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伴下楼参加健身活动去了,我跟浣蓉细侃蝴蝶的事。浣蓉说,去陶然亭寻找过“香冢”,没找到,问我知道不知道。很多年前,我倒见着过。记得那“香冢”还有块石碑,上头刻着一首短歌:“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此恨绵绵无断绝。是耶非也,化为蝴蝶。”我说:“那词句很颓废,也算不上美文。不过,往好了想象,也许是晚清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有人借题发挥,暗喻碧血丹心终能不朽的意思。短歌里的‘蝴蝶’,表示庄子‘人生如梦蝶’的意思,并不真是说蝴蝶啊!”浣蓉却说:“据我走访老人和查阅资料,那‘香冢’虽然很可能又确实如您所说,是纪念谭嗣同等烈士的,不过,又确实跟蝴蝶有关。以前北京胡同里经常出现一种蝴蝶,形态不算奇特,翅上黄黑相间,后翅缺口明显,它们的老巢在太常寺的大匾后头,所以被叫作‘太常仙蝶’。为什么说它们有仙气?它们专爱跟品质高尚的士大夫交往,有时会在窗外向屋里窥视,有时干脆飞进屋里,停在砚池边,翕动蝶翅看人写字画画;雅人燕集,它们会在头顶上酒杯间穿梭舞蹈……温教授给我抄了好多明末清初文人雅士吟‘太常仙蝶’的诗词,像龚自珍就写过不止一首,还在小序里说:‘蝶能识当代正人,不惟故实之流传而已。’我在菜市口烂漫胡同——其实当年叫烂面胡同——走访了一位九十三岁老人,他说,他父亲亲眼看见的,谭嗣同遇害后,有一群仙蝶到他血洒处盘旋,仿佛无限地悲愤……我想,‘太常仙蝶’的后代,现在也许还有吧!”
我说:“尽管这些年城市成了持续破土的大型工地,喧嚣中的发展对胡同四合院的生态破坏非常严重,可是,偶尔还是能在胡同院落里看到你说的那种翅上黄黑相间的蝴蝶。这些‘太常仙蝶’的后代,也许会为时代的进步感到欣慰,但也许又会为它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而焦虑……”浣蓉说:“多咱所有的北京人都意识到,这座城市不但属于人,也属于黑老鸹、花喜鹊、雨燕、家雀、湖虾、泥鳅、知了、蜻蜓、蝴蝶……乃至于七星瓢虫,那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社会的公德与风气,就都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啊!”
浣蓉决定用业余时间,从今夏开始记录在北京城区目击蝴蝶的地点、时辰,以及形态、花色,攒成一份资料。您愿意得便也做点记录么?就是不记录,心里存下一点对京城蝴蝶的关爱,也挺好,对不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 2024全本小说网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