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延老(1 / 1)

追述中的拷问 张抗抗 1426 字 1个月前

他走得那么性急那么匆忙,甚至连抢救的工夫都没有给予医生。似乎过于漫长的严冬耗尽了他的耐心,他已等不到春天了。他把阳光和希望留给年轻人,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永远的黑暗。他离去的方式如他一生为人的风格——不愿给它人增添更多的麻烦。

若是说亲人和朋友们在突然降临的悲痛之余,尚有一丝小小的慰藉,那就是一生辛劳和坎坷的延老,离去那个时刻,没有遭受太多的痛苦。他走得那么从容和安祥,微阖的双眼下,既无生之烦恼亦无死之恐惧,光滑而宁静的颜面就像是熟睡的婴儿,将面对另一个新的世界。

那是一种永久的超越。站在他的灵前,我们懂得死亡使生命完成最后的升华。但死亡却带不走生命曾经创造的辉煌,一个人一生中奉献给人们的所有恩泽,点点滴滴,都会因永别而留存于人的心底,就像一棵枯树多年前落土发芽的种籽。

你若是见过十几年前那个秋天的哈尔滨火车站,全省文艺界几百人自发为延老送行的场面,你会怎样的感动和震惊。当延老离开他工作了几十年的黑龙江省,调任中国文联书记处就职时,那些在许多年中曾经被延老费心栽培的文艺骨干、那些曾经被延老保护过的“老右”和“牛鬼蛇神”,甚至还有那些在“文革”中整过延老的人,在月台上声泪俱下与延老依依惜别,直至车轮转动前的最后时刻,人们还幸存着挽留延老的一线希望——你会知道,作为一个在极左思潮统治下领导文艺多年的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文化局长,在那些年中竭尽心力做了多少有利于繁荣文艺的大事情。车窗外的风吹起他花白的头发,夕阳下他慈祥的面孔如同一帧剪影,烙刻在送行人心上。那个时刻,你会懂得什么叫做一生正气,两袖清风。

你若是见过延老在京离休后的那些年中,每日笔耕不辍伏案写作,深居简出与世无争,你会发出怎样的感慨和赞叹。虎坊桥寓所那间明亮的书房兼卧房中,高度近视的延老戴着他厚若瓶底的眼镜,日复一日细水长流,写出了厚若砖头的长篇小说《无定河》《爱的心跳——无定河续篇》《她在凌晨消失》,散文集《海外漫记》等几百万字的作品。10卷本的《延泽民文集》已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只差几天就将送达延老手中。延老晚年,写作已成为他生活中唯一和全部的精神寄托,他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写作。当他还是个红小鬼的时候,他就爱上了书本和写作,这十几年间,竟把他一生中担任文艺领导工作所耗费的时间精力,统统补偿回来了。我想,当他离别人世时,他是幸福的。后人面对他留下的几百万字,才会懂得什么叫做“淡泊以明志”。

你若是知道延老在最后几年因心脏病长期住院,在医院里仍然偷偷写着日记,为自己的长篇回忆录做准备,而他的视力早已下降到几乎要把书本贴在眼睛上才能看清字体的情形;若是你知道延老前不久,以78岁的高龄,勇敢地接受了两次大手术并忍受了肉体上极大的痛苦,甚至都不肯哼哼一声只怕家人担忧,刚刚清醒过来便与亲友谈笑风生的情形,你不能不由衷地钦佩延老这个坚强的陕北汉子。

坚强是性格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所以延老早有遗嘱:死后丧事从简,不举办任何遗体告别仪式,不在八宝山公墓保留骨灰。他的夫人雪燕恪守了他的遗愿,遗体火化那天,仅有家人和极少几位亲友至交为他送行。你若是见过他临行的时刻,遗体上铺满了金色和洁白的鲜**,他犹如被一群即将乘风归去的仙鹤,驮着托着冉冉升上云端,那个瞬间你会恍悟什么叫做人生境界。

如今他已长眠在陕北的黄土高原上,同他的母亲安葬在一起。苍天有灵,愿每天温暖的阳光,为他带去我们的思念。一个能被后人真诚缅怀的人,虽逝犹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 2024全本小说网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