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节 月印千江(1 / 1)

生命的盛宴 展恩华 3429 字 1个月前

胡宗江号山口居士,“米子堂主人”。后来他又给自己取了个名号叫印江。

“山口”与百慧无关,其为宗江的老家中国玫瑰之乡的胡山口;米子堂是宗江的斋号,与米芾无关,其意在室小如米。室雅不在大,花香不在多,小斋号不掩大境界。后来,宗江办起了米子书画艺术学校,授徒过千,“米子”之名日渐卓著。

宗江复自号“印江”,自然自有其深意。然草庐久未解之。近日,闲读佛书,见有“千江有水千江月”,于是大悟,“印江”乃“月印千江”。其意深矣!

立时,草庐又一次为宗江刮目。

然而,更让我为之刮目的是近年来其突飞猛进的书艺成就:“第六届中国书坛新人新作展”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学员展”入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书法邀请展”银奖;山东省第十届广告艺术节书画大奖赛铜奖;“群星奖”山东赛区书法作品二等奖;全国第三届硬笔书法大奖赛一等奖;第十届全国钢笔书法大奖赛铜奖;全国第二届硬笔书法大奖赛铜奖;中国碑林硬笔书法大奖赛三等奖。2008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指导教师。

宗江头上的“冠冕”也就越来越多:中国教育委员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济南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平阴县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平阴县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平阴县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宗江从小学时候开始练字画画。写字从欧人手,求其严谨缜密。禀钟鼎遗韵,汉魏流风,苦苦研习,三十年从不间断,从而奠定了他深厚的书法艺术功底。后转益多师,临习诸家碑帖,以期广纳。近练孙过庭书谱,回归“二王”,再期入晋人法门。在抓“传统”的同时,他从来不敢忽视“现代”。两条腿走路,传统、现代并重。学沈鹏、欧阳中石、张荣庆、洪厚田诸上座,以合与时俱进之脉动。出佛人道,亦马亦牛,才有今日宗江书法的自家面目。

无论硬笔还是毛笔都有深厚的造诣。宗江有书家天赋,但他从不敢自恃。他写字崇尚“苦练”,像一位高级技工,力求技术过硬。(这一点,很像有“神焊”之称的老父亲)在这一点上宗江从不偷懒。刚参加工作时,在茌平实习。院内有一个水池,一有空就“临池”,专心致志,旁若无人。一次,领导和他说话,叫了三声都没听到。从此,得了一个雅号:呆江。上高中的时候,听说哪里有“大家”他就去那里学习。三次去中国书协培训中心参加培训。他收入微薄,却不惜代价,上北京、浙江、上海,四处拜师学艺,远访名师,遥谒贤达。

书法乃是一种线条艺术,线条之质量往往决定了书法之质量。宗江对书法的线条看作书法的生命。他执著地追求着线条的美、线条的变化、线条的张力、线条的意韵。其运笔笔笔中锋,处处留锋,又多用浓墨,使得线条圆润清健,道劲有力,有明显的立体感。呈现出线条清健,骨力内蕴,流畅通达,刚柔相济,雅拙相映的特征。

书法的风格是书者个性的体现,风格是一个书家书作成熟的标志。宗江之楷书结体端妍之中求秀逸,又常自出机杼,妙趣天成。格调清雅,风神俊朗,颇有魏晋名士风度。行书绝少大开大阖,奇宕横生之作,然而法度谨严,凝重秀润,其曲折转圜牵丝联带颇为自然痛快、交待清楚,其中流动着清新疏朗的妙韵。布局疏朗有致,奇正相间,运笔轻灵飞动之中有劲健沉着之气度。

宗江做人豪放,写字却极具理性,他苦苦追求书法中那种“近于道”的东西。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此,对宗江书法之道,已难以道之。

我又一次想到“印江”之号,方悟到其深刻用心。佛如皓月,昂昂然于苍天之上,只要你心静如水,自然是见佛如见月。

月,之所以能印千江,在于其高。高度对一个书家是何等地重要啊!“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这是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的必达之境。

宗江送我一幅书作,我将之悬于案闲。观之,如深山偶逢幽瀑,兴谷邂逅幽兰,一股真朴自然、恬淡冲和之气便洒然于胸次。又似在深林溪畔聆听一首古琴曲,又如在姑苏城外,遥闻千年古刹,传来的悠扬钟声,顿时忘却红尘烦恼,生广大清静心。这,也许就是宗江“书法之道”在起作用吧!

千江有水千江月。好一个“印江”!

天籁和处即文章

——读《疏篱集》

几年前,自牧先生来平阴参加一位作者的作品研讨会,才与先生有一面之交。别后,先生多次寄书寄信给我,但我都不曾有一信回复。何哉,先生乃海右名士,自己不过一乡间书生,与先生交往,怕有攀附之嫌。近日,先生又寄大著《疏篱集》来,并附有大札一封,心中实为感动。立即沐手焚香,开卷展读。闻道于淡庐之中,忘怀于疏篱之侧,不觉进入“和于天籁”之境。

《疏篱集》是先生的又一本杂集,有随笔散文、诗歌小品、日记书简、谱录题跋,林林总总。“杂”本是出书之大忌,然而,如此犯忌,却最见先生“淡泊”情怀,“疏篱”逸趣。

“散文最见真情、真味、真人。”先生的文章简约古朴,潇洒散淡,至纯至真。“淡庐散文”与“淡庐序跋”可视为作品评介,评说精辟独到,富有学术见地。字里行间,熔铸着先生的深厚学识与真知灼见。“淡庐诗稿”意境淡远,辞采轻盈,语言隽永,情意动人,无不给人以精金美玉般的感受。另有“淡庐书简”数札。“淡庐日记”,占了集子的较大篇幅,是先生日常生活的原生态真实记录,是先生信手留下的一种虽近于无技巧而又弥足珍贵的人生底片。这些日记作品,乍读,平平淡淡,琐琐屑屑,直直白白。似乎有失名士之高雅,方家之深幽。但这正体现了先生的“三真”本色。不矫情,不张狂,不做作。

大音稀声,淡中致远,大道低回,清格自守,这正是先生追求的艺术大家境界。

在我的印象中,现在,很少有写日记的人。我写日记,也往往是时断时续,写的时候少,停的时候多。这大概因为我们的生活太平淡、太枯燥了。然而,自牧先生却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一路写来,这本身就让我们无比敬佩。他能坚持下来,并不是说他的生活越出了常人的平淡,多么丰富多彩。而是因为他不但有越乎寻常的毅力,更具别人所少有的见微知著的艺术眼光。购书、交友、写书、编书是自牧先生生活的主旋律。没有苏子的大起大落,没有易安的悲欢离合。他的所记所录,就是平日自己的所历、所见、所思、所感。然而,他能以朴素显本真,以细琐见微妙,以轻松显凝重,平淡之中,包涵着对生活冷峻深刻的思考,蕴籍着对理想与现实严肃的审视。

贾平凹在《江浙日记》中写道:“现在很多书作,故作潇洒,似乎是学了魏晋人风度;但大量的却是象牙塔中的做作。”艺术全凭悟性,才情最忌装扮。好的日记作品多藉于心性对于日常生活的领悟和撷取。“淡庐日记”虽然多为生活实录,却处处显示着作者的情怀、感悟、智慧与达观。

文如其人。苦耕砚田、寂寞自持的骨质秉性;抱朴守真、淡泊自守的中行追求;书香鱼雁、煮书烹文的清雅情怀;远疏红尘、独立疏篱的坚贞气节。这就是《疏篱集》中的自牧,这就是我心目中的自牧。

“美妙雨声蕉丛闻,天籁和处即文章。”(自牧诗)大雅者大俗,大俗者大雅。天高云淡,水净沙明。我们不仅从自牧天籁般的文章中读到作者纯真淡泊的情怀,而且能获得许多对生活的审美思考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题张铭《北安杂咏》

北安是安城古称,是汉代济北国故城所在地。如今这里非城亦非市,只是一处区区两万多人的小乡。然而,这里有山有水,有林有泉,更不乏诗人雅士。地灵出人杰,人杰而地灵,两种灵光相映,山川因之愈加锦绣。

诗人张铭,命运多舛。现以邮递为业,聊以糊口。日日穿行于大街小巷。游走于青山碧水。

苦则苦矣,但灵山慧水,却滋渥了他的心智,一种纯净的力量激励他不懈追求。他的人生因之而丰富、而充实、而灵动。

诗人笔下,北安的崇山峻岭、高冈平阜、溪水河流、旭日落月、苍松翠柏以及风土人情、社会嬗变,皆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化而为诗,咏以竹枝。其境界高旷、宏阔、峻伟、绚丽、灵幻,闪烁着迷人的生机和理想主义光芒。

一辑《北安杂咏》,在浩浩****的诗歌的潮流中,只是一条沉静的小溪,没有波澜壮阔的气势,但却以绚烂至极后的纯净让我们在悄然中为之心旌摇曳。它让我们在这个越来越物化的世界上看到了一种永远不会泯灭的东西,一种人类弥足珍贵的东西,这就是人类的灵性的光辉。

题兴琳《松间古韵》

窗外世界,红尘万丈,唯其松间存其古韵。云白山青,川行石立,素琴清茗,谁人澄然静坐?茶不求精,酒不求美,友不求多,流水为歌,蛙声作鼓,有会于鸟啼,自得于花香,友老桧寒梅,侣沙鸥麋鹿。云中世界,静里乾坤。胸次清冽,意界冲融,心似明月过空,意随孤云出岫,超物累,乐天机,这次第,恰似石室丹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全本小说网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