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河——世态种种之四(1 / 1)

因为,蛰伏了整个冬天以后,当大地苏醒,万物回春的日子里,就有一种走出屋子,舒展一下身子的欲望。正好X省Y市的Z杂志,要搞一个笔会,参加者都是些声气相投的朋友,便兴冲冲地去了。

凡笔会,文人相聚,其实倒不大用笔的,而且也不用像王勃那样,在滕王阁当场命笔,作赋交卷,只要答应以后给杂志写稿就是了。但是,久不相见的朋友晤面,免不了浓茶苦煎,彻夜长谈,最后说到舌干口燥,还是意犹未尽,欲罢不能。接着,短短几天里的参观访问,游览观光,自然是偏劳双腿,去登山越岭,过河涉水。所以,相对而言,比较累的,一是嘴,二是腿。对爬格子的人来讲,倒是脑筋休息,彻底放松的好机会。

那一次笔会,真是应了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所写的:“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宾主尽东南之美”。最后一天,本来是要到市场去买些土特产,搭晚班飞机踏上归程的。主人提议,新茶已经给与会诸公准备好了,你们自己买的话,很可能买的是用柳树叶子晾的假新茶,还不如用这大半天时间,到离城不远的东山镇一游。说是过一古渡口,再驰数十分钟即到,那里有一寺一观一庵一塾,明代建筑,不知诸位有兴趣不?

我发现,年轻人,尤其年轻的女士,比我们这些上年岁的,更愿意在佛爷面前磕头,听说有这么多可以表示虔敬的去处,便热烈响应。我怕误了飞机,有点犹豫,但禁不起怂恿,而且有人说:“儒释道能如此安居乐业在一起,说明中国人其实是非常宽容的。”想想,还是随众为好,无妨一睹,何必不宽容呢?于是坐进面包车,离城直奔东山镇而去。

一路上,由不得想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从车窗看出去,一边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一边是“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大家埋怨主人把这样一个好去处,差点给忽略了。生活就是这样,有名声的人,事,物,常常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正如有些作家,老作家,一打交道,也有令人不敢恭维之处一样,所以才有看景不如听景的遗憾。相反,绝对出乎意料之外的,这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倒给我们一行人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象。至此,这次笔会的压轴戏,掀起了**。

回程途中,又经古渡。早晨来的时候,没有什么不顺利的,略排了一下队,车上渡轮,驶往彼岸。由于南方的河,有时比北方的江还要宽阔,要顺流航行一刻钟光景,河上船,船上车,车上人,也别有风味。没想到下午五六点钟,各种外出运输的卡车,拖拉机,小四轮,还有长途客车,都按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古风,要回到Y市来,于是那渡口便拥塞不堪了。

Z杂志的主编,心急如焚,连忙跑去联络。一说是作家光临,二说是赶飞机着急,要求优先放行。那位拿小红旗的执勤人员,眼睛一白:“作家算什么,皇上二大爷也得给我排队,既然赶飞机,为什么不早点走?”旁边那些也在等着过河的车辆,一看执勤的不“尿”我们,便也起哄地围上来:“凭什么,凭什么,不要搞特殊化好不好?”睹此情景,我们向主人说,别犯众怒,少费口舌,排队等吧。九点钟的飞机,提前一个小时办手续,八点。现在六点多,量他们怎么耽误,顶多不吃晚饭,直奔机场就是了。

虽然这古渡碧水,渔歌唱晚,斜阳夕照,远山暮霭,应该是很让人留连忘返的。但在难耐焦躁的等待中,这景色便没有什么吸引力了。直熬到七点多,我们的小面包车,才一步一步挪到船码头的最前端。下一趟,船由对岸驶回,就该轮到我们上船了。主人急得跺脚,因为,特地准备的一顿本地风味豆腐宴,肯定吃不成的了,还得加快速度才不致误了班机。

反正豆腐宴,放弃了也不可惜,若是赶不上飞机,那才是我们最害怕的事。这时,渡轮总算顺利回到这边。我们的车早发动好了,准备从跳板驰上那铁壳船。谁知,那执勤人员,走过来,一句话没有,打出小红旗拦住。车上的人,包括年轻女作家,即使再有涵养,也沉不住气,忍不住从车窗探出头去责问,这是为什么?

他根本不理会,也不屑于和我们说话,而是用旗子指挥司机,让他把车子往路边靠。这时,从后边,开过来一辆小轿车,如入无人之境地驶上跳板。我以为,那些排着长队等候过河的车辆,早急得骂爹骂娘,肯定要大放厥词的。谁知鸦雀无声,竟无一人站出来说声不,表示异议者。一个个无言的恭驯神色,和对此事视为正常得无法再正常的平静心态,也让我们这些外地的人,叹为观止。

那轿车开上渡轮以后,没想到,渡工们三手两脚,把跳板给撤下来,随即开走了。可这艘渡轮,每次都是装运两部大型车,或三至四部小型车过河的。怪不得我们车的司机,坐在座位上呆着,压根儿没有发动引擎;想来他有经验,碰上这样的首长小轿车,渡轮就要为他单放的。

船到中流,那几位从小车里钻出来,站在渡轮上,眺望景致,兴致盎然,肯定想不到岸上的人,是用什么眼光看着他们的。其实,如果公务在身,先走一步,人们也是能够理解的。但如果这几位,多一点雅量,愿意与民同舟共济,岂不也是太平盛世的一段佳话吗?

所以,一谈那次笔会,想到过河,便不禁要摇头的了。但因为误了班机,索性留下不走,却吃到了这个市有名的豆腐宴。豆腐本是不上席的食品,能做出这么多道美味可口的菜,堪称一绝。据说,当年的乾隆皇帝微服私行时,也曾和老百姓坐在一条大板凳上品尝过,并且赞不绝口,遂成了当地人的骄傲。

因祸得福,能够尝到乾隆爷赞赏的百姓佳肴,虽然有些小小不快,总的来说,是不虚此行了。

(原载1986年5月29日香港《大公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全本小说网novel九一。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