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猛将兄海瑞送来了大新闻(1 / 1)

受时代所限,第一期的《大明时报》跟后世的报纸不同,是一个十五页的小册子,更像是杂志。

没几日,申时行便来到了永寿宫东偏殿,给朱载圳呈上了第一期《大明时报》的样报。

样报的第一页到第三页,刊登了嘉靖帝起居录。

文章说皇帝陛下每日卯时就起,在永寿宫处理政务到午时;下晌敬天为天下万民祈福两个时辰;而后召见臣子议论政事一个时辰;晚上用过晚膳,还要批阅奏折到子夜时分才安寝。

朱载圳看完后“扑哧”乐出了声,他心道:这马屁拍的......颇有状元水准。愣生生把父皇美化成了勤于政务的太祖爷。

不过办报纸的目的之一就是破除嘉靖帝在天下人心中的“昏君”形象。申时行这么写倒也挺好。

第三页到第六页,则是《景川王东南平倭记》。

朱载圳一年内平定大明持续百年的东南倭患。百姓们对其中经过都很好奇。印这一段内容,用后世的话说叫迎合读者需求。

同时也能让朱载圳“英雄王”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第六到第十页,是几十条简短的时政、民间新闻。

譬如皇上下旨户部开官仓赈济河南灾民;

景川王即将与江南才女何芳晴大婚;

城北铜锣巷大火,烧毁民房六十四间,五城兵马司北城指挥救火不力撤职......等等诸如此类的消息。

第十一到第十五页,用后世的话说是文学版块。里面刊登了朱载圳《平倭檄文》、《满江红·精忠报国》、《西江月·沧海一声笑》等等文章诗词。

还有戚继光所作《凯歌》、申时行写的一篇游记、几位翰林院庶吉士写的好诗等等。

朱载圳花了两刻功夫全部看完。

申时行问:“王爷,您对这份样报还满意么?若满意,臣这就命人开始印刷。”

朱载圳道:“满意......也不满意。我总感觉缺少像火药桶爆炸一样,抓人眼球的大新闻。”

申时行道:“大新闻?如今东南倭患已被您平定,天下太平无事。没有什么大新闻好写啊。”

就在此时,陆绎急匆匆的走了进来:“王爷,松江知府海瑞有一封信和一封求您转递的奏折呈上。”

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想吃女乃就来了个姑娘;想娘家人,孩子他舅舅就来了。

大明官场猛将兄海瑞,给朱载圳送来了猛料、爆炸性大新闻!

且说,海瑞一到了松江府,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抑豪强。头一家倒霉的豪强,自然是徐氏家族!

他清查土地,发现徐氏家族的二十四万亩土地,竟有一大半儿是兼并百姓所得!

如今在徐氏家族做主的,是徐阶的儿子徐璠。徐璠没有官位,一门心思在老家替父亲理财。

海瑞上门,让徐璠退还土地。吃进去的怎么可能吐出来?

徐璠说所有土地购买都是两厢情愿,有买卖文书为证。海瑞也拿他没办法。

松江来了一位抑豪强的官场猛将兄,徐璠仗着自己老子是次辅,又有裕王当靠山,没有丝毫收敛。

松江东郊的一个农人,借了徐家的粮食,利滚利。两年滚成了天文数字还不上。

徐家的家丁去收农人名下的十亩地抵债。农人不肯,家丁就烧了农人的房子,强迫他签了买卖文书。

农人听说新来的知府老爷是个青天,就来到府衙告状。

海瑞得知这事儿,立马叫齐了三班衙役,前往徐府抓人。

他丝毫不给次辅徐阶面子。说家丁放火,家主亦要治罪。他不光抓了家丁,还要抓徐璠!

徐璠开始没当回事儿,他认为海瑞最初是裕王一方举荐提拔的,顶多就是新官上任,摆个六亲不认、公事公办的姿态。

没想到海瑞玩起了真格的,带着三班衙役闯了徐府搜查徐璠。

一个知府带人搜查内阁次辅的府邸......这种事儿也就海刚峰敢干。

徐璠躲在小妾的偏房卧室内才逃过一劫。他干脆来了个三十六计走为上策,逃往京城投奔他爹徐阶。

按理说徐家的大公子都跑了,徐家人应该收敛些了吧?

总有些不知死的爱往铳口上撞。

徐家的旧宅管家徐有田深夜外出喝酒,酒醉色心起,竟侮辱了酒馆的老板娘。

侮辱完,他提上裤子,扔下十两银子就哼着小曲若无其事的走了。

海瑞得知后大怒:内阁次辅的旧宅管家,侮辱民女,这还了得!

按照大明律,侮辱民女是死罪!应处绞刑,即弓弦缢杀。

海瑞抓了徐有田,判处徐有田绞刑后,按照刑名程序将案卷呈交南直隶按察使衙门。

照规矩,按察使衙门会将案卷上报三法司。三核无误后呈递给嘉靖帝朱笔勾决。

可是,南直隶按察使却以“证据不足,文书有误”为由,将案卷打回给了海瑞。

海瑞接下来三次呈递,又三次被打回。分明是官官相护!

海瑞无奈,只得写了一封给嘉靖帝的奏折。

要说在奏折里不吐脏字儿骂人,海瑞在嘉靖朝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海瑞在奏折中把徐阶损得体无完肤。

同时他向嘉靖帝提出了四个请求。其一,徐阶无德,应撤去其次辅职位。

其二,没收徐氏家族在松江的二十四万亩土地。

其三,由刑部在京内抓捕纵火案主谋——徐阶之子徐璠。按律杖责五十,流两千里。

其四,朱笔勾决徐家旧宅管家徐有田。

按照地方官给皇帝上奏折的规矩。海瑞的这道奏折要先经南直隶巡抚赵贞吉的手,转递给京城通政司,再由通政司转交内阁,最后由内阁转交嘉靖帝。

海瑞虽然蠢直,却不傻!他心知肚明,这道折子连赵贞吉这道手都过不了!

情急之下,他想到了景川王朱载圳。他写了一封信,派专人连同奏折一并带到了京中,交给了朱载圳。他希望朱载圳帮忙,把奏折交给嘉靖帝。

朱载圳看完信和奏折后,交给了申时行。

申时行看罢,感慨了一句:“这位松江知府海瑞骂人的功夫......实在是文采飞扬、炉火纯青。臣自愧不如。”

朱载圳笑道:“咱们《大明时报》第一期的头版头条这不就有了嘛?把徐家干的这些好事,全部印到报纸上去!

让天下人看一看,整天把道德、祖制挂在嘴边的‘贤相’到底是个什么货色!”

第130章 惊天大秘密大贤臣家竟有二十四万亩地不看不是大明人

裕王府,书房。

徐阶手里拿着厚厚的一摞纸。

这一摞纸,是裕王府特务头子朱希孝收集的王国光的黑材料。

徐阶朗声念道:“嘉靖三十七年六月,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王国光,收受河南按察使刘玉茹冰敬两千两。翌月,文选司推荐刘玉茹接任河南布政使。

嘉靖三十七年中元节,王国光收受山东莱州知府冯建诚祭祀祖先银一千五百两。两个月后,冯建诚明调暗升为济南知府。

嘉靖三十七年仲秋节,王国光收受顺天府通判梁谆节庆银一千两。当年底,梁谆升任刑部督捕司郎中......”

裕王摆摆手:“好了,不要念了。王国光掌文选那三年,大概收受了多少银子的贿赂?”

徐阶咬牙切齿的说:“真是骇人听闻。总数估计在五十万两以上!一个正五品官员,一年俸禄不过一百九十二石,折银一百五十两。

也就是说王国光收受的贿赂等于他三千年的俸禄!”

高拱亦装出震惊的样子:“王国光真是个巨蠹!这样的人也配升为户部右侍郎么?”

徐阶自己一脸毛,还说别人是猴儿!

其实官场中人心里都跟明镜一般:仇官如敌的太祖爷,定下的官俸制度严苛至极。要是只靠俸禄过活,官员们个个都要破衣烂衫、家徒四壁。

大明开国一百九十四年,什么冰敬、炭敬、节敬,已经是官场内约定俗成的规则了。

这些陋规银子,谁要不收,谁就是跟整个官场为敌。

王国光之前掌吏部文选,天下官员的前程都掐在他的手里。三年只拿了五十万两陋规,已经算是个大清官了。

更别提,东南抗倭时他还主动拿出了三十万两积蓄交给朱载圳当军费。

徐阶道:“要架空朱载圳,必先剪除其羽翼。六部之中,王国光、唐顺之一文一武,是朱载圳的左膀右臂。

裕王爷,臣准备联络了都察院的几十名御史,联名参劾王国光纳贿。先让王国光身败名裂,丢官罢职,卸了朱载圳的左膀!”

裕王没有表态,只是沉默。

有时候,不表态就是最大的表态。

徐阶起身:“王爷,臣这就去办这件事。”

徐阶、高拱走后。裕王对身边的李妃感叹了一句:“唉,咱们整日在书房里搞这些阴谋诡计,不是君子之道啊。”

李妃宽慰裕王:“王爷不要这么想。咱们做这些事,是为了防止奸王操纵朝政。”

徐阶忙着搞朱载圳的心腹王国光。永寿宫那边,朱载圳也在忙着搞徐阶。

青纱帷帐内,嘉靖帝刚刚看完了朱载圳送过来的海瑞的奏折。

嘉靖帝摔了下倒了八辈子血霉的铜罄,发出一声万年不变的龙啸:“欺天啦!二十四万亩良田,折银三百万两以上!

光是名下土地就有这么多。他家里的现银还有多少?啊呀!岂不比朕的内承运库还富?”

说到此,嘉靖帝似乎是嫌摔铜罄摔的不够狠。这回他直接抡起铜罄,用力掷到了青纱帷帐外。

“当啷!”

铜罄要是长了嘴,一定会说:妈卖批,老子上辈子得罪你了啊?

嘉靖帝气运丹田,怒吼一声:“那些都是朕的地!朕的钱!”

朱载圳不失时机的递上了《大明时报》样报:“父皇息怒,儿臣打算在报纸上为您出气。”

嘉靖帝拿过《大明时报》,只见第一页的封皮正上方,写着书法家徐渭所题“大明日报”四个大字。

《惊天大秘密,大贤臣家竟有二十四万亩土地》

《海瑞松江田亩考:徐家熟,浙直足》

《内阁次辅府管家酒后强辱民女,这到底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震惊!徐阶公子为兼并小民百姓十亩地,纵火焚烧民居》

(明代没有标点符号,实际全都用空字隔开。为方便读者阅读这么写)

朱载圳不但创办了大明第一份报纸,还开了标题党之先河。

其实也不算标题党,除了几个形容词夸张点,上面的内容都是事实。

嘉靖帝仔仔细细的看完了《大明时报》第一份样报。他的脸上浮现出笑容:“这东西,你打算印多少份?”

朱载圳道:“打算印五万份,先在顺天府及北直隶各府发行。”

嘉靖帝问:“也就是说,有五万个百姓能看到?”

朱载圳答:“父皇,不止。一个百姓买了、看了,可以送给十个亲朋好友传阅啊,再加上口口相传——新闻这种东西,向来是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的。

想必用不了多久,整个北方的老百姓都会知道‘大贤臣’徐阶到底是个什么嘴脸。”

嘉靖帝大喜:“妙哉!”

朱载圳又问:“其他方面的文章呢?父皇可还满意?”

嘉靖帝笑出了声:“呵,把朕吹捧的太过了!朕刚才看那段《起居录》,还以为文章说的是太祖、成祖呢。”

朱载圳道:“记述方面略有夸张。儿臣只是想让天下人知晓,您平日在永寿宫勤于政务。并非民间谣传的近三十年不理政。”

嘉靖帝笑道:“嗯,很好。就按你的意思印制吧。

呵,徐阶不是整天自诩什么道德楷模么?这一回,朕要让他在天下人面前颜面扫地!”

三日之后,都察院大门口。

徐阶和高拱志得意满的走了出来。

徐阶手里拿着一份几十名御史联名参劾王国光的奏折。

徐阶笑道:“这下王国光是必死无疑了。对了,朱载圳最近在忙什么呢?咱们都快卸去他的臂膀了,他还不自知。”

高拱道:“好像还是在忙邸报的事。为了邸报还成立了一个新衙门。”

徐阶冷笑一声:“呵,现出原形了!他还是那个不务正业的荒唐王爷。”

徐阶对于报纸的力量一无所知。

在他看来,所谓“掌控舆论”,就是他门下那些文人骚客们编排几个贬低政敌的故事。然后在书院、茶楼、酒肆中传播。

用报纸掌控舆论,比他那种老掉牙的做法快一万倍!有力一万倍!

徐阶上了官轿,刚行了半里,忽然听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郎高喊:“《大明时报》十文一份!

大新闻!内阁次辅徐阶家里有二十四万亩地!徐家熟,浙直足!快来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