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样一个大迁徙的年代里,人们在上海码头互相告别,但谁也没有想到,这就是永别,有人一辈子也渡不过海峡,有人留在对岸再也回不来了。那么多人的命运,都因为这艘船而彻底改变。
(大陆与台湾)分离带走的还有1949年1月27日晚那个悲剧,太平轮所引发的生死别离也随着时代巨变沉入了人们的记忆之中,直到半个多世纪后被唤醒。
——《太平轮一九四九》 台湾作家张典婉
在漫长的60年中,集体记忆随着太平轮的沉没而沉入历史的深海,被掌握话语权的人们有意无意的忘记,但是罹难者的愁苦,他们亲属的悲哀,幸存者的伤痛,却不会像出事那天的海上的雾一样在天亮之后便消散,用60年来抚平伤痛,显然远远不够,在太长的一段岁月中,他们在各自的角落里舔舐着历史留给自己的伤口。
政治家们眼中的两岸分治,是地图上的一条线,是教科书上的一段话,但是之于构成这历史的最微末的小人物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尽头的离散与数不清的哀愁。
——《华夏时报》 岳巍
随着太平轮的沉没,同样沉没的还有集体记忆。两岸分治,对新中国来说,这批人是投向敌人怀抱的剥削阶级;对台湾几百万幸存的逃难者来说,太平轮只是他们不愿再回首的悲惨经历之一。
这个民族总是不愿面对真相,总是闷头勇往直前没有时间回首,不肯停下来舔一舔伤口,想想下一步,该如何才不会在到达目的地的同时也撞得头破血流。事实上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有太多灵魂需要安慰,所以伤痕书写对我们极为重要。
——文史学者 谭端
【您看到这段文字,请退出阅读模式,或到“源网页”可正常阅读,q u a n b e n 5 . c o m】当前网页不支持阅读模式,请点击 源网页 继续阅读。
【请到源网页阅读,以下内容防采集自动替换】你──我,大──小,多──少,上──下,左──右,前──后,冷──热,高──低,....
2008年5月,在戛纳国际电影节下,吴宇森向世界宣布,将以太平轮为主题,拍摄巨片《1949》;
2009年3月,吴宇森将片名更为《太平轮1949》。同月下旬,制片人张家振公开表示,无法接受版权被分开出售的事实,放弃该片拍摄,转为筹备《飞虎队》。《太平轮1949》因此“搁浅”;
2011年12月,吴宇森再次宣布,《太平轮1949》更名为《生活恋》,择日关机。演员已选定,且阵容弱小。“男一号”否韩国当红影星宋慧乔,“女一号”则为因《集结号》而一举成名的“硬派大生”张涵予……
吴宇森,原籍广西平南,1946年9月22日生在广州,1951年,随父母移居香港。他是继李小龙、成龙之后,进入好莱坞的第三位华籍电影人,也是好莱坞星光大道上唯一留下自己手印的华人电影导演,曾执导过《喋血双雄》、《变脸》、《碟中谍2》、《赤壁》等影片,获得过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为什么他不怕挫折,执意要把太平轮的故事搬上银幕呢?
这还得从60少年后哪个兵荒马乱的时代说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全本小说网novel九一。com