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大明七曰报》总编纂申时行副总编纂王锡爵(1 / 1)

朱载圳又道:“父皇,报纸还能为朝廷挣银子呢。”

嘉靖帝问:“哦?怎么挣银子?”

朱载圳道:“报纸不是免费提供给百姓的。每一份可以定价十文钱。您想啊,那些小民百姓,哪个不对朝廷大事好奇?

只要是中等人家以上的百姓,一定会踊跃购买。

下等人家的百姓即便买不起,也会听买的起的人讲述朝廷大事,口口相传。

儿臣打算先试行七天出一期报纸。一年大约是五十期。

天下有约一万万六千七百万人口。利用驿站将报纸发行全国,就算两百万人订阅,一期可收两千万文,折银一万五千两。

五十期便是七十五万毛利。扣除一半儿成本,每年可赚三四十万两。报纸既然是皇家掌控,收入自然也应归入内承运库。”

朱载圳描绘的蓝图让嘉靖帝眼前一亮。

嘉靖帝骨子里是个贪财的皇帝。既能从文官手中夺取舆论掌控权,又能赚银子,何乐不为?

嘉靖帝道:“圳儿,照你所说,报纸一定要由朕信得过的人掌管。不如......用太监?”

朱载圳摇头:“不成啊。太监名声太差,差了上千年了!由他们主持编纂的报纸,可信度会很低。”

嘉靖帝问:“那用谁呢?”

朱载圳道:“主持编纂报纸的人,一定要有一定的才华,还要有一定的名声。最关键的是,不能跟文官集团交往太深。”

嘉靖帝道:“不如由圳儿你管?”

朱载圳想了想,答道:“不行啊父皇。儿臣是您的皇子。儿子管报纸,在报纸上夸老子,百姓们会质疑报纸的可信度。”

嘉靖帝犯了难:“有才华、有名声、还不能跟文官集团搅合在一起。这人选确实难找。”

朱载圳冥思苦想一番,一拍脑瓜:“父皇,今年初是不是刚进行完了会试、殿试?”

嘉靖帝点点头:“是啊。”

朱载圳想到了一个人,他心中一阵激动。他问:“父皇,本科状元是一个叫申时行的人?”

正史之中,申时行在万历朝辅佐张居正开创了万历中兴。张居正死后,张四维弄权。他击败张四维,成为了内阁首辅。此人是史书上有名的贤相。

嘉靖帝道:“对,叫申时行。此人人品贵重、才学超群,长得也一表人才。朕让锦衣卫查过他的底细,他还是一位大孝子!

此人朕今后是一定会重用的。朕暂时让他去了翰林院,担任修撰,修国史。”

状元做修撰,比庶吉士的身份还要高。

大明有制,殿试排名前十的进士,会进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曰后想要进入内阁,必须要有青年时担任过庶吉士的履历。

也因此,翰林院庶吉士虽只有七品,却被称之为“储相”。相当于后世进了最高级别组织部的重点培养名单。

而每一科的殿试头名状元,按照旧例则可以直接越过庶吉士,担任修撰,修国史。

从这一条规矩也可以看出,明代对历史的重视程度。以后要当内阁成员的人,先去翰林院修史书吧。因为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

不像后世,历史学硕士毕业要么改行,要么失业。

嘉靖帝问:“圳儿,你也听说过申时行?”

朱载圳娓娓道来:“儿臣在江南听说过‘申时行孝二父’的故事。

申时行是个苦命人。他是一个申姓商人在苏州跟一个尼姑生下的私生子。

商人重利轻别离。申姓商人为了脸面,竟然抛弃尼姑、幼子,回了长汀老家。

尼姑庵里怎么能养孩子?尼姑将三个月大的孩子绑在了一块小木板上,放入了平江河,让他自生自灭。

好巧不巧,时任苏州知府徐尚珍正在泛舟平江河,捡到了这个孩子。

徐尚珍是苏州的父母官,查清一个弃婴的身世易如反掌。

捕快们凭着孩子的长命锁,查到了尼姑庵,知晓了孩子的生父是谁。

徐尚珍却没有声张,也没有追究尼姑和商人。他将孩子取名为‘徐时行’,当作亲骨肉养育。

徐尚珍亲自教徐时行读书,一晃二十七年过去。

去年徐时行乡试得中。今年初会试、殿试连登一甲头名,成为了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状元郎。

徐时行回乡省亲,徐尚珍却告诉了他,他的生父是长汀县的申姓富商,让他去长汀县认祖归宗,并恢复本姓‘申’,改名申时行。

徐尚珍是一个无私的父亲。他默默养育了儿子,等到儿子功成名就之时,他却不求索取。

申时行听从养父徐尚珍的话,回到长汀,认了生父。并且表示,今后会孝顺两位父亲。

这就是申时行孝二父的故事。儿臣在宁波主持与弗朗机人贡赠时,听说了这个故事。”

嘉靖帝叹道:“唉,状元改姓是大事。申时行专门给朕写了一封奏折,禀明了自己的身世,请求朕允许他改姓。

朕当时看完奏折,知晓了这个父慈子孝的故事.......不知为何,更想远在浙江的你了!”

朱载圳言归正传:“父皇,儿臣打算将报纸命名为《大明七曰报》。《大明七曰报》设总编纂一员,职正五品。儿臣看就由申时行担任吧。

申时行人品贵重、孝名满天下、才华超群。最关键的是,他初入官场几个月,跟那些文官交往不深。

由他来做这个总编纂,再合适不过。”

嘉靖帝道:“好!申时行这个人朕很欣赏。就按你所说,让他做总编纂。”

朱载圳又道:“至于从五品副总编纂,儿臣看就由这一科的榜眼王锡爵担任。”

不得不说,嘉靖四十一年的殿试出人才!正史当中,状元申时行后来做到了首辅。后来榜眼王锡爵接任申时行,亦做了首辅。

这两人都是明中后期有名的贤相!

嘉靖帝点头:“嗯,照准。”

当日下晌,朱载圳来到了翰林院,找到了申时行和王锡爵,说明了来意。

为朱载圳效力,申时行、王锡爵一百个愿意!

一来朱载圳凭借东南平倭,树起了“英雄王”人设。天下谁人不敬仰?能为景川王效力,在青年官员们看来是一种荣耀。

二来,跟着朱载圳混,申时行能连升三级,王锡爵能升两级。这两个人都是有抱负的青年。要实现抱负,就要不断的升迁。

他们将朱载圳视作了帮助他们实现胸中远大抱负的人。

第127章 景川王上马杀贼、下马安民进了厨房还能烧得一手好菜

用后世的话说,申时行、王锡爵是大明高考的第一、第二名,聪明人中的聪明人。

朱载圳大体给他们说了说设想,他们便基本明白了何谓“报纸”。办报纸的目的又是什么。

其实,更深层次的目的朱载圳没有明言——他想让报纸成为监督官员的一把利剑!

大明的印刷业很发达。铅活字印刷已经在全国普及。这是朱载圳创办报纸的物质基础。

然而,申时行则考虑到了另一层问题。

申时行道:“王爷,驿站运力始终有限。若将在京城印刷的报纸运往各省,譬如说广东。起码也要六个月以上。那新闻就都成了旧闻了。”

朱载圳点头:“这事我已经想到了。可以在南直隶和十三省设立《大明七曰报》的分社。在当地建立印刷馆。

用驿站的八百里加急,将报纸的‘样报’快马送到各地分社印刷馆,在当地印刷、发行。

即便是广东,也能在十日收到‘样报’开始印刷。百姓能够获知半月内在京城发生的新闻。”

申时行敬佩的说:“王爷果然思虑周全。对了王爷,报纸的内容由谁草拟?”

朱载圳解释:“报纸内容分为三类。

其一,是你和王锡爵写的文章,这些文章代表朝廷官方。遇军国大事,表明朝廷立场。譬如东南倭患前我写的那篇《平倭檄文》就可以印在报纸上。

其二,各地分社要招募举人、秀才为‘记者’。让他们将各地发生的大新闻,用驿站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你和王锡爵挑选其中大事,印在报纸上。

其三,官员、文人、甚至于普通百姓亦可以向报纸‘投稿’。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对国策、吏治、民生的见解,皆可发在报纸上。”

申时行道:“王爷,前两条臣能理解。这第三条......若连百姓都能议论国策,那不成了妄议朝政了嘛?朝野恐有非议。”

朱载圳微微一笑:“我这第三条,说白了就是广开言路!太祖爷登基后,下旨命朝野广开言路。广开言路即祖制也!我这是在维护祖制。”

朱载圳这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徐阶、高拱那群文官不是时时刻刻将祖制挂在嘴边嘛?那我也借着祖制的由头行事。

朱载圳道:“申总编纂、王副总编纂。创办报纸是大事。既然由你们负责,我就得带你们去见见父皇,让父皇他老人家放心。”

申时行和王锡爵受宠若惊!除了放金榜后的传胪入殿,他们这种新入仕途的小官,想要面圣简直是天方夜谭!M..

别说他们了,自嘉靖帝深居永寿宫以来,那些二品三品的高官,都极少有机会面圣。

朱载圳领着申时行和王锡爵来到了永寿宫。

今日在永寿宫当值的是李芳和黄锦。

李芳在殿门口拦住了朱载圳:“王爷您这是?”

朱载圳道:“我领《大明七日报》的新任总编纂、副总编纂见父皇。”

李芳道:“王爷,按宫里的规矩,皇上召见臣子是要有明旨的......”

李芳的干儿子多了一句嘴:“干爹,那都是老黄历了。景川王带来面圣的臣子,皇上是一定会见的。”

李芳瞪了黄锦一眼:“规矩就是规矩,不分黄历。”

朱载圳敏感的察觉到,眼前的这位司礼监掌印似乎对自己很排斥。

怪哉,记忆中,我也没得罪过李芳啊。

恰好嘉靖帝走到了大殿门口仰头看蓝天白云“吸取天地精华之气”。他问:“圳儿,怎么了?”

朱载圳道:“父皇,儿臣带申时行和王锡爵前来面君。”

嘉靖帝笑道:“好,入殿说话。”

朱载圳领着申、王二人进得永寿宫大殿。

嘉靖帝赐了座。

申、王像是老实的小媳妇儿一般,规规矩矩的坐着。

嘉靖帝道:“上回见你们,还是放金榜后传胪入殿。申时行,你的文章朕很欣赏。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你还是一位大孝子。”

嘉靖帝顿了顿,颇为自豪的补了一句:“朕的圳儿也是个大孝子。”

申时行恭恭敬敬的回答:“皇上过誉了。”

朱载圳听到父亲夸他是大孝子,心里也美滋滋的。

嘉靖帝道:“朕听说,你对生父、养父,极尽孝道。朕有些好奇,你的生父抛弃了你,难道你不恨他嘛?”

申时行的回答让嘉靖帝动容:“回皇上。臣的养父对臣说过这样几句话。

人世间最重要的东西,一是血缘,二是亲情。我与生父有血缘在,与养父有亲情在。无论天各一方,无论沧海桑田,我都是他们的儿子。”

嘉靖帝感慨:“你的养父徐尚珍是个好人。唉,可惜他已年逾八旬,告老还乡了。朕就赐他领按察使官俸荣养吧。”

申时行跪地叩首:“臣代养父多谢皇上隆恩。”

嘉靖帝转头看了一眼王锡爵:“王锡爵,你的文章也很不错。会试时你是第一,申时行第二。殿试申时行第一、你是第二。你们二人的才华不分伯仲。”

嘉靖帝其实很喜欢跟年轻官员们聊天。他们身上没有那些老臣身上的死气沉沉,充满着朝气。

他跟申时行、王锡爵畅谈了关于《大明七曰报》的想法,一直聊到了午时。

朱载圳总结了一句:“申时行、王锡爵,你们记住了。自今日起,你们要做父皇的喉舌!你们肩上的责任很重。”

申、王二人叩首。

申时行道:“臣今后定勤于本职、结草衔环报答圣恩。”

话说到此,申时行心想:接下来我跟王锡爵该告退了。

然而朱载圳却提议:“父皇,已经午时了。不如您开恩,赏申时行、王锡爵与您共进午膳?儿臣亲自下厨。”

申时行跟王锡爵是大明的青年才俊。朱载圳一来有意拉拢。二来他希望这两个人今后能受到嘉靖帝的重用。

大家一起吃吃饭,促进下君臣感情,没什么不好的。

嘉靖帝笑道:“好啊!申时行,王锡爵,你们可能不晓得,你们的景川王是一位上马杀贼、下马安民,进了厨房还能烧得一手好菜的全才!”

申时行、王锡爵受宠若惊,激动的腿都在发抖。

能跟皇上共进午膳?还是景川王亲自下厨?

这事儿.......够跟同僚们吹一辈子的了!简直就是羡煞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