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一首咏竹人前显圣(1 / 1)

这个老秀才除了教导他们十四五岁少年之外,还有一个教导十岁以下读书的“启蒙班”。

如今少年班明日便要书院大考,在院中如此大声读书的便只能是启蒙班的小子了。

他走进院子,立刻便看到了一个相熟的朋友,正在伏案书写着什么。

这个少年身穿一身青衫,长得有些清秀,虽然不如方子平英俊,但也有几分自己的风采。

方子平走入院中,立刻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

除了这个伏案书写的朋友之外,两名少年立刻走上前来。

这两人中,其中一人面色有些黝黑,看起来像是经常下地干活,另一个身材微微有些矮,比方子平足足矮了半头,不过眼神却是非常机灵的样子。

“定岳,你来了,你家中的情况我也听说了,节哀顺变!”那身材矮小的少年开口说道。

一旁伏案书写的少年听到这一声定岳,立刻抬起头来看向这边,看到果然是方子平来了,立刻流出喜色,站起身来,将桌子上书写的纸张拿起走了过来。

“定岳,你可来了,我还以为到明天才能见到你呢,来来来,你素有诗名,看看我刚刚书写的咏竹如何?”

另一个皮肤黝黑的少年像是有些不喜欢说话,只是对着方子平露出一个笑脸。

方子平一一跟朋友说了几句后,才将少年手上的宣纸拿了过来,一边阅读,一边心中想着:“我素有诗名吗,我回忆一下……嗯,好像还真是如此!”

他仔细看了看这宣纸上的咏竹诗,是一篇五言绝句。

默读了一遍后,他脸上微微露出惊讶的神情,让盯着他神色的少年大为得意。

方子平虽然感觉这首诗跟他脑海中的名篇相差甚远,但是却不会表现出来,反而故意露出这样的表情。

他也是从少年过来的,自然知道少年是什么心性。

他若是从这首绝句中挑出一些毛病,反而会让这少年不喜。

他开口说道:“嗯,古人说三日不见当刮目相看,李弥,你这首诗不像是你写的啊,不会是你从哪儿抄来的吧?”

被称作李弥的少年心花怒放,口上却是说道:“哼,我可是刚刚写出来,想破了脑袋才想出来了,怎么样,不错吧,这么长时间,你有没有写诗,念出来让我听听。”

一边身高有些矮小的少年却是开口说道:“定岳,你别听李弥吹牛,这首诗他可是足足写了五天了,每天都会写出来,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能够流传后世的名篇呢!”

“林明贤,给我住口,再说不要说我不客气!”李弥被揭短,差点恼羞成怒。

方子平连忙将他拉住,那个脸色黝黑的少年也上来拉住他另一条胳膊,才将他拦了下来。

“好了好了,你不是说要听我的诗吗,正好有一首,我借你一张宣纸,这就写出来让你看看。”方子平咳嗽了一声说道。

他们这般说话,将另一个房间中教导启蒙班的老秀才也吸引了出来。

方子平也意识到他们的声音有些大,这里毕竟是私塾,连忙朝着老秀才鞠躬行礼:

“见过陈先生!”

其他几人也都是如此。

这位老秀才名为陈如镜,虽然只是八品,但也十分受人尊重。

秀才跟方子平原来世界的秀才差不多,想要参加一些州郡级的科考,必须要有秀才功名才可以,而要参加京城中大衙门的科考,也必须要有举人身份才行。

秀才和举人,便相当于方子平了解到的本科和研究生学历,毕竟公务员考试也是需要学历的。

“嗯,不要喧哗,你刚才说有一首诗,我正好看看。”

陈如镜走上前来,想要看看方子平的新诗水平如何,是否有原本的高度。

这么多少年中,他对方子平的观感还算不错,甚至可以说得上上佳,尤其是一年前那时候的方平写了一首关于守信的诗篇,让他大为赞赏。

方子平见这位老先生都被吸引出来了,原本想要随便“抄”一首的心思立刻改变了。

八品的老秀才虽然身份不高,但是这么大岁数,也有一些相交不错的。

甚至就连书院中的一些大儒,年轻的时候都跟陈如镜相识,可以说是交游广阔。

若是他能够在这里写出一首上佳的诗词,说不定通过这位陈如镜先生的“朋友圈”,让他的名声先一步进入书院之中。

那时候他若是再去拜见那位喜好小说的大儒,也就不会被人拦在门外了。

大儒也不是说见就能见的。

相比于进入书院后,花费一番功夫才能见到这位大儒,在这里写出一首名篇的诗词,有一个好名声后见到这位大儒的难度也会大大降低。

想到这里,方子平立刻对陈如镜先生行了一礼:“那好,定不负先生所望!”

他走到刚才李弥的桌案前,伸手便要磨墨,却被李弥抢先一步拿起了墨条磨了起来。

方子平见状,只是微笑道谢了一句,便将一张宣纸铺开,心中早有注意,拿起笔架上的毛笔沾了些墨汁,将王安石的那首千古名篇《咏竹》写了起来。

众人连忙朝着围在他的身后,陈如镜在他的左侧,其他人自然不能跟这位老先生抢位置,只能在方子平右侧挤来挤去,争相看去,这也说明了方子平在众人中“素有诗名”这个名声是真的。

随着方子平的笔锋,李弥一字一句的念了出来:

“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所有人看了,都是惊得目瞪口呆。

这首诗直译过来的意思是:人们怜惜竹子,有气节但很瘦弱,本是高材,老而弥坚。曾经与其他杂草一同接受过雨露的滋润,但也能够像松柏一样傲对冰霜。

诗中一连串的反向对比,描写了竹子的独特气节,展现了方子平卓尔不群的特质和不向困难低头的抱负,对此时父母双亡的他来说,更表达了他坚强的意志。

谁也没有想到,方子平随手一写,竟然能写出如此名篇来。

陈如镜在方子平左侧,看到这首诗,整个身体都有些颤抖起来,最终低声念叨了一遍:“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高材老更刚。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好诗,真是绝世好诗啊,而且是能够流传天下甚至,传扬后世的名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