得书院会设置考核,要不然什么人都进入书院学习,那儒家恐怕还会没落不可。”
那名女子身穿一身鹅黄色衣裙,头上用一根黄色丝带挽着头发,一张小脸明媚动人,两只眼睛如同深海珍珠一般,看起来只有十六七岁的样子,听了大汉的话开口低声说道:
“蒲叔,你不要惹事,父亲可是早就说了,不让你在外面跟他人起争端。”
那大汉听了点头称是,不再多说。
方子平、李弥和林明贤对视一眼后相视一笑,随后进入酒楼,找了一张刚空出来的桌子坐了下来。
林明贤连续点了十个菜才停了下来。
“鹊香楼最拿手的便是清蒸泾河鲫鱼,我也只是吃过一次,还是上次父亲带我来吃的,一会你们好好尝尝。”林明贤开口说道。
三人正低声说着话,却没有想到那边原本说方子平坏话的一桌说着话,渐渐声音又高了起来。
“方子平此人,老师竟然只是个私塾先生,而这名私塾先生只是一个八品儒生罢了,这样的人能教出写出这般诗词的学生吗,所以这诗词一定是借的,至于从哪儿借的,就不知道了,恐怕是花了不少银子从他人哪儿买来的。”
“哈哈,此话在理,孙兄我敬你。”
“哈哈,我说的有道理吧!”那人被同伴认同极为得意,当即端起酒杯便要一饮而尽。
那黄衣少女身边的大汉听了这话,脸上闪过鄙夷之色,黄衣少女也是皱了皱好看的娥眉,显然有些不喜这话。
那人斜视了一眼那大汉,见他没有插话,顿时好像是打了胜仗一般,继续开口说道:
“所以这位方子平一定是个男盗女娼的家伙,不知道从哪儿买了两首诗词,他也是傻,竟然会选择两首咏竹诗,不知道分买不同的类型才显得真实吗,哈哈哈……”
他的同伴听了都是发出一声大笑声。
黄衣少女听了眼中闪过一丝恼怒,显然是对方子平这个名字也是带着几分敬意的。
毕竟由诗及人,从诗中便可以看出诗的作者是什么人。
那大汉见自己家小姐也生气了,顿时站起身来,怒视着那一桌子的人,开口恶狠狠地说道:
“给我闭嘴你们这几个惹人烦的臭虫。”
那几人被骂作是臭虫,顿时也都是恼怒不已,他们可都是京城中一些书院的佼佼者,此时被骂作是臭虫哪里忍得了。
京城中很多书院,都是一些权贵开设专门为自家子弟读书的地方,进去的人也都是差不多层次的人,比之私塾高级了不止一筹。
其中那个说话最多的书生开口说道;“本来就是吗,莫非我说得没有道理不成。”
方子平知道,这个书生说的话便是他了解的诡辩之一,故意从中挑出一些似是而非的话,从而整体上否定。
只是那大汉是武者,又不是读书人,自然不会跟他讲道理,伸手将桌上的佩刀拿了起来。
那几个书生吓了一跳,他们虽然在自家的书院里谈古论今,但说到动手可就萎了。
“你要干什么,莫非胆敢动手不成,也不看看这是哪里,你信不信我一个条子递到刑部,便让你流放三千里。”那为首的书生色厉内荏地开口说道。
大汉自然也知道这是哪儿,他出来只是为保护小姐,自然是不敢真的动手。
就在他举棋不定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便听到一侧传来一句诗。
“高枝已约风为友,密叶能留雪作花。”
他转头看去,发现一名少年身穿儒衫在桌子上拿着筷子,筷子上夹着一块鲫鱼肉,正是方子平。
除了他之外,酒楼中的所有人都转头看去,黄衣少年看着方子平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异彩。
因为这句诗很容易理解:竹枝轻盈,容易随风摇摆。竹叶傲霜,能够经受寒冬。
“昨夜常娥更潇洒,又携疏影过窗纱。”方子平鲫鱼肉咽下去之后,不紧不慢的将后一句吟完。
这句话的意思是:特别是在月光之下,纱窗之上,疏影横斜,楚楚动人,不可胜状。
这酒楼中的八成是读书人,就算不是儒生,也多少读过书,自然听出来,这是一首不带“竹”的咏竹写景诗。
所有人听了,都是沉浸在这首诗的氛围内。
只有少数几人不知道这名少年此时为何吟诗,都是好奇的看向他。
“在下不才,正是这位‘仁’兄口中的方子平,我实际上借了三首,而且脑子不好,都是借的咏竹诗。”
所有人听了都是鸦雀无声,只有这位少年像是什么事情都没发生一般,用手上的筷子夹起鲫鱼肉吃的香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